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弈时代,城市靠什么赢得未来?
五月的湖州,格外热闹和忙碌。五一小长假的喧嚣尚未散尽,从昨天(9日)起,为期三天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已在德清拉开帷幕。而今天下午,主题为“与湖州 共未来”的湖州未来大会又即将隆重登场。
今年的湖州未来大会以企业家等为主角,聚焦产业、科技、创业等关键元素,从“创想湖州未来”“链接湖州未来”“湖州未来已来”三个维度,展现湖州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
“未来”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词汇,而关乎未来的产业、科技更是众人争抢的热门赛道。这些年,各国各地都在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湖州自然也不会例外。只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从南浔古镇到龙之梦乐园,再到诸如深蓝计划等网红打卡点,我发现外界对湖州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文旅领域,对于湖州的产业经济谈论并不多。
但其实,湖州拥有大量关乎城市未来甚至影响国运命脉的高新产业和领军企业。这些企业、这一面的湖州同样值得被看见——它们是如何汇聚到湖州的?在通往“未来”之路上,这座诞生过“两山”理念的城市,又积攒了哪些经验、做法?
出席湖州未来大会的嘉宾中有不少来自上海,和往年不同,这次很多人都是乘坐高铁来的。而这得益于去年12月26日开通的沪苏湖高铁。
这条全长16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江浙沪第一天路”,不仅把湖州带入了上海“半小时交通圈”,更重要的是,沿线的上海和苏州,一个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另一个是中国第一大地级市,科创人才富集、产业实力雄厚,但土地资源紧张,生产生活成本高昂。
而湖州在这些方面正好与它们互补,自然风景优美、营商环境优良,拥有“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优势,自然而然成为沪苏产业外溢的最佳承接地。像我最近调研的爱康、杜科等好几家湖州企业,都是从上海搬过来的。而之前去过的拥有扫地机器人品牌“科沃斯”、洗地机品牌“添可”的泰鼎新能源公司,则来自苏州吴江。
除了东西向的沪苏湖高铁,南北向的杭宁高铁、西北向的商合杭高铁均在湖州站实现了交汇,这既成就了湖州的浙北铁路枢纽地位,也使得湖州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铁”的地级市,以及唯一一个高铁90分钟内可直达上海,以及南京、杭州、合肥的城市,进而夯实了湖州作为长三角地理中心、交通中心的地位。
绝佳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使湖州得以链接来自四面八方、更多大城市的外溢资源。除了接沪,湖州的融杭工作也成绩斐然。比如紧挨着杭州的德清县,这些年又是兴建直达杭州市区的杭德城际铁路,又是与浙大、浙工大等省会高校进行深度合作,收获颇丰。
|地信小镇
就以浙工大为例,自2014 年与德清县签署合作协议以来,浙工大陆续将实力最强的几个学院都迁至德清,以至于有人说,莫干山校区才是浙工大的主校区。2021年,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浙工大又成立了莫干山研究院,重点聚焦地理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3大区域主导产业,以及碳中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三年来共为当地吸引了82位高层次人才,获7个省级以上平台,旗下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创新园在孵企业139家,2025年产值预计将达到15亿。
浙工大的案例可算是湖州近些年高新、未来产业大爆发的一个缩影。其背后尽管有老天爷赏饭的因素,不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在长三角虽然为湖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交通条件改善更进一步带来区位“战略放大”,但这些都仅仅是外因。
毕竟,长三角那么多城市,沿海经济带上区位比湖州好的更多,但有些却成了经济塌陷区,可见城市发展、产业崛起,外因固然重要,但内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影响湖州“赢得未来”的一个重要内因,就是招商。
当今世界,大到国际纷争、中美博弈,小到区域竞赛、城际比拼,其核心都是围绕关键行业、高新产业的争夺。这种争夺,主要就体现在招商引才方面。以至于有人说,商战商战,对于政府来说就是招商之战。只有打赢了未来产业招引这场仗,城市才能拿到通向未来的门票。
对于湖州来说,地处长三角固然是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要想从身边一众高手强市中脱颖而出,坐等企业上门来是不现实的,必须主动出击,想尽办法打赢招商之战。
为此近些年,湖州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市委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都反复强调,只有高质量项目才能支撑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看,湖州这些年的招商成绩是相当不错的,先后招引落地了三一高空机械、莱宝高科、零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但面对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湖州一点没有自满懈怠的迹象。相反为了进一步调动各区县的积极性,从今年开始,当地又组织开展了“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月度例会。
