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巴冲突
众所周知,美国在世界各地拥有很多盟友,这是其连续打赢二战和冷战的结果。那中国的盟友是谁呢?严格意义来说应该是巴基斯坦。
建国初期,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较为冷淡,毕竟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中巴关系之所以走近,根本原因在于共同面临来自印度的威胁。印度窃取我国藏南地区,并抱有统一南亚大陆的野心。如果不是我国干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或许早就被印度吞并了。
当然有些人可能认为朝鲜才是中国真正的盟友,理由是《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仍处于生效期,朝鲜是中国唯一愿意提供军事保障的国家。然而条约并不是判断盟友与否的标准,因为条约只能反映过去,并不代表当下。
比如《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那个时期中国和苏联处于蜜月期,双方有意愿结为同盟。然而到了60—70年代,尽管这份条约名义上存续,中苏之间却已剑拔弩张,多次爆发冲突。再比如北约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其很多条款主要针对苏俄。特朗普上台后,其有意推动“联俄抗中”的外交战略,美国逐渐将北约视为负担。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于1961年,那个时期我国大部分重工业部署在东北,因此把朝鲜当作国土防御的延伸。如今来看,一方面我国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沿海,另一方面朝鲜拥核并不符合我国利益,朝鲜并不可靠,很难被当作盟友。
那什么是判定盟友的标准呢?不能只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在某种程度上,武器采购比条约更能检验两国关系。对于A国和B国而言,如果B国大部分武器采购自A国,且A国赋予B国军售最惠国待遇,那么A国和B国大概率是盟友关系。
对任何国家来说,武器采购优先考虑外交问题,其次才考虑军事问题。古代诸侯国结盟,为防止对方背盟,需互相派遣王室成员充当人质。一旦两国爆发战争,人质可能会被处死。然而“质子外交”的可靠度并不高,因为储君往往有多个人选。战国时期嬴异人曾被当作人质送往赵国,但这并没有妨碍秦国发动长平之战的决心。
相比质子外交,武器采购更能反映一国的外交立场。假如B国大部分武器从A国采购,这意味着B国把开战主动权交到A国手中,一旦B国在外交上违背A国的意愿,其弹药和后勤补给随时有可能被切断。
“飞鱼”导弹击沉“谢菲尔德”驱逐舰:
举个例子,马岛战争时期阿根廷使用法国生产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然而在英国的抗议下,法国停止向阿根廷交付剩余的“飞鱼”导弹,使阿根廷空军未能扩大战果,最终输掉了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国军主力部队采用美械,由于1946年马歇尔对国府实施军事禁运,美械师战斗力急剧下滑。
印度和巴基斯坦进口武器来源占比:
冷战时期,苏联支持印度,美国偏袒巴基斯坦,所以印度倾向购买苏制武器(比如米格-29),巴基斯坦倾向购买美制武器(比如F-16)。近十年来,随着 “印太战略”出台,美国改为拉拢印度以制衡中国,淡化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印度逐渐增加采购西方武器的占比,巴基斯坦则大量换装中式武器。截至当下,巴基斯坦70%的武器来源于中国,相当于把国防都押在中国身上。
作为互信,中国给与巴基斯坦军售最惠国待遇,巴方能以成本价从中国获取最先进的出口型武器,包括歼-10CE、PL15E等,否则以巴基斯坦的财力根本无法维持现代化军队。如果说冷战早期我国的盟友是苏联,那么当下我国的盟友就是巴基斯坦。
作为对比,美国的核心盟友是以色列,美国不仅向以色列出售F-35战机,还为其提供核武器。以色列也大量采购美式武器,这使其外交政策受美国左右。拜登时期美国一度切断弹药供应,迫使以色列在加沙问题上作出让步。日韩和沙特虽然也向美国采购武器,但价格却高昂得多,多出的溢价属于“保护费”。最喜欢当冤大头的是台湾岛,其从美国采购的F-16V单价超过1亿美元,都快赶上F-35的采购价了。
90—00年代俄罗斯虽然向中国出口武器,但彼时俄罗斯真正的盟友是印度。因为印度才是俄罗斯最核心的军售客户,俄罗斯出售给印度的“苏-30MKI”战机比出售给中国的“苏-30MKK”战机更先进,前者装配了相控阵雷达和矢量发动机。俄乌战争以来,俄罗斯的盟友变成了朝鲜,这不仅是因为双方签订了军事同盟协议,也是因为俄罗斯愿意向朝鲜提供压箱底的导弹技术,以换取朝鲜出兵乌克兰,两国形成外交捆绑。
在某种意义上,中巴是盟友关系,中俄则是合作关系,朝鲜既是中国的地缘屏障,也是中国的战略包袱。美国多次利用朝鲜破坏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2010年日本亲华派首相鸠山由纪夫尝试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然而这一时期朝韩爆发“天安舰事件”,好不容易缓和的中日韩关系变得严峻起来。
基于政治因素,欧盟内部喜欢联合研发武器,这意味着没有哪个成员国能单独发动战争,只能在集体框架下宣战。比如“台风”战斗机,由英、德、意、西联合研制,需要这四个国家同时提供零件。如果任何一个国家断供,短期内这款战机就无法生产。
在某种程度上,武器进口来源可以判断一国外交风向。19世纪下半叶中国和日本开展军备竞赛,由于中法在越南问题上存在矛盾,法国扶持日本作为远东代理人,并向其提供“三景舰”和苦味酸。德国则与法国存在地缘矛盾,出于平衡,德国向中国出售定远、镇远等铁甲舰。英国为了制衡沙俄,同时向中日出售军舰。
近几年来,中东产油国在继续采购美国武器的同时,也积极购买中国武器,这反映其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动机。美械订单和中械订单的占比,可作为观察小国外交站位的参考。
