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教育、创新与健康 — — 中国的凝聚体系与印度的碎片化进展
引言
本书前八章从文化(第四章)、经济(第五章)、意识形态(第六章)、政治制度(第七章)、国防(第八章)等角度,系统比较了中国与印度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格局,始终贯穿“连续性与碎片化”的主线。本章聚焦教育、科技创新与医疗健康三个关键领域,进一步揭示两国社会发展结构的根本差异。
中国凭借高度集中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天下为公”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建起统一、高效的教育与科研体系,以及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而印度由于历史断裂、宗教多元、联邦结构松散,其教育、科技与医疗体系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格局,地区差异显著,治理协同困难。通过四个部分的分析,本章将继续论证本书的核心观点:中国的制度连续性推动了凝聚性进步,而印度的制度碎片化则限制了整合性发展。
第一节:中国的教育、科技与健康体系 — — 国家主导的整合性发展
中国的教育、科技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高度集中,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持续性与制度整合力。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源于儒家传统对“学”(学而不厌)和“为政以德”的强调,更受益于现代国家在意识形态和资源配置上的统筹。
教育体系:以统一考试制度支撑国家选才
中国的基础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小学毛入学率99.8%,中学91%,UNESCO, 2023),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2023年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超过5.7亿(中国教育在线,2024),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确保了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也体现出“家国同构”(见第六章)在教育领域的制度延续。
高等教育方面,中国拥有3,012所高校,每年培养1070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65%以上为理工科专业(教育部,2024)。国家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工程,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42所世界一流大学(新华社,2023)。投入方面,2023年中国教育经费达GDP的5.3%,总额达9800亿美元,覆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层次。虽然城乡间仍存在高等教育机会差距(农村地区高等入学率低约20个百分点,UNESCO, 2023),但整体体系的统一规划与中央财政支持,使其成为全球最具规模与效率的教育体系之一。
科技与研发:以国家战略统筹创新体系
在“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支柱”的指导下,中国2023年研发投入达4200亿美元,占GDP的2.6%,居世界第二(OECD, 2024)。重点成果包括:
每年申请AI领域专利5500项,占全球总量近一半(WIPO, 2024);拥有5G核心专利全球份额超过50%,华为单年申请专利7600项(WIPO, 2024);量子计算(九章三号)和空间探索(嫦娥、天宫)均居世界前列;高速铁路(3.5万公里)和电动车(全球产量50%,IEA, 2024)体现了科研成果的系统转化能力。这一体系由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及主要科技企业共同构成,在“科技强国”战略引导下,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效格局。
专利体系: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2023年,中国专利申请总数为158万项,占全球49%,为全球第一(WIPO, 2024),其中90%以上为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主要集中于信息通信、材料、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
医疗体系:全民覆盖与国家统筹
中国国家卫健委统筹全国医疗系统,2023年实现95%的医保覆盖率(WHO, 2024),医疗总支出达GDP的7%(1.3万亿美元)。主要特征包括:
平均预期寿命为78.2岁(世界银行,2024);全国拥有卫生专业人员超过1010万人(WHO, 2024);疫情期间的“武汉模式”大规模核酸检测(1000万人/10天)和疫苗研发(科兴,2021)展示出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医疗改革目标“健康中国2030”正在推动资源向基层与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本节小结
