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噪音:中国要避免成为“工蜂”型经济,忙碌而无后代

最近,携程老总梁建章提出的“工蜂型经济模式”火了。

梁建章认为,在蜂群中,工蜂负责采集食物、哺育幼虫、构筑蜂巢。它们不辞辛苦,忙忙碌碌,却不能繁殖后代——这种生存状态神似韩国经济。

韩国这种“工蜂”经济的特点总结一下大概是这样:民众常年辛勤工作,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工业品,他们的收入在满足日常需求外,更喜欢用于旅游等,却不愿意生育;即使选择生育,目标也是后代未来能跻身大企业,从而选择拼命“鸡娃”,但生得不多。

2024年,韩国生育率跌破0.72,再次刷新全球最低纪录。看上去只是一个数字,但它背后藏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方向。

出生率不是国家强弱的终极指标,但它是一个社会是否还“能让人活下去”的直接信号。

曾经亚洲四小龙中最拼的韩国,今天却成了全球生育最低的国家。这不仅仅是人口学问题,更是社会系统全面失衡的表现。

而韩国的今天,是否就是中国的明天?

500

年轻人不生娃,不是他们自主的选择,而是无路可走。

很多老一辈人看不懂年轻人的“不婚不育”。他们觉得是懒,是躺平,是不负责任。但真相其实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是“不愿意”,而是“生不起”。

韩国社会表面现代化,背后却极其保守和压抑。

你可能听说过“补习地狱”这个词,在韩国,这是常态。孩子放学后要接着上三四个小时的补习班,课表密不透风,一周七天几乎无休(当然,咱这儿也差不多)。

教育只是压力的一部分,更沉重的是住房。

首尔一套普通两居室的价格,折合人民币约400万元。而韩国年轻人毕业后年薪大约只有15万元人民币左右。别说买房,租房都得精打细算。房租、水电、交通、饮食,再加上养育一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支出,几乎压垮所有人(当然,咱这儿房价收入比更夸张,即便在下跌之后)。

在这样的条件下,不结婚、不生娃,成了默认的出路。不是年轻人没有责任感,而是现实已经把他们逼到悬崖边。

500

另外,女性生育则约等于退出职场,这是韩国残酷的潜规则。

很多韩国女性即使结了婚,也选择不生孩子。一位韩国妈妈在社交平台上说:“生完孩子那天,我的职业生涯就结束了。”

韩国对职场妈妈非常不友善。虽然法律上规定有产假,但在实际中,许多企业并不欢迎带娃女性回来继续上班。

大公司更倾向于不结婚、不生育的女性,甚至在面试中明里暗里询问婚育计划。职场歧视看不见,但依然真真实实存在着(咱这儿也一样……)。

于是,越来越多女性干脆做了选择——要么职业,要么家庭,两个都无法兼顾。

女人的困境,本质上是制度性的困境。

韩国还有一点令人感到恐惧:补贴和政策,挽不回年轻人的生活信心。

面对严重的人口危机,韩国政府也不是没反应。补贴、奖励、免费育儿服务都推出了。但他们没搞懂的是,问题并不在发多少钱,而在生活的基本结构已经扭曲了。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按照2024年新政策,家中有1岁以下婴儿的父母每月可以获得100万韩元(约合5450元人民币)补贴,比去年增加30万韩元(1635元人民币);抚育1至2岁幼儿的父母,每月可得到50万韩元(2725元人民币)补贴,比去年增加15万韩元(818元人民币)。

此外,男女均可享有最多1年半的育儿假,可以分4次申请,在孩子满8岁前可随时使用。

然而,还是没用。

因为年轻人要的是一种可以预期的生活,而不是一时的补贴。他们知道,只要结构不变,今天的补助也会变成明天的成本。

500

韩国的城市布局极度集中,全国人口超过一半都住在首尔圈,资源拥挤,房价飞涨,教育竞争无解。这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

只要这些结构性的矛盾不变,发再多的钱也没用。

不光是韩国的问题——从“奋斗者”变成“工蜂”,东亚年轻人正在集体退出这场令人窒息的生存游戏。

过去几十年,韩国人是亚洲最拼命的民族之一。从“汉江奇迹”到三星、现代的崛起,背后都是一代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想再继续这场“接力赛”了。他们用“工蜂”这个词形容自己。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没有生活,也没有未来。赚来的钱不够生活,更别提结婚、生子。

曾经的奋斗有希望,如今的努力只换来疲惫。他们并不怕累,怕的是无意义的重复,成为被压榨的“社会耗材”而毫无价值尊严感。

选择不婚、不生,是一种集体性的沉默抗议。他们拒绝再为一个已经看不到出路的系统拼命。

500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

很多人看到韩国的困境,难免担忧中国会不会也走向同样的未来。

现实是,中国一些大城市的生育率已经低于韩国。2023年,北京、上海的生育率低于0.7,广州、深圳也差不多。而全国总和生育率也跌至1.0,出现60年来首次总人口负增长。

相比之下,中国体量大,还保有一些“缓冲带”。比如,二三线城市和县城的生活压力稍小,父母辈还愿意出钱、带娃。但这些优势能维持多久?更何况,小城市就业更难,房价还是很高。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正在迅速下滑。

当“努力也没用”成为普遍共识,整个社会的生育意愿自然会崩塌。

必须要注意到:生孩子不是数字,是年轻人对生活现状的投票。当教育模式越来越变态扭曲、当就业越来越卷而压榨不停、当工资不涨而生活成本却居高不下、当人们难以拥有足够的假期、当劣质有毒食品依然充斥着市场,谁还愿意生娃继续承受这一切?

很多政策制定者把生育率当成一个冷冰冰的数据。但对普通人而言,生孩子是对社会未来做出的“信任投票”。

只有人们觉得这个社会值得继续生活下去,你才会愿意传递生命。

但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想做这个决定——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他们不接受这样的生活。

如果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普遍不愿生育,不该先去指责他们。更该反思的是,这个社会到底给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条件。

中国,正在“工蜂型社会”这条路上快速前进。

改变的时间窗口并不多。如果不真正从根本上去解决年轻人的生活焦虑,再多的补贴和鼓励都将沦为空谈。

“工蜂经济”这个比喻实在是太精妙了,感谢梁建章的勇敢发声。

但也要说个冷笑话:蜂群社会尽管有工蜂作为耗材,至少还有能够繁衍下去的一整套机制,而我们的社会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