实习律师,夹在“光鲜”与“廉价”间的困境
作者 | 思考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客户送给小吴的礼物,却变成了她沉默的呐喊
10点,小吴盯着办公桌上的猪脚饭发呆。
那是她今天唯一的一顿正餐,也是本周吃的第N个凉透了的外卖,这同样也是她在某家大所实习两个月零八天。
上午跟着带教去开庭,午休时间跟客户聊案子,下午整理卷宗,改备忘录,写出庭报告。
晚上7点,主任临时决定明天要交一份起诉状,让她「今晚加把劲搞完」。
她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正如所有前辈说的「这不是加班,这叫熬资历」。
11点,在关灯的写字楼中,「律师」却还发着光
法律行业是典型的「江湖模式」,而实习律师所面对的第一个江湖问题就是:跟的师傅好不好。
一个好师傅能带你入行、教你写文书、教你技巧;一个不好的师傅能让你当他私人秘书、项目助理、情绪垃圾桶。
谈到薪资时会说「你只是实习生」,可安排工作时又会补上一句「你可是专业人士」,毕竟,懂法的人,最知道如何钻劳动法的洞。
除此之外,师傅与实习律师之间隐秘的竞争关系,会让他们变得更苛刻、更冷漠,这是一个跟「原生家庭」一样难解的问题。
《装腔启示录》中最强打工人王律师
被剥削后的她又再剥削新来的律师
「学到」与「吃亏」间,没有一个确定的分界线,你要学就要忍受更多。
你要时刻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那个「好起来」的时刻。
董小姐可以在没有医学学术背景下,通过临床和规培就能进入医学生削减脑袋都挤不进去的顶尖医院的热门科室。
律所里也有一入行就能穿上最讲究的套装,开着比主任更好坐骑的先生女士,而对律所来说,招到这些自带资源的实习生,百利无一害。
一场婚外情却暴露出的不公平和危机
转行不是不行,可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能做什么?
在当下经济环境下,一个所谓的「法律专业人士」去哪里似乎都像盲头苍蝇,永远碰不到弦。
忍耐可能是眼下最好的策略。尽管实习律师之路并不平坦,但好不容易挤进律师行业的大门,许多人很难再退出去了。
每次被骂后,小吴只能低头沉默,把委屈和恐惧压下来,打游戏发泄一下,然后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2009年,深圳律协发布的
《关于实习律师生存与发展有关问题的回应》
16年过去了,问题解决了吗?
吃完凉透的牛肉饭,小吴捂着胃又继续写文书,老式电脑很卡,她写得毛焦火辣。
微信跳出一条信息,一个常聊天的学姐说:
我不干了!!!!!
跟这一长串感叹号一样,小吴震惊又羡慕。
微信再次响起,是主任在催文件,她关掉对话框,继续迈进成堆的文书工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