中国的教育、科技与医疗体系体现出高度统一的国家意志与集体主义传统(见第六章“天下为公”理念),制度稳定性、政策连续性与执行效率形成闭环,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印度的教育、创新与健康体系 — — 碎片化的进展Section 2: India’s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Health Systems — Fragmented Progress印度的教育、科研、科技、专利与医疗体系,在历史中断与多元宗教文化的影响下,长期缺乏统一的国家协调机制,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特征。这种碎片化削弱了资源整合、政策执行与人才培养的效率,限制了国家整体发展的潜力。
一、教育体系:多语言、多宗教下的结构性不平等印度教育系统由中央与各邦政府共同管理,受限于语言、宗教与地区差异,缺乏统一标准。印度宪法承认22种官方语言(Constitution of India, 2023),导致教材、考试制度、师资培训等存在重大差异,尤其影响农村和少数族群地区的教育质量。
入学与完成率:小学入学率虽达98%,但中学阶段下降至62%(UNESCO, 2023),高等教育辍学率达30%(ASER, 2023)。高等教育:全国共有1113所大学,每年培养250万名毕业生,其中约40%为STEM专业(AISHE, 2023)。尽管存在印度理工学院(IITs)、印度管理学院(IIMs)等世界知名高校,但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都市。教育投资不足:印度教育支出占GDP约4.6%($1800亿,2023年),低于中国5.3%(MHRD, 2024;中国教育部,2024)。质量问题:2023年ASER报告指出,50%的五年级学生无法读懂二年级教材。二、科研与科技创新:潜力与瓶颈并存印度在航天、IT等领域取得若干亮点,但整体科研体系发展滞后,严重依赖公共资金与国外技术,地区发展极不均衡。
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支出为500亿美元,占GDP 0.7%,远低于中国2.6%(OECD, 2024)。技术成果:ISRO完成月船三号任务(2023)与104颗卫星一箭多星发射(2017),展示硬科技实力(ISRO, 2024)。创新生态失衡:全国80%的初创公司集中于5个邦(Startup India, 2024),反映地区科技发展严重不平衡。人才流失:每年有3万名STEM毕业生流向欧美(MEA, 2023),造成“人才流失 — 创新乏力”恶性循环。三、专利体系:低投入、低产出、行政迟缓印度2023年提交专利申请66440件,仅为中国158万件的4%(WIPO, 2024),专利结构也偏向传统领域(如制药、农业),前沿科技专利占比较低。
审批效率低:专利审批周期通常超过5年(WIPO, 2024)。企业研发动力不足:私营企业缺乏足够激励参与高风险研发,导致新专利集中在少数跨国公司或国企。四、医疗体系:碎片化的服务模式与不均衡的可及性印度医疗体系以邦为单位管理,中央政府仅提供指导性框架。宗教、地区、语言等差异导致公共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系统能力薄弱。
医疗保险:2023年印度70%人口获得医保(主要依赖Ayushman Bharat,全国健康保障计划,NHA, 2024)。医疗支出:总支出占GDP 3.5%(约1400亿美元),仅为中国的一半(WHO, 2024)。人力资源短缺:全国有140万医生,60%集中于城市(WHO, 2024)。经济负担重:55%的医疗费用由个人负担,造成看病难、因病返贫等问题(NSSO, 2023)。COVID-19暴露问题:疫情期间印度GDP下滑7.3%,数千万务工人员返乡造成医疗系统崩溃(MoSPI, 2023)。五、宗教对教育与医疗体系的影响宗教多元与政治极化进一步加剧教育与医疗领域的碎片化:
1. 教育体系中的宗教影响:宗教学校并行体系:约10%的学生就读伊斯兰宗教学校(Madrasas),另有5%在传统印度教“古鲁库尔”学校(MHRD, 2024),采用宗教课程体系,脱离国家课程框架。政治干预课程内容:印度人民党推动“印度教中心化”课程改革,2022年NCERT教材改革突出吠陀数学与印度教神话,引发穆斯林、基督徒等少数群体反弹(The Wire, 2023)。语言与宗教挂钩:以印地语为基础的国家教育体系在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等非印地语地区遭到抵制,加剧中心与地方、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张力(Guha, 2007)。2. 医疗体系中的宗教影响:传统医学泛滥:30%的患者依赖阿育吠陀与尤南医学(NSSO, 2023),推迟现代治疗,影响诊疗效率。营养问题与宗教律法:20个邦实施“牛保护法”,影响牛奶与肉类摄入,造成北方邦等以素食为主地区营养不良率高达30%(NFHS, 2023)。医疗机构宗教分化:2020年德里骚乱中,穆斯林社群诊所遭打砸,医疗服务中断,体现宗教冲突对基本服务的冲击(The Wire, 2023)。与主题的联系:印度教育与医疗体系的碎片化不仅源于制度层面,也深受宗教与身份政治影响,无法实现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与发展战略。这一切与中国“天下为公”“家国同构”之下的国家整合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节:发展影响与全球竞争力中印两国在教育、创新与医疗系统方面的差异 — — 根植于中国的制度连续性与印度的制度碎片化 — — 直接塑造了它们各自在国家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表现。
