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内瓦共识”,能否打破关税僵局?

500

一夜之间,日内瓦传来大好消息,这场特朗普政府挑起的“关税大战”,即将迎来一个重大拐点。

5月12日,中美发布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缓和因关税战导致的紧张关系。具体来说,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大减91%,暂停24%“对等关税”90天,降至目前的30%,即保留10%“战略威慑性“关税,加上之前特朗普宣布加征的“芬太尼税”20%。

500

当然,中方也做出了对等回应,同步取消91%反制关税,暂停24%“对等关税”90天,保留10%筹码,对美国的关税,整体维持在10%到25%。

说实话,多少有些出乎意料。虽然今早日内瓦便传来大好消息,又是“实质性进展”,又是“达成重要共识”的,但在联合声明出来之前,队长对此的期待值,算不上太高。

毕竟关税问题太核心了,一两天不太可能谈出什么实质性的成功,总感觉会和印巴一样,一个“喜讯”两边双赢,而且只是谈妥了,下次怎么谈,有何保障,有何细节,双方都不愿公开示人!

500

但中美给出的答案,确实是“真金白银”。发布联合声明,同意“降低关税”与“改善贸易逆差”,采取上述举措后,双方还将建立机制,明确各自牵头人,就各自关切的经贸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磋商。

怎么说呢?双方在悬崖边各退半步,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过于乐观咱也没那个必要,有“真金白银”不假,但我更多的感受是,这更像一个“信任测试”,毕竟,这不是中美第一次“谈妥”。

2018年5月,中美也曾宣布“取得重大进展”,仅仅两个月特朗普便撕毁协议,宣布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新关税;2021年拜登高呼“再挂钩”,次年关税税率却飙至32%。

500

如今,中美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特别是在高科技、能源、金融等领域,竞争仍将长期持续,谁又能保证中美和谐画面,能顺利挺过“90天冷冻期”?

美利坚的谈判桌下,永远摆着一本选举倒计时,今天签的协议,可能明天就成了厕纸,当“狼来了”成为常态,我们如何自处?

第一,执行机制。2018年协议崩于无约束性备忘录,此次中方底线清晰,任何协议必须以美方撤销单边关税为前提。

第二,能源多元化。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覆盖全球15%大宗交易,石油人民币体系初现雏形。

第三,供应链韧性。通过RCEP向东南亚转移340亿美元订单,汽车零部件出口替代率68%,稀土出口管制立法提速,可随时卡住美军工命脉。

500

而且,话说回来,尽管特朗普两任关税战,中美博弈诸多雷同,但背景板早已今非昔比。

第一,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6.8%,家庭日用品价格飙升30%,国债利息日付15亿美元;对华贸易逆差从2018年3233亿美元升至2022年4041亿美元,关税战反成“自伤拳”。

第二,55%的美国民众反对关税政策,共和党铁票仓农业州怨声载道;将协议有效期设为90天,至8月中旬,恰好跨过美国国会暑期休会期,避免选举噪音干扰。

500

第三,全球觉醒,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再一呼百应,日本首相石破茂直言“不会对美国唯命是从”;越南加速对接中国产业链,对美出口依赖度降至12%,连欧盟也接连发声“对华政策不变,拒绝脱钩”。

话不多说,这一次,中美是共赴盛宴,还是分食残羹?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