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香氛品牌 Dr.Wong 深陷原料争议,品牌形象岌岌可危

在竞争激烈的化妆品市场中,品牌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对其声誉产生深远影响。近日,知名香氛品牌 Dr.Wong 就因原料问题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引起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消费者王先生向相关方面反映,Dr.Wong
疑似使用不合规原料,目前相关情况已得到进一步核实。事实上,早在去年底,就有关于 Dr.Wong
产品原料问题的报道。当时,消费者质疑其产品添加的精油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以 Dr.Wong 精油泡浴液(雪山温泉)为例,产品标称采用甘牛至
“叶油” 成分,然而实际却可能是全株萃取。甘牛至 “叶油”
出油率极低,成本远高于全株萃取,这其中存在的差异无疑引发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的质疑。

500

此外,该产品标称添加水薄荷 “提取物”,但被王先生质疑实际为植物精油,且该成分属于新原料范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让消费者对产品的成分真实性产生怀疑,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随着事件的发展,Dr.Wong
多家关联公司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面对危机,Dr.Wong 一方面在全国范围下架相关产品,另一方面发表声明称 “2024 年 12
月遭遇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有组织的举报行动”。声明中还提及举报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其品牌涉嫌使用被禁用的植物原料的指控、对部分植物精油萃取部位的不实宣传、个别产品成分标注的不一致性,以及香膏产品归类的疑问等。然而,从声明中可以看出,Dr.Wong

更多地将责任归咎于举报者,通过摘录拼凑文章片段、使用恐吓性语言等方式,试图向公众及消费者施加压力,制造恐慌情绪。但在这一过程中,却未充分反思自身产品存在的问题。

500

从产品包装来看,王先生提供的
“Dr.Wong 澳洲尤加利精油”
包装显示,该产品备注澳洲尤加利精油即为蓝桉(EUCALYPTUSGLOBULUS)叶油。然而,Dr.Wong
提供给监管部门的材料却显示,精油所用材料为 eucalyptusglobulusleafoil,CAS 号为
92201-64-4,与《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 年版)》对应的物种
EUCALYPTUSRADIATA(澳洲尤加利,又称狭叶桉 / 辐射桉 / 窄叶桉)的 CAS 号 8000-48-4/84625-32-1
并不相同。这种原料概念的混淆,令人对 Dr.Wong 的专业能力和产品质量把控产生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Dr.Wong
在淘宝旗舰店等平台宣传 “按照国家化妆品管理要求,产品标签成分表须使用 INCI
国际标准名,而非常用名”,并且还对比了澳洲尤加利、蓝胶尤加利、柠檬尤加利三者的不同,以此为卖点说明产品的独特性和真材实料。这表明 Dr.Wong
应该清楚这些原料之间的区别,然而在实际产品中却出现了原料使用与宣传不符的情况,这究竟是业务不精通还是蓄意为之,令人深思。

500

从品牌创始人的背景来看,Dr.Wong
的创始人顾迅系清华大学 -
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硕士,创业前曾在多家跨国消费品公司担任品牌与营销的高阶主管,在专业上受训于瑞士芳疗大师绿蒂亚・波松(获得 UshaVeda
自然疗法学院认证)及法系芳疗大师法兰贡等;联合创始人马玉萍系广州大学传媒专业毕业,创业前曾在多家时尚媒体出任销售主管,并有媒体公司创业经历,在专业上受过瑞士芳疗大师绿蒂亚・波松(获得
UshaVeda
自然疗法学院认证)及德系芳疗的系统学习,还获得了澳洲朴门永续自然设计师的认证课程。按理说,这样的专业素养和行业经验应该使他们能够避免低级失误,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在此次事件中,马玉萍作为传媒专业出身且有媒体工作经历的联合创始人,Dr.Wong 发布的声明却显示出其公关能力欠佳。品牌在危机面前没有积极解决问题,反而试图将责任推给举报者,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没有平息风波,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事实上,国家监管部门对化妆品行业的监管主要采用事前备案和事后监管两种方式。由于我国化妆品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在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做到实时监管。这就导致一些不良企业有机可乘,试图逃避监管、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化妆品行业,虚假宣传的乱象屡见不鲜,比如宣称添加了海藻泥、珍珠成分等,但实际产品中却并不存在。与这些乱象相比,Dr.Wong
虽然添加了相关成分的原料,但通过混淆概念等方式误导消费者,同样是不诚信的表现。

企业经营的根基在于诚信,而不是创始人的高学历和光鲜履历。Dr.Wong

此次陷入原料风波,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品牌形象,也让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产生了严重质疑。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诚信作为支撑,企业终将被消费者抛弃,被市场淘汰。希望
Dr.Wong 能够深刻反思,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否则等待它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和市场的无情淘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