中国:系统性凝聚力驱动全球领导力中国统一而有组织的教育、科研和医疗体系形成了国家整体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其持续走向全球领导地位:
教育优势:中国每年培养1070万名高校毕业生,其中65%为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专业,为制造业(占GDP的31%)与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中国教育部,2024;Statista,2024,第五章)。科技创新:中国2023年申请专利158万件,占全球专利总数的49%;在AI、5G、量子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WIPO,2024)。例如,华为在2023年申请专利7600项,占据全球5G专利的50%。健康系统:全民医保覆盖率达95%,人均预期寿命达78.2岁,超过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为维持劳动力生产率提供了健康保障(世卫组织,2024;世界银行,2024)。尽管中国仍面临城乡差距(如农村地区医院床位低30%)、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达2.8亿,国家统计局,2023)以及债务高企(债务占GDP比重达300%,BIS,2024)等挑战,但强有力的国家协调机制(如“健康中国2030”政策)保障了整体进步的延续性。
印度:碎片化系统制约全球竞争力印度教育、科技与医疗的碎片化格局,严重限制了其国家发展能力与全球竞争力:
教育劣势:虽然印度每年有250万高校毕业生,但仅40%来自STEM领域,教育质量严重参差不齐。例如,《ASER报告》(2023)显示,50%的五年级学生无法读懂二年级的课文。创新不足:2023年印度专利申请总数为66,440件,仅为中国的4%;研发投入为GDP的0.7%(50亿美元),远低于中国2.6%(4200亿美元,OECD,2024),造成创新能力与产出严重滞后。健康短板:尽管“全民健康保障计划”(Ayushman Bharat)已覆盖5亿人,保险覆盖率为70%,但人均寿命仅为71.4岁,医疗支出中有55%依赖个人支付(NSSO,2023),造成医疗负担重,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生短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突出。此外,印度的IT产业与数字经济虽具优势(出口额达1500亿美元,NASSCOM,2023),但这种增长仍未能有效带动制造业与实体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占GDP比重仅13%,世界银行,2024)。
宗教因素对教育与医疗的影响宗教多元性对印度教育与医疗系统的进一步碎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领域:10%的印度学生就读于伊斯兰教马德拉萨(madrasas),另有5%在传统印度教古鲁库拉(gurukuls)体系下学习。这些宗教学校常使用与国家教育大纲不同的课程体系,缺乏统一标准,影响国家整体教育质量与公平性(MHRD,2024)。近年来,印度人民党(BJP)推动的“印度教化”课程改革(如2022年NCERT教材对吠陀数学和印度教历史的强调)也加剧了宗教少数群体(如14.2%穆斯林)的边缘化,引发多个邦(如喀拉拉邦)抵制,进一步削弱了教育系统的一体性与凝聚力。医疗领域:印度有约30%的患者依赖传统宗教性医疗体系(如阿育吠陀或Unani医学),导致部分地区延误现代治疗、医疗结果不佳(NSSO,2023)。牛保护法律在20个邦实施,虽有宗教与文化背景支持,但对营养构成负面影响 — — 例如,以素食为主的邦营养不良率高出全国平均20%(NFHS,2023)。此外,宗教冲突也对医疗系统造成直接破坏,如2020年德里宗教骚乱期间,多家穆斯林社区诊所被迫关闭,严重影响患者就医权(The Wire,2023)。相对而言,中国教育与医疗系统的世俗化管理(教育部对宗教教材的严格限制;传统医学仅占治疗比重约10%,且受国家统一监管)保障了制度的一致性与效率性。中国儒家传统强调“学”(Xue, 学)与“养生”(Yangsheng),而非宗教信仰,将教育与医疗统一纳入国家治理框架内,形成了与印度根本不同的模式。
与本章主题的联系中国以统一的教育、科研与医疗体系推动国家整体发展,而印度的多元宗教背景、制度碎片化与身份政治严重削弱了其在上述关键领域的整合能力。这种系统性差异不仅加剧了中印发展差距,也深刻影响两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验证了“连续性 vs. 碎片化”的核心分析框架。
第四节:对比总结 — — 凝聚式发展 vs. 碎片化潜力中国与印度在教育、创新与医疗体系上的差异,深刻映射出两国在更广泛历史轨迹中的分野。中国的统一体制和政策连贯性构成了其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结构;印度则因宗教多元、语言复杂及政治分裂而表现出制度上的碎片化,虽有潜力但难以转化为统一的国家竞争力。
