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机场的“救命鸟”

500

这个五一假期,当你拖着行李穿梭在机场出发层时,有没有留意到,越来越多的高端运动品牌,正在把门店开进机场。

在上海虹桥T2航站楼,始祖鸟的登山包与冲锋衣陈列在通道转角,迪桑特的中岛店紧挨着70号登机口,不远处的40号登机口旁边,可隆品牌围挡已经布置了小半年,预计今年开业。

在此之前,机场曾是免税店和奢侈品的天下。而今,高端运动品牌和客人双向奔赴了,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晒出早上8点的虹桥机场lululemon门店,感慨“没想到咪咪小一家店里都是人”。

《DT商业观察》好奇,作为交通枢纽的机场,怎么就成了户外中产的购物天堂?品牌迁徙潮背后,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500

高端运动品牌,排队开进机场

机场里的户外品牌越来越多,并不是一个错觉。

《DT商业观察》统计发现,过去两年间, lululemon、始祖鸟、迪桑特等高端户外品牌正在加速进入机场。

500

lululemon可能是最早进入机场的高端户外品牌,早在2021年,就在上海虹桥机场开设了机场首店。

到了2024年,lululemon将虹桥机场店从旅游零售商拉格代尔手中收回,重新装修推出直营店,并在这一年入驻深圳宝安、成都双流和北京大兴三大机场,2025年又入驻北京首都机场和昆明长水机场,完成了从一线到新一线机场的铺开。

而安踏旗下几家户外品牌,更是在机场渠道上打出一张组合牌。始祖鸟落地上海虹桥和深圳宝安,迪桑特在上海虹桥和成都双流开出两家门店,可隆上海虹桥机场首店,预计今年开业。

除了近两年火热的户外品牌们,在“中产户外品牌”略显掉队的加拿大鹅,也在2024年开始布局机场渠道,将国内机场首店开到了成都双流,2025年更进一步挺进上海虹桥。

与其他门店相比,这些户外品牌的机场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全品类、商务化、强互动。

首先是货品齐全。

据lululemon介绍,虹桥机场店提供全系列产品,包括瑜伽、训练、跑步、日常通勤等运动休闲服饰及装备。

小红书网友 @chovo 在上海逛了好几家lululemon,热门卫衣scuba基本都是没货,或者颜色和尺码不合适,最后在机场店入手了喜欢的款式。

不止一位消费者反馈称,机场的货比较全,甚至买到了在其他店里断货的产品。

比如网友 @摇摇乐摇摇 在上海虹桥机场成功“捕鸟”(指始祖鸟),并表示“某物和某东要么涨价要么断货的帽子,居然在虹桥T2的专柜店里货这么全!”

迪桑特机场店,则覆盖Dualis商务、Ski滑雪、Golf高尔夫、Allterrain高端机能全地形四个系列产品。

此外,机场渠道的运动品牌,在产品陈设上更偏向商务和通勤。

迪桑特虹桥机场店将Dualis商务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以满足商务人士的需求。lululemon虹桥机场店考虑到旅客群体需求,增加了通勤系列产品的比例。

此外,部分品牌还针对机场客群推出了轻量化产品,比如lululemon推出袜子、可折叠瑜伽垫、随行包等小包装产品,既适配“说走就走”的差旅需求,也满足了购买伴手礼的特殊需求。

最后,机场店不光带货,也在努力“整活儿”,吸引路人的注意力。

尤其是lululemon,在整活上很积极,在各大机场门店设计了城市主题行李贴墙,不需要消费即可领取,有消费者表示,“现场上海的卡牌没有了,还能添加微信给邮寄”。

今年年初,lululemon上海虹桥机场推出热汗新年活动,带大家体验尊巴课程;lululemon大兴机场开业时,还推出过“100磅哑铃挑战”活动,不需要消费,参与活动就能领取随机礼物。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 lululemon上海虹桥机场)

当高端运动品牌们纷纷进入机场渠道,为什么机场成为了品牌必争之地?机场店对于品牌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500

高端运动品牌为什么需要机场?

不可否认,很多大城市的机场比商场还好逛了。

以前的机场,可能只有便利店和特产店,如今的候机厅里,奢侈品门店鳞次栉比,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品牌商业大片,很容易让人产生“进了个购物商场”的错觉。

以上海虹桥机场为例,它不仅引入了米其林一星餐厅人和馆、Shake Shack全球机场首店、%arabica全球机场首店等餐饮品牌,还打造了一条360米长的“一线品牌大道”,汇集了爱马仕、LV、Dior、Prada等奢侈品牌,被网友称为“小恒隆”。

不光一线城市机场升级,其他机场也在积极引进奢侈品大牌,营造“高端商场”的感觉。比如成都天府机场,2021年正式通航,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成为新晋“土豪机场”,坐拥全成都最全面的重奢品牌,包括且不限于爱马仕、LV、Dior等。

