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陪你过五一,我就是孙子!”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假期一到,朋友圈就像集体出逃的窗口。

年轻人早早打开各种App,查攻略、抢机票、订民宿。目的地要热门,拍照要出片,酒店要舒适,餐厅还得有点小众——不折腾,不叫假期。

而另一边,父母却退掉了原本买好的飞机票,换成慢吞吞的长途大巴,只因为便宜了两百块。他们坚持带着自家炒的菜、自带的饭盒,一路保温到底;到了目的地,还和民宿老板就一次性床单和矿泉水的收费问题僵持了半小时,最后气得改住快捷酒店。

500

500

一个想放松享受,一个坚信节俭才安心。看似是出行方式的不同,实则是生活理念的根本分歧。对年轻人来说,花钱买轻松,是对抗工作焦虑的自救;而在父母眼中,“吃点苦”更有底气,省钱才是过日子的智慧。

这两代人之间的差距,最终变成了两大“网络热词”——“没福硬享”和“没苦硬吃”。

500

而这场生活观念的分歧,并不止出现在旅途中。从穿什么、吃什么,到怎么打扫卫生、如何安排一顿饭——“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的较量,其实早就渗透进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选择里。

500

没苦硬吃VS没福硬享

俗话说,“节俭出于怕,享受出于撑。一个怕多花,一个怕白活。”

“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这两句看似调侃的网络热词,却精准揭示了两代人对待生活的根本分歧。

500

五一假期,小林计划去云南玩一圈。他提前两周抢好了直飞机票,选了家带天台浴缸的民宿,行李箱里装着新买的防晒衣和拍立得。

父母知道后皱起眉:“坐飞机太贵,路上吃得又不卫生,不如坐大巴慢慢走。”他妈还从厨房拎出一个小布袋,里面是她准备给他带的自制咸菜和自烤牛肉干。

500

“我出去是旅游,不是逃荒。”小林笑着打趣,母亲却没笑。她认真地说:“花那么多钱住酒店、吃外面,还不如自己做点带着去,干净也省钱。”对她来说,旅行是为了看风景,不是为了被宰。

小林知道,母亲不是不想好好玩,只是她对“消费”有天然的不安全感。

她这一辈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吃不饱、穿不暖的记忆深植在骨子里。他们学会了用最少的钱撑起最大的安全感,对“浪漫”和“享受”天然设防。出门能带干粮绝不多买一瓶水,能挤绿皮车绝不多花百元买动车票——不是吝啬,是条件教会他们不能轻易相信“享乐”。

500

而小林,生活在截然不同的语境里。他早已习惯了信息过载与竞争压力,朋友圈里一条条旅行vlog和民宿打卡照,在悄无声息中制造着某种焦虑。他用旅行缓解内耗,用吃喝抵御麻木,他不是“富有”,只是试图不让生活太空。

他知道这些花销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回报”,但依旧觉得值得——因为他活在一个太容易让人失控的时代,享受不是浪费,是为了内心少许的慰藉。

于是这趟旅行,成了一场消费观念的比拼:一个为了未来能省一点是一点,一个为了今天不苦一点是一点。

地图是同一张,路线却截然不同。

500

有些“省”,已经不是为了钱,而是刻进骨子里的生活方式。

年过六旬的周外婆一向以“省”著称。家里那口锅用了十几年,锅底早已焦黑变形,锅把也松了,连盖子都找不到原配的。可她坚持不用新的,说旧锅“火候稳”。

那天她为了省点煤气,把汤调到最小火,转身去阳台晾衣服,等回来厨房早已浓烟滚滚,锅烧穿了底,连带灶台也差点报废。家人急忙换新,她却一脸心疼地叹气:“唉,一点小心思,反而赔了大本。”她不是不知道锅该换,而是多年吃苦的习惯,早已内化成一种本能。

500

而刚满20岁的莉莉,几乎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她下班晚,常常没空做饭,但每次泡方便面都不将就。面饼只是底子,她会配上日本生食级鸡蛋、意大利黑松露油,还有超市买的即食鲍鱼。

朋友笑她:“你这泡面能上米其林了。”她却说:“吃饭不只是吃饱,是一种生活仪式。”在她眼里,好好吃饭,是犒赏自己,是在浮躁生活中寻找一点确定感。

500

代际的裂痕,不止在厨房里。

李大爷家里电视信号不好,想着省个维修费,自己拆开后盖检查,发现线头松了,就找了卷胶带缠了几圈。结果刚通电,“砰”一声炸响,把家人吓得不轻。所幸人没事,但电视彻底报废。他事后仍嘴硬:“动动手就能修好,别扔。”

500

另一边,阿浩在年会上中了一个扫地机器人,高兴得像捡到宝。他说:“这个东西太懂人性了,我在加班,它在扫地。”

后来他还特地买了烘干机、洗碗机,“花点钱换时间,才是职场打工人最该投资的事。”对于他来说,科技产品不是“奢侈”,而是“生活的最低配置”。

500

节俭到骨子里的刘大妈,始终坚持冰箱里饭菜不能浪费。那天她吃了三天前的炒饭,晚上突发肠胃炎住了院。医生问她怎么会吃成这样的,她辩解说:“我加热过了,热腾腾的能坏到哪去?”在她心里,吃剩饭不是冒险,是美德,是一种能省就省的聪明。

500

而她的女儿小西,月薪六千,好吃好喝,每天一杯奶茶不落,每周还熬一个汤包带着去上班。她说:“生活已经够苦了,吃点好的是给自己活下去的动力。”有人说她“月光族”,她不否认,也不在意,“我没有别的盼头,就靠这些琐碎的小幸福吊着一口气。”

500

在宠自己这件事上,这届年轻人花钱毫不手软,“其他人的储蓄率低,说明他们收入不够;但这届年轻人的储蓄率低,只能证明他们过得太潇洒了。”

从烧坏的锅到泡面的讲究,从电视的爆炸到扫地机器人的进场,从剩饭引发的住院到奶茶里的续命哲学——这些生活细节拼凑出的,不只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对照,更是两代人面对世界时的生存底色。

“省,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花,是我们的求生欲。他们怕未来没退路,我们怕现在撑不住。”

看上去是锅该不该换,饭该不该倒,钱该不该花;本质上,是两个时代在各自的压力下,学会了不一样的活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