一、体系成果的对比中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8%,中学为91%(UNESCO, 2023)。年均研发投入4200亿美元(占GDP的2.6%),专利申请158万项(WIPO, 2024),居世界首位。95%的居民享有医疗保险,平均预期寿命78.2岁(WHO, 2024)。高等教育方面,年毕业生1070万人,其中65%为STEM专业(中国教育部,2024)。印度:小学净入学率为98%,但中学仅为62%(UNESCO, 2023)。年均研发投入500亿美元(占GDP的0.7%),专利申请仅为6.6万项(WIPO, 2024),不到中国的5%。医疗保险覆盖率为70%,平均预期寿命为71.4岁(NHA, 2024;世界银行,2024)。高等教育年毕业生250万人,其中STEM比例约为40%(AISHE, 2023)。二、发展绩效的对比中国:教育、科技、医疗体系的联动支撑了31%的制造业占GDP比重(Statista, 2024),推动经济总量达到18.5万亿美元(IMF, 2025)。技术输出方面,中国占据全球50%的5G与AI核心专利份额(WIPO, 2024)。印度:教育质量差异及技术投资不足限制了制造业增长,仅占GDP的13%(世界银行,2024),GDP总量为3.9万亿美元(IMF, 2025)。IT出口为印度的亮点,但数字鸿沟、宗教因素与治理碎片化制约其技术普及与广泛创新。三、历史连续性与制度文化基础中国:儒家“学(Xue)”之传统、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天下为公)与“大一统”政治文化在教育制度中得以延续(第六、七章),构成了中国科技与医疗体系“国家主导、集体目标优先”的核心逻辑。印度:宗教多元和以“解脱(Moksha)”为核心的人生观鼓励个体主义追求(第六章),在教育和医疗体系中表现为缺乏国家统一目标、标准难以统一。例如,22种官方语言、10%的学生就读宗教学校(MHRD, 2024)、30%人口偏好印度传统医学系统(NSSO, 2023)等,都加剧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割裂。四、宗教对教育与医疗体系的影响(整合段)宗教在印度公共服务体系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约10%的学生就读伊斯兰教经院(Madrasas)、5%就读印度教传统“古鲁库拉”(Gurukuls),导致课程设置极端差异,难以形成统一教育标准(MHRD, 2024)。近年来印度人民党主导的“印度教本位”课程改革(如2022年NCERT教材重写,强调吠陀数学与印度教英雄史)进一步加剧了宗教分裂与少数族群疏离(14.2%穆斯林人口,印度人口普查,2011)。此外,牛保护法案、传统医学鼓励政策等,使得医疗体系也深受宗教信仰影响,例如素食主导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率高出全国平均20%(NFHS, 2023)。这些碎片化现象与中国教育体系中“高考统一、国家导向”的世俗集中式模式形成强烈对比,中国将宗教因素控制在教育医疗体系之外,确保服务统一与制度效率。
本节结论:中国的教育、创新与健康体系在国家统一理念与制度保障下不断推进,体现出制度的连续性与目标的凝聚性;印度则因宗教、语言、区域、政治多重分裂,其教育与医疗体系无法形成合力,虽有潜力,但难以整合为国家级竞争力。两国在这一关键领域的分野,进一步加固了“连续性 vs. 碎片化”的结构性对比,为下一章“中印的未来”提供坚实的分析基础。
第五节:宗教对教育与医疗体系的影响在教育与医疗领域,中国和印度的意识形态与宗教文化差异,深刻地塑造了两国制度的运行逻辑与服务效果。中国的教育与医疗体系在世俗化和统一化的国家政策下保持高度整合,而印度则因宗教多元性与意识形态碎片化,在这两个基础性领域内呈现出分裂、多轨并存、效率受限的局面。
印度:宗教多元与教育碎片化印度的教育体系受到宗教传统深远影响,形成了平行发展的宗教教育体系,包括伊斯兰教的马德拉萨(Madrasa)、印度教的古鲁库尔(Gurukul)、基督教教会学校以及锡克教学校。据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MHRD, 2024)统计,全国约有10%的学生就读于马德拉萨体系,另有5%在古鲁库尔等传统宗教教育机构学习。这些机构多采用各自宗教经典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导致学生难以接受统一的现代课程体系,也无法顺利参与全国统一考试如NEET(国家医学考试)或JEE(工程考试)。
此外,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国家主义”(Hindutva)教育政策近年来加剧了教育体系的宗教化倾向。2022年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CERT)课本改革中,大幅增加吠陀数学与印度教史内容,弱化了对伊斯兰文化、中世纪历史及达尔文进化论等内容的描述,引发学术界与少数族裔强烈不满(Pew Research, 2023)。例如在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地方政府公开拒绝执行联邦教育改革,导致课程体系严重不统一。这种宗教影响下的“碎片化教育”,直接削弱了教育系统的公平性与效率性。
印度:宗教信仰与医疗实践的割裂在医疗体系方面,印度的宗教信仰亦深刻影响了公共卫生政策与民众就医行为。根据全国样本调查(NSSO, 2023),印度有超过30%的患者优先选择印度传统疗法,如阿育吠陀(Ayurveda)、尤南尼医学(Unani)或顺势疗法(Homeopathy),这些疗法通常以印度教或伊斯兰教传统为基础,虽然在特定领域有效,但常常延误现代医学的及时介入。
此外,宗教性政策也直接影响公共健康资源配置。例如,全国已有20个邦通过“保护神牛法案”,限制屠宰和牛奶制品的流通。由于贫困地区高度依赖牛奶和肉类蛋白质,这些法律在穆斯林与达利特人口聚集区造成营养不良率显著上升。《全国家庭健康调查》(NFHS, 2023)数据显示,在严格限制肉类摄入的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率高出全国平均值20%以上。