由此可见,机场已经从单一的交通枢纽,升级为集餐饮、购物、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重要商圈。

而始祖鸟、lululemon等高端运动品牌,本来就偏好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贴着奢侈品开店,如今也很自然地进入机场商圈,与爱马仕等奢侈品牌“肩并肩”,在机场这个商圈里分一杯羹。

和普通商圈相比,机场商圈的优势可圈可点。

首先,机场拥有超大规模的客流,为品牌提供高曝光机会。

根据民航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14.6亿人次,同比增长15.9%。其中,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超过6000万人次。

其次,机场不仅人流量大,而且有不少高净值客群,能让品牌实现有效转化。

《机场商业评论》主编及机场咨询公司埃尔坡创始人祝伟龙曾表示,商务人群是主要的消费人群,“因为他们经常在机场来往,大部分时间在出差,要么在机场,要么在去机场的路上”。

一线和新一线机场的商务旅客,往往消费能力强,价格敏感度较低,与高端运动品牌的目标受众相契合。

再加上机场独特的候机场景,为品牌创造了绝佳的触客机会,有助于促成转化。

当普通商圈面临客流分散、停留时间短的难题时,机场凭借着高净值客流和相对封闭的购物场景,端出 “断货款”“隐藏款”等产品,就容易让消费者因为“时间紧迫”而加速消费,将高净值人流转化为销售业绩,因此成为品牌曝光+转化的黄金渠道。

那么,反过来看,机场为什么要拥抱运动品牌?

500

机场为什么需要高端运动品牌?

实际上,不仅仅高端运动品牌要抢占机场渠道,机场也在吸纳更多高端运动品牌入驻。

这关乎着机场能不能多赚钱。

从机场的收入结构来看,机场收入分为“航空性收入”和“非航空性收入”。

航空性收入包括飞机起降费、停场费、客桥费等,根据民航局规定实行政府指导价。也就是说,机场的航空性收入,直接取决于航班量、旅客吞吐量及货邮吞吐量。

而非航空性业务的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参考民航资源网对机场行业业务发展周期的分析,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年的大型机场的盈利能力如何,就看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

为什么呢?

因为在非航空性收入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许经营收入。

以北京首都机场为例, 2024年非航空性收入中,特许经营收入占比55.6%,租金收入占比为34.7%,资源使用收入占比为7.6%。

所谓的特许经营,就是指机场可以通过授权第三方经营广告、零售、餐饮、贵宾服务等业务,获取经营权转让费。这部分费用通常根据销售额分成,或依据约定好的保底金额,根据“两者孰高”原则来确定收入。

500

也就是说,机场商户经营状况越好,机场获得的分成收入就越高。因此,机场自然希望优先引入高坪效品牌,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如今,高端运动品牌成为中产群体消费热点,始祖鸟、lululemon、迪桑特等客单价较高的中产品牌,也就成了机场希望招揽的客户。

当然,机场需要高端运动品牌的另一个原因,是曾经赚钱的业态,没那么赚了。

在高端运动品牌之前,奢侈品牌和免税业务一直是机场的“香饽饽”。

大概从2018年开始,奢侈品牌开始加速布局中国机场。2019年,Louis Vuitton在北京大兴机场,开出国内首家机场有税区门店,并在随后几年开进了上海虹桥、北京首都、成都天府和广州白云机场。2021年,Dior在成都天府机场开设国内机场有税区首家精品店,Prada也在2021年将国内机场首店入驻深圳宝安机场。

彼时,lululemon、始祖鸟等品牌还没有成为“中产标配”,机场的奢侈品门店是商务人士和名媛贵妇的消费打卡地。然而最近两年,奢侈品牌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很多人选择去海外市场购买,或是寻找平价替代。

免税收入的下滑,也影响了机场非航空性收入的恢复,倒逼着机场寻求“补位”。

要知道,免税收入曾是机场的“利润奶牛”。2019年,日上上海(中国中免旗下)为上海机场创造了52.1亿元收入,相当于上海机场全年营收的47.6%。

然而,免税店正在度过一个艰难时期——出境游恢复后,消费者转向日本、韩国等地的免税购物,电商平台的“价格战”也让机场免税店的吸引力下降。

2024年,上海机场免税收入12.12亿元,仅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23.3%。

在这样的背景下,接替奢侈品和免税业务成为中产“心头好”的高端运动品牌,开始成为机场商业的优选客户,被寄予带来更多非航空性收入的希望。

500

写在最后

机场和高端运动品牌之间的“双向奔赴”,正在重塑机场的商业逻辑。

未来的机场,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等飞机的场所,而是成为融合了运动健康、休闲社交的新型生活方式中心,让旅客的候机从被动等待,变成品质享受。

正如新加坡樟宜机场,通过健美操、瑜伽、普拉提等团课活动,成功把“路过”的旅客转化为“停留”的消费者,中国机场也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品牌的更多可能性。

500

(樟宜机场团课,图片来源:Instagram@nadyaseptica)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