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汽车老城的突围:湖北十堰,再造东风
3月底,中部地区第一家汽车工业主题博物馆,在湖北省十堰市正式开馆。
这座博物馆的主体,是“二汽”曾经的老厂房。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不仅见证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也注解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的历程。
东风汽车博物馆的展览主线就是“打汽车工业翻身仗”
一个汽车厂,兴起一座城。
十堰,藏在秦巴山脉深处的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和一个汽车厂相伴相生,见证了中国汽车制造50多年的历史。
从“二汽”到东风,从一个“备份”的汽车制造厂,到今天位居《财富》世界500强第8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9名的特大型汽车企业,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东风汽车和湖北十堰,已经成了无法拆分的组合。
一个汽车厂和一座城,怎么会相互影响,进化为繁荣共生的双子星?
就在东风汽车博物馆开馆前的一个月,传出这么一则消息:
东风汽车集团和长安汽车相继发布公告,透露这两大公司正在筹划重组,成立全新的汽车集团。
两大老牌国企汽车品牌联合,似乎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新方向。
虽然现在国内关于造车的话题,新能源车企抢足了风头,但是作为汽车制造业三大央企巨头的东风和长安(另一个是一汽集团)如果合并成立新的汽车集团,将会一跃成为全球第5大汽车公司。
中国车企2024年销量排行,东风排名第6
东风汽车2024年的销量是248万辆,排在国内自主品牌第6的位置,总收入达到1061.97亿元,毛利润更是大幅增长38.2%,达到135.85亿元。
在传统燃油车方面,东风的自主品牌销量是137万辆,首次超过了合资品牌的销量。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东风的新能源车销量是86万辆,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达到了81万辆。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数字也不够炫,中国汽车制造业出彩的是比亚迪,是蔚小理,是小米……
东风汽车这样的央企跟它们相比,既不怎么赚钱,也没啥博人眼球的“卖点”,就像是个老派、低效和守旧的老古董,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跟这些造车新势力相比,东风汽车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存在。
东风是中国汽车行业内产业链最齐全、产品阵营最丰富的汽车企业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个独立自主建设的汽车厂,东风汽车是国内第一个年产突破10万辆的汽车企业,2024年累计完成了6000万辆的销量,更重要的是以它为中心,打造出了绵延500公里的汽车工业走廊。
无论是军车、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车,还是关键的汽车总成零部件,几乎所有与汽车制造相关的业务东风都涵盖在内。
东风的创新能力,势头很强。
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东风公司在汽车行业排第2位,拥有授权专利超过1万项。
在“2024年汽车专利创新指数”中,东风的专利创新指数已连续3年在自主整车领域排名第一。
东风汽车位列“2024年汽车专利创新指数”自主整车集团第一
截至2024年,东风集团拥有的有效专利达到了2.4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9690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明数量超3300件,连续2年领跑中国车企。
无论是在完全自主的车规级芯片,还是智能驾驶或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关键领域,东风汽车也都在不断构筑技术优势。
比如在氢能领域,东风汽车已累计布局了700多件发明专利。
如果这些数据还不够直观和震撼,那咱们再看看东风现在正在弄的全球最大吨位的一体化压铸工厂。
东风这个16000吨的智能压铸机,能一次性把上百个零部件压成一个整体。
过去汽车底盘要焊接上百个零部件,现在就这玩意,一下让生产工序减少一半,工时压缩了70%。
东风集团在建的16000吨压铸机示意图
估计特斯拉看了也得直呼哇塞,毕竟特斯拉现在最大的压铸机也才9000吨。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东风这样的老牌国企是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车领域异军突起的基础和摇篮。
从一个企业对地方城市的影响来说,东风和十堰,更是一对互相成就的完美CP。
1969年,十堰还是一个刚成立的县级市,归当时的郧阳地区管辖。
那时,藏在秦巴山深处的十堰,GDP只有4.6亿,除了刀耕火种的农业和小打小闹的手工业,一无是处。
这一切的改变,就是因为东风汽车的落户。
本来,这泼天的富贵轮不到十堰的。
二汽最初选址是武汉,但是因为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二汽放弃武汉选择了“靠山、分散、隐蔽”的十堰。
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几经波折终于落户十堰
也就是从那天起,十堰这个仅有百户人家的山区小镇,变身为中国首个自主汽车工业基地。
1969年,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建指挥部开进了这个鄂西北偏远的山区小城。
当时为了“备份”中国自主汽车产业的“二汽”,来自全国各地支援建设的10万人,来到了十堰。
上世纪70年代,第一台东风汽车下线,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中华民族汽车工业应运而生。
到1978年,十堰汽车产量已达到5000辆。十堰由此被誉为“东方的底特律”。
在最早的时候,十堰市和二汽实行的是政企合一,二汽的领导同时也是十堰市的领导。
也就是说,二汽和十堰市其实是一个机构、一套领导班子,只不过挂了两块牌子。
这种特殊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个厂就是一座城,这已经奠定了十堰市与二汽密不可分相依相生的底色。
东风汽车博物馆内展出的第一代民用卡车
上世纪80年代,二汽率先“军转民”,生产的东风卡车迅速占领市场,十堰也因此成了全国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车生产基地。
1992年,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汽车产业给十堰这个城市带来了高附加值、高增长率的发展。