宗教冲突亦在医疗服务中引发物理隔离。例如2020年德里宗教暴力事件中,穆斯林社区医院与诊所被纵火焚毁,数十万人在冲突中失去基本医疗服务(The Wire, 2023)。这种“宗教性医疗排斥”,在多族群社会中进一步扩大健康不平等,削弱了国家医疗系统的整合能力。
中国:国家主导下的世俗统一体系与印度的多元宗教影响相比,中国在教育与医疗领域的宗教影响受国家统一管理,基本保持世俗化和政策一致性。中国的宪法与教育法明文规定学校不得从事宗教传播,所有正规教育体系均采用统一教材,宗教课程仅在大学哲学或宗教学专业中少量涉及。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23)数据,中国仅有约5%的家长支持将宗教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这种教育的“去宗教化”处理方式,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体系保持一致,有效实施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如高考)和教育质量评估。
在医疗体系方面,中国传统医学虽具有宗教文化渊源(如道教与中医的关系),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被纳入统一标准管理,传统医学占全部医疗服务比例不超过10%,且须通过国家认证和现代科研评估(WHO, 2024)。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如连花清瘟)被纳入国家诊疗指南,但须与现代医学结合,并由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
此外,中国高度统一的医疗政策,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保障了95%以上的保险覆盖率(WHO, 2024)和城乡医疗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尽管也存在城乡差距(如农村床位数比城市低30%,NBS, 2023),但这些问题被视为“行政效率问题”而非“宗教冲突问题”,具有较高的政策可控性。
总结:宗教对系统整合能力的结构性影响中国的教育与医疗体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基本实现去宗教化与制度一体化,而印度则在宗教多元与民族政治影响下形成多轨并行、宗教主导、地区分裂的局面。宗教不仅影响了课程设置和医疗选择,还在社会治理层面引发身份认同分裂、公共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政策协调困难。可以说,宗教在这两个国家中分别发挥了“系统整合”与“系统瓦解”的角色,进一步强化了本书的核心论点 — — 中国的发展体现为“持续性整合”,而印度的发展困于“结构性碎片”。
第六节 结论本章通过系统对比中国与印度在教育、创新与医疗体系上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连续性”与“碎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中国依托统一的国家体系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构建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科研再到公共健康服务的协调发展机制,其政策执行力与制度整合能力为全球所瞩目。中国高达99.8%的小学入学率、420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158万项年度专利申请以及95%的全民医保覆盖率,体现出其国家体制下的战略连贯性与治理效能(UNESCO, 2023; OECD, 2024; WIPO, 2024; WHO, 2024)。
相较之下,印度尽管在IT服务、空间探索与高等教育个别领域展现出强劲潜力,但其在整体教育质量、科技自主性和医疗服务可达性方面仍受限于联邦治理结构、宗教多元冲突和制度碎片化的影响。印度62%的中学净入学率、0.7%的GDP研发投入、不到7万项年度专利申请及仅70%的医保覆盖率,折射出其发展的非均衡性(UNESCO, 2023; OECD, 2024; WIPO, 2024; NHA, 2024)。
尤其在宗教因素方面,印度国内普遍存在宗教教育体系的并存与冲突,例如10%的穆斯林学生就读于马德拉萨(伊斯兰学校)、5%的印度教学生接受古鲁库拉传统教育,而执政党的“印度教国家化”(Hindutva)政策则加剧了主流课程的宗教色彩(MHRD, 2024)。这种以宗教为分野的教育体系削弱了全国统一标准的建立。而在医疗领域,阿育吠陀、尤南尼等宗教性传统医学的流行,加之牛保护法等宗教政策对营养结构与医疗规范的冲击,进一步削弱了现代医疗体系的有效性(NFHS, 2023; NSSO, 2023)。反观中国,其高度世俗化的治理结构保障了教育与医疗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推进。
这些数据与趋势进一步佐证了本书的核心命题:中国的发展建立在制度的连续性、文化的一致性与治理的协调性之上;而印度的发展则受限于治理结构的碎片、文化认同的冲突以及宗教影响的深度干扰。在进入本书最后一章“第十章:中印的未来 — — 连续性与碎片化”之前,本章已经清晰地描绘出中印在知识体系与社会保障上的分道扬镳之势。