例会很给力,成效很明显。今年以来,湖州全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比去年同期大增55个,达到212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44个,同比增加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同比增加5个。
但不要以为这一成绩的取得,是KPI考核发挥的作用。事实上,它是湖州多年来苦练“内功”,努力创造“机制最有效”的市场环境、“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人才最有感”的创新环境的必然结果。
比如为了吸引青年创业人才,早在2015年,长兴县就设立了南太湖青年科技创业园。2022年11月,市委书记陈浩又在造访浙江大学时发布了“青创新城”计划。过去几年,湖州逐步构建起2大青创走廊、6大青创城、18个青创圈的“2618”青创空间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青创空间33个,落户青创项目3200多个,引进青年人才8.9万人。
| 长兴新能源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但人才来了,创业项目落地了,能否茁壮成长,还得靠阳光雨露。为此湖州又积极引导各区(县)大力发展人才基金,以有限的国有基金撬动社会投资,不仅成功投资了迈塔兰斯、金麦特、中钢新材、纾酷科技、清越科技、微域医联等一批优质项目,也从整体上带动了全市的创业创新氛围。
靠着这些“内功”,湖州连续两年荣获由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智联招聘等多家专业机构参与组织评审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称号。上个月,湖州又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成为2025年浙江省唯一入选的地市。
但如果仅此而已,湖州的招商业绩未必会那么突出,未来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像现在这般如火如荼。所以除此以外,湖州究竟还有啥秘诀?
说到重点产业领域的招商,其实各地都在努力,也都很努力。论政策尺度、优惠力度,城市越大、财政越富的地方必然给的更多。正面硬刚,湖州一定比不过北上深杭,深谙田忌赛马之道的湖州于是选择了错位发展、差异竞争。
就拿商业航天来说,这绝对算最高精尖的产业赛道,环顾全球也就只有马斯克的Spacex 和贝索斯的蓝色起源等几个玩家,按道理应该没湖州什么事。毕竟,从国内行业分布来看,拥有酒泉、西昌、太原等发射基地的西北、西南诸省才是重镇,整个长三角过去相关产业都较为薄弱。但谁能想到,全国首个民营火箭智能制造基地及首个民营火箭动力试验中心就坐落在湖州。
它是怎么做到的?
最近,我拜访了位于湖州南太湖新区的蓝箭航天试车台及动力制造基地。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当初基地选择落户湖州,除了看中其区位交通,便于运输相关设备和物资,更重要的是湖州市及南太湖新区政府在项目审批、产业协同、税收政策、人才政策、行业政策与合规运营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与帮扶,为公司的发展筑牢了基础。
而站在湖州的角度,之所以如此卖力地引进一个制造基地,而不是去争夺其研发中心,其实也是一种差异化切入未来产业赛道的明智之举。事实上,正是在相关制造基地的带动下,现如今长三角的航天产业链也慢慢成熟起来。而先行一步的湖州在其中占据着优势生态位。
类似蓝箭航天这样的公司在湖州还有很多,但客观地说,湖州也不是一味只追求最前沿、最尖端的产业赛道。相反,当地政府非常务实地提出了按照“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的思路,推进科技+应用场景招商。
没有技术,就花大力气先后引进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浙大湖州研究院等53家新型研发机构,工控全国重点实验室、道地中药材全国重点实验室、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缺乏场景,就围绕低空飞行、绿色能源、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规划了第一批15类应用场景。
五一前,我曾走访过上面名单里的浙大湖州研究院。在其二楼会展大厅,看到了一排各种类型的具身机器人。事后我从当地朋友处获悉,依托浙大湖州研究院、湖州工控研究院等平台提供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孵化支持,位于吴兴区的长三角具身智能产业园,已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余家,涉及机器人整机集成,AI感知系统等软件研发,安防巡逻、物流搬运等智能机器人这三大类场景。这些企业中,说不定就隐藏着下一个“宇树科技”。
|浙大湖州研究院
而众所周知,正是包括宇树科技在内的“六小龙”,一举洗刷掉了加诸在杭州身上的“互联网一业独大”“产业脱实向虚”等各种不实污名,打开了通向未来的路。同样的,它们也能帮助湖州赢得未来。至于湖州该如何与未来同行,这次的未来大会上或许能找到更多答案。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