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抗战的抉择

历史的核心逻辑——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质上是两种抗战路线、两种政权性质的胜负。

在果粉和汪粉还在争论曲线救国和重庆以拖代变的孰优孰劣的时候,我们需要以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重新梳理抗战之所以能够胜利的本因。

中共之所以能成为“胜利曙光”,并非单纯依靠军事技巧,而是通过重构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找到了一条真正动员全民族力量的道路。以下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揭示历史选择背后的必然逻辑:

一、两种抵抗的本质分野:谁把民众视为“主人”而非“耗材”

1. 国民政府的“精英抗战”:将民众视为可消耗的资源

- 从1937到1945年,国民政府征发壮丁1405万人,却因管理腐败导致30%的壮丁在运输中死亡(据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河南等地甚至出现“抓壮丁比日军更可怕”的民谣;

- 1942年河南大饥荒中,重庆政府坚持“军粮优先”,甚至挪用赈灾款购买美国飞机,导致150万民众饿死(据刘震云《温故1942》),这种“保政权甚于保民”的政策,最终失去民心;

- 军事上依赖“外援+正面会战”,忽视发动群众:淞沪会战国军伤亡30万,却未在上海组织市民游击战,导致沦陷后民众完全陷入被动。

2. 中共的“人民战争”:将民众转化为抗战主体

- 1937年《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动员一切力量”,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民主(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1/3),让农民首次拥有选举权,河北阜平农民说:“八路军来了,我们才知道自己能当村长”;

-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地租最高不超过37.5%,年利率不超过10%),1943年晋察冀边区农民人均粮食产量比战前增加20%,群众自愿为八路军藏粮、送情报,形成“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良性循环;

- 组织上建立“妇救会”“青抗先”“儿童团”,仅山东根据地就有135万妇女参加拥军活动,她们不是“耗材”,而是抗战的组织者、参与者——1941年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伤员,正是这种军民关系的缩影。

二、战略智慧的代差: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创造战机”

1. 国民政府的战略局限:依赖国际调停与正面硬拼

- 抗战初期寄希望于“九国公约会议”调停,1937年淞沪会战国军采用“添油战术”,在狭小地域与日军硬拼重武器,导致精锐损失殆尽;

-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蒋介石认为“苦撑待变”终于等来机会,将美援主要用于保存嫡系(如胡宗南34个师封锁延安),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大溃败”,1944年短短8个月丢失20万平方公里国土;

- 对游击战的轻视:蒋介石在1939年《游击战纲要》中称“游击战乃辅助正规战者”,未意识到敌后战场可独立消耗日军,导致数百万国军敌后游击部队(如庞炳勋部)最终投降或溃散。

2. 中共的“持久战”体系: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

- 1938年《论持久战》首次提出“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将抗战分为“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预言“相持阶段是转变的枢纽”,这比日本军方1941年提出的“长期战”判断早了3年;

- 敌后游击战的“精准消耗”:1940年百团大战破坏华北铁路470公里、公路1500公里,迫使日军抽调15万兵力回防,相当于正面战场3次长沙会战的牵制效果;

- 根据地的“军事-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每个根据地都建立兵工厂(如黄崖洞兵工厂月产步枪400支)、纺织厂(1944年陕甘宁边区实现棉布自给)、抗日军政大学(培养10万军政干部),形成“独立抗战单元”,即便与中央失联仍能坚持(如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独立重建)。

三、政权合法性的重构:从“外来政府”到“人民代表”

1. 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流失:在腐败与压迫中失去民心

- 1940年河南国统区征粮时,地方官员将“每亩征粮1斗”擅自改为“1石”,贪污粮食占征粮总数40%(据《河南省志·民政志》),民众称“鬼子来了抢一遍,国军来了抢三遍”;

- 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在青海、新疆推行“同化政策”,导致1944年“三区革命”爆发,民众宁与苏联合作也不愿支持国民政府;

- 经济崩溃加剧离心:1945年法币发行量较1937年增长3900倍,物价上涨8500倍,连教师、公务员都难以维生,《大公报》1944年社论痛斥“民穷财尽,快到尽头”。

2. 中共的合法性建构:在民生与平等中凝聚人心

- 解决千年土地问题: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虽未彻底分田,但通过减租让佃农人均增收30%,山西农民说:“跟着八路军,至少能保住半亩地”;

- 性别解放激发女性力量:1939年《妇女权益保障条例》规定“婚姻自由、男女同工同酬”,冀中根据地妇女组成“识字班”,白天种地晚上学文化,1942年献金运动中,妇女捐出的首饰占总捐款的60%;

- 文化认同的重构:用“旧瓶装新酒”改造民间文化,将河北梆子《蝴蝶杯》改编为《血泪仇》,讲述“日军杀我全家,八路军为我报仇”的故事,1943年在晋察冀巡演200场,场场有人报名参军。

结语:历史的选择,本质是人民的选择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中共通过“为民众宗旨”实现了三大历史突破:

- 动员维度:将4亿农民从“被统治对象”转化为“抗战主体”,让“保家”与“卫国”合二为一;

- 战略维度:创造“正规战+游击战”的复合体系,使日军陷入“占领区越大,负担越重”的泥潭(1945年日军在华兵力105万,其中75%用于扫荡敌后根据地);

- 合法性维度:证明“一个真正代表人民的政权,能够在战火中建立比任何外来侵略更强大的凝聚力”。

反观汪精卫的投降与国民政府的抵抗,前者背叛民族,后者背离民众,唯有中共的道路,让“抗战”超越了政权之争,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正如1945年延安《解放日报》社论所言:“胜利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而属于用小米供养了八路军的老百姓,用土枪捍卫了根据地的民兵,和千万个在前线流血的战士——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就是历史给出的答案:当一个政党真正把“为民众”写进基因,它所激发的力量,终将超越任何军事差距,成为照亮民族复兴的曙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