早在印巴空战之前,中械武器就因物美价廉闻名于世。在战斗机领域,中美更强调航电系统,俄罗斯更注重机动性。实战证明航电+空空导弹才是决定空战胜负的关键手,巴方单凭“枭龙”就能压制印度的“苏-30MKI”。后者犹如身披重甲、手持长矛的中世纪骑士,拥有恐怖的近身战斗能力;前者虽然身形瘦弱,却装备了狙击步枪,根本不会给俄式战机狗斗的机会。
作为平衡,印度高价从法国引进“阵风”战机,论纸面数据,阵风并不逊色于歼-10C。后者属于空优战机,拥有更远的探测距离;前者则更强调多用途性,拥有更高的载弹量。歼-10C挂载的PL-15使用双脉冲发动机,具备二次加速能力,配备了氮化镓雷达,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作战。阵风挂载的流星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不需要氧化剂,虽然射程较长,但启动速度较慢。
然而现代空战并不是一对一单挑,而是体系作战。在中国的帮助下,巴基斯坦构建了以ZDK-03预警机、红旗-9B等为核心的立体防空系统,当预警机侦测到敌机时,可以将坐标传输给前线的歼-10C,使其在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发射导弹,并实现“A射B导”,待敌机有所察觉时,早已进入PL-15不可逃逸区。
印度虽然拥有从以色列进口的“费尔康”预警机,但与法国的“阵风”战机和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数据链并不兼容,很难实现体系作战。过去十年,印度在武器进口方面实施多元化策略,以反映其“不结盟政策”。然而随着“阵风”神话破灭,未来印度可能会积极采购美制武器,试图靠F-35来平衡歼-20。整个印太地区形成中巴、美印日、俄朝三足鼎立的趋势,这也是特朗普希望拉拢俄朝的原因。
按照特朗普的规划,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但并不希望中国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因为东南亚国家倾向于在中美之间骑墙,拒绝充当反华炮灰。特朗普更希望高端产业回流美国,低端产业迁移至印度,毕竟印度与中国是敌对关系,印度崛起符合美国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万斯访印后莫迪要主动挑起印巴冲突的原因,更多是为了给美国交投名状。特朗普1.0时期印度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分别是2017年洞朗冲突和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
中印之间的地缘矛盾不可调和,未来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我国大概率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处境,东面迎战美日联军,西面对抗印度。因此现阶段如果能利用巴基斯坦削弱印度那是再好不过,最理想的情况是中国出武器、中东产油国出钱,在南亚复制乌克兰模式,把印度拖入持久战,破坏其承接中国制造业的图谋。
南亚大陆语言分布:
长期来看,应尝试从内部瓦解印度的国族认同。印度的软肋在于缺乏主体民族,只能靠宗教来维系国家统一,这也是为什么莫迪要挑起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冲突的原因。这就好比曾经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主体民族占比较低,只能依靠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维系凝聚力。伴随工业革命带来的世俗化,奥匈帝国的斯拉夫人和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人纷纷要求独立,进而导致帝国瓦解。沙俄垮台后,东正教失去纽带作用,苏联为了维护统一,用阶级叙事代替了民族叙事。然而伴随苏联晚期西方化改革,东欧掀起民族主义运动,导致苏联陷入解体。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转型较为顺利,市场经济和民族复兴并不矛盾。
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仅占总人口45%,苏联晚期俄族占比为50%,当下美国欧裔白人占比为60%。更重要的是,印度一直未能完成国族构建,因为这往往需要战火洗礼。抗日战争虽然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但在外部压力面前,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被全体国民接受。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一半国民亲俄,另一半国民亲欧,然而俄乌战争的爆发却成为推动乌克兰民族认同的契机。泽连斯基说俄语长大,曾被当作亲俄派,如今却成为反俄派象征。
印度自建国以来从未遭遇过重大外来侵略,在联邦制+选举制的结构下新德里政权很难让南方各邦接受印地语。这使印度面临悖论:如果推行工业化+世俗化,会加剧南方沿海地区与内陆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带来解体风险;如果继续沿用印度教教义,其种姓制度又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其人口红利无法转换为人才红利。
印人党选择宗教化+工业化的路线,这导致印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也愈发撕裂。为压制地方分离主义,印度热衷炒作“中国威胁论”,把内部矛盾转化为印度民族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期待与我国爆发小规模冲突,以激发其国族认同。我国不可落入它的圈套,要么就扶持巴基斯坦当代理人,避免亲自下场,以拖待变。要么就倾国力与其决战,打垮新德里剥削政权,在印度半岛推行民族自决。今当取之,不遗后世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