这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曾以“每60秒下线一辆卡车”的速度书写了汽车生产的传奇,也让十堰用了短短的30年时间,从一个山区小镇迅速变身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东风效益好的时候,十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曾经一度排全国前六,GDP排在了湖北省第三名。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十堰因为东风的存在,GDP甚至占到了全国的近3%
二汽给十堰带来的还有一整套产业链。
以十堰为圆心,半径50公里内聚集着2000多家零部件企业,一辆东风卡车所需的3万个零件,98%能在本地搞定。
当然,东风也彻底融入了十堰。
东风汽车厂投资给十堰修了第一条柏油马路、第一家三甲医院和十堰的重点中小学,把曾经十堰最大的排污口神定河,从一条“酱油河”变成了桃花水母的栖息地……
这些,都成了全国基层治理样本。
2003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也是在这一年,东风公司总部从十堰“迁都”武汉。
人们开始担忧十堰将来是否将成为“废都”。
阵痛在所难免。2004年起,十堰工业持续低迷,增速连续3年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2006年底更位居全省末位。
总部虽然迁走,但东风留下的资产并没有走,东风和十堰的情感维系也没有断。
经历了短暂的迷茫,2007年十堰市喊出了用4年时间在城区地方工业企业中,重点扶持一批投资和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
时间到了2010年,十堰汽车和零部件规上企业数量增长到了200家,1000多个整车品种、50万辆产能、4000多种汽车总成和零部件、20万产业工人的绝对优势,让十堰重新夺回了中国商用车基地榜首的地位。
十堰聚焦商用车领域,且在新能源商用车方面,与东风集团和湖北省的布局相互协调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东风人还是在十堰人的认知中,十堰一直都是东风公司最坚强的后盾。
十堰市有8万东风在职员工,加上退休的总数超过15万人,占了十堰城区总人口的25%以上。
节假日从武汉等地回十堰探亲的东风人,也都会说自己是“回山里”而不是“去山里”。
一个过度依赖某个企业的城市,会出现某个企业或行业衰落影响整个城市的现象,比如美国的底特律。
上个世纪初,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3大汽车巨头不约而同地把总部设在了底特律,这不仅让底特律迅速崛起成了美国中北部的工业中心,也让这座城市因为经济的繁荣成了美国排名前5的大城市。
但是,随着60年代的石油危机开始,这些只沉醉于做大排量高油耗汽车的汽车公司因为不思进取,逐渐被省油的日本车品牌抢去了市场,底特律也因为这三大车企的衰落陷入了困境。
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16年,底特律人口流失了上百万
这场景似曾相识。作为曾经燃油车时代数一数二的东风,如今也面临着中国新能源车企发起的挑战,那仰仗东风汽车,被称为“东方底特律”的十堰,会不会和底特律一样的命运?
十堰虽然和东风有类似的关联,但十堰坚决不愿也不会去重蹈覆辙。
底特律的衰败源于产业单一化、创新停滞化和城市空心化,而十堰和东风,一直在做的就是为解决这三大问题,借着底特律的前车之鉴构筑属于十堰的“免疫系统”。
我们先来说产业方面。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十堰汽车产业中,新能源车的产量从2020年不到1万辆,增长到2024年10.7万辆。
其中新能源重卡的产量同比增长了264%,纯电动的重型矿卡等附加值高的高端车型也已经下线,且出口占比超过了一半。
十堰生产的东风商用车准备出厂
因为东风是湖北省汽车行业的链主企业,它的转型更是吸引了新能源领域的链主企业扎根十堰,形成了从电池材料到电芯到整车的全链条布局。
整个湖北省拥有25家整车企业和2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东风相关的1000多家一级供应商,都落户在武汉、襄阳、十堰和随州这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带中。
十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个全国汽车产业链最齐全完整的区域中,已经跳出了“单一制造”的身份,扮演起了全链条生态的重要角色。
再来说创新方面。
和其他能在消费市场引起广泛关注的车企不同,东风作为老牌汽车央企,更重要的任务是解决不被“卡脖子”,这意味着它要做的创新,是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
截至2024年11月,东风拥有的有效专利是2.4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9690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明数量超3300件,已经连续2年领跑中国车企。
2024年东风汽车在自主整车集团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一
东风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率达到88%,预计今年将超过95%。
同时,在智能驾驶、电子电气架构、车规级芯片和氢能等领域,东风其实也都在悄悄构筑自己的技术优势。
我们前面说的全球最大的16000吨一体化压铸机及智能化压铸产线今年将投入使用,“天元”架构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中式SOA电子电气架构,“马赫”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连续刷新行业纪录,在氢能领域布局了700多件发明专利……这些都在不声不响地影响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
东风汽车和清华大学共建的智能驾驶研究中心,与十堰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东风和十堰互派干部挂职等等举措,再加上8%的研发投入强度背后,是十堰和东风政企联合攻关的机制。
东风和十堰,一直都在想办法让十堰从当年的“工业孤岛”向产城融合的方向改变,这无疑增强了十堰的城市发展韧性。
东风生产的无人驾驶公交在十堰市试运营,十堰成为继武汉之后省内第二个启动智能网联应用的城市
湖北“武襄十随”的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剑指万亿,各区块有分工有协同,在以东风汽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布局中,武汉主要聚焦乘用车,十堰则专攻商用车,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的内卷,也让各自区块自身的优势能够最大化发展。
当东风汽车博物馆里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老机器,和光鲜的L4自动驾驶汽车相伴而立,十堰也和东风花了50年的时间,在历史和未来的时空中完成了对谈。
东风与十堰,在大山深处书写“硬核工业”与“柔性城市”共生相荣的哲学。
十堰,不会成为第二个底特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