参考文献 ReferencesAISHE. (2023). All India Survey on Higher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Government of India.
ASER. (2023). Annual Status of Education Report. Pratham Education Foundation.
BIS. (2024). Global Debt Statistic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Census of India. (2011). Population by Religious Community. Government of India.
China Education Online. (2024). China Education Statistics. http://www.eol.cn
CNSA. (2024).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Annual Report.
Credit Suisse. (2023). Global Wealth Report.
IEA. (2024). Global Electric Vehicle Outlook.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MF. (2025). World Economic Outlook.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SRO. (2024). Annual Report. 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MEA. (2023). Indian Diaspora and Migration Report.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MHRD. (2024).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nual Report. Ministry of Education, 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2024).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al Bulletin. Beij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HFW. (2024). Annual Report 2023–24. Ministry of 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 Government of India.
NASSCOM. (2023). Strategic Review: India’s Technology Sector.
Nature. (2024). “China’s Jiuzhang 3.0 Breaks Quantum Computing Milestone.” Nature, Vol. 627.
NBS. (2023).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NHA. (2024). Ayushman Bharat Annual Report. National Health Authority, India.
NITI Aayog. (2024). State Education Investment and Digital India Vision 2030.
NSSO. (2023).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 National Sample Survey Office, Government of India.
OECD. (2024).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Pew Research Center. (2023). Religion and Education in India.
Startup India. (2024). India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Department for Promotion of Industry and Internal Trade.
Statista. (2024). Manufacturing Share of GDP in Selected Countries.
UNESCO. (2023).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WHO. (2024).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IPO. (2024).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orld Bank. (2023, 2024).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he World Bank Group.
Xinhua. (2012, 2020, 2023). China Educ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 Reports.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