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么衰落的?
“谨以此文献给五一国际劳动节”
本文从经济原理入手,解释美国是怎么由盛转衰的。
先简要介绍一下经济原理的基础知识,方便后面阐述美国衰落的逻辑。
一、经济原理
人不是天生会劳动的,是“正确的方法”把人类活动变为劳动,然后指导劳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财富。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活跃,经济增速快,宏观利润加速上升。反之,科技创新放缓,经济增速见顶回落,不断下降,使宏观利润减少,由此形成“经济周期”。
科技创新受灵感影响极大,而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经济周期的变化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
2、财富生产三要素是:方法、劳动和资源。
它们对应三个阶级:创新者、劳动者和资本家。
没有资本家,创新者和劳动者就能生产财富,因为自然资源就在那里,不会消失。而没有创新者和劳动者,资本家没法生产财富。自然资源也不会自己变为财富。除非资本家自己也进行创新和劳动。
因此,创新者和劳动者是财富的主要生产者,资本家不是。
继而,“创新依据”和“劳动依据”应该是财富分配的主要依据。“资本依据”不应该是财富分配的主要依据。
最后提醒注意的是,财富的主要生产者是两个——创新者和劳动者。
二、美国走向衰落的过程
美国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全面战争。一战和二战两次世界大战一边打坏了这些国家原有的经济联系、贸易往来和全球经济秩序,一边相互之间逐步破坏了对方的工业生产能力,杀死其劳动人口。
随着战争的扩大,交战国开始逐渐缺乏生产能力,不得不仰赖其他国家的生产力来支持。由此,美国获得了这个机会,使全球经济秩序逐渐转向以它为中心。科技创新、劳动人口和自然资源(含资本)不断向美国汇聚。
当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最大的经济体之后,由于远离战场,就一边吸纳全球资源,一边安稳地生产,然后在交战国精疲力尽之后,联合苏联给“轴心国”最后一击,结束战争,赢得胜利。
这之后,美苏同为超级大国,开始全球争霸。
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理论科学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比如相对论等。但是这些基础科学创新没有立刻形成生产力,所以对解决欧陆的经济危机没有起到作用。这让两次世界大战被危机点燃,然后通过战争加速了理论科学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故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发展道路出现了“分叉”现象。
一条岔路就是“苏联”。它是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理是,当科技创新放缓,经济增速下滑后,资方难以从新增财富中获利,就在竞争的压迫下,转而从别人的损失中获利,引起“零和博弈”的大爆发,导致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大破坏,大崩溃。
由于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的,所以零和博弈的输家就是“非资方”,主要是劳动者和普通百姓。于是,非资方的财富减少,消费低迷,引起产能过剩,产销失衡。
面对产能过剩,资方继续逐利,开始减薪裁员,导致残酷剥削和大量失业。这进一步破坏了消费,破坏了产销平衡,加重了产能过剩,使得资方不得不继续进行残酷压榨,继续减薪裁员,继续扩大失业。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把经济循环毁了,最后引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引爆社会危机和国际冲突,形成社会革命和世界大战。
在社会革命方面,其要求就是财富分配必须回归公平公正,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收入,去修复消费、生育、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这个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资本主义体内,借助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分配制度改革中,发展出了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改革。这就有了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苏联的出现。
社会主义的出现就是要纠正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这个错误。它能够很好地应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危机。方法就是用“劳动依据”代替“资本依据”的主导地位,减轻贫富差距,修复经济循环。
另一条岔路是“美国”。它吃到了战争红利。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最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标志就是——利润不足。
利润不足,经济周期变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负循环”。表现为一边经济恶化,一边贫富差距扩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苦,整个经济与社会也越来越混乱,最后彻底爆发大危机。
美国在20世纪初也陷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但是它起初没有直接参战,而是吃到了战争红利。战争红利扩大了美国经济的盈利规模,使“利润不足”的经济周期在美国消失,这让美国躲过了社会主义革命。
与此同时,两次世界大战加快了划时代理论科学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成了应用型创新的爆发,推动了经济发展,在战后用利润的高速增长推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战前利润减少引起经济危机的情况此时荡然无存。大量产生的新增财富扩大了宏观利润的规模。这弥合了财富分配的矛盾,使各阶级的财富都增加了,缓和了阶级关系,继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深层问题——“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的错误。这样一来,美国没改正错误就又获得了安全的社会形势。
美国不但安全了,还胜了苏联一筹。其优势在于,市场经济在科技创新方面更灵活,更活络。这是苏联过于单一的经济成分,过于纯粹的经济模式不能比的。因此,虽然美苏都了解基础科学的新突破,但是在应用型创新的大爆发上,苏联败下阵来。美国保持领先。
由此,美国击败了苏联。苏联的计划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主义运动都被嫌弃。资本主义的美国形式——“新自由主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在人类历史中大行其道,成为主导力量。
它进一步突出了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的两个本质特点:
1、以“逐利”为首要目标,永恒不变。
2、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永恒不变。
然而,正是这两个特点要毁灭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
如前所述,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即经济周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
一旦科技创新放缓,比如基础科学百年未有重大突破的现当代时期,应用型科技创新也会慢慢减少。接着,经济增速见顶回落,宏观利润越来越难以获得,全球经济进入利润下滑周期。
此时,资方越来越难以从科技创新中获利,也就是难以从“新增财富”中获利。而“资本”对利润的索取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资方就推行“零和博弈”,转向从“非资方”(主要是劳动者)的损失中获利,用压低人工成本来获利
人工成本降低后,资方获利了,但是消费也被杀死了,经济循环开始走向崩溃。资本主义经济的“负循环”又开始转动起来了。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美国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把制造业转移到低人力成本国家去获取利润,然后美国的资产阶级吃肉,美国的劳动人民喝汤。
转移制造业的目的地先是美国的盟国或联盟地区,比如二战后的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等。然后再转向美苏争霸中美国想要拉拢的国家,比如中国。
随着美国制造业的转移,科学技术跟着转移了。科学技术转移扩散后,更多的人力、物力被新科技掌握,开始生产巨量的新增财富,使利润大量出现。这让美国赚得盆满钵满,几乎是“躺赚”,因为辛苦的劳动是制造业国家完成的。
这个转移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个隐忧。这就是——美国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在于,它吸纳了私有制市场经济的“活跃性格”,但是仍保留劳动阶级掌握政权,主导分配的社会主义特征。
于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特征做了抑制。
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一边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学习美西方的先进科技,一边又拿捏住了资本的“胡作非为”,管束和压制了资本的“自私自利不爱国”。然后,中国不但在美西方的产业转移中获得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还通过炼狱般的辛勤劳动积累了财富,构建了以我们为中心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秩序和供应链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科技研发能力。
科技研发能力的获得为中国制造业摆脱美国的束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此,只要全球科学研究再次进入灵感减少,创新放缓,经济进入增速下滑的周期,美国的胜算就大大减少了。
因为在财富生产三要素中,美国的科技领先逐渐消失,制造业领先也消失。而剩下的资源优势(这主要依靠资本的全球控制力形成)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资本”是由创新和劳动形成的。创新和劳动联合加工自然资源成为财富。把财富用于投资就成为“资本”。因此,一个国家若失去创新优势和劳动优势,其资本优势也会瓦解。
至此,失去制造业优势的美国,在科技优势也消失后,则必然由盛转衰。其躺赚已不可能。美国的资产阶级在竞争压力下,不得不再次加大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结果造成美国内部阶级矛盾的恶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崩坏。
三、总结
经济原理告诉我们,自然资源虽然是财富生产的基础,但是它自己不会变成财富。财富生产三要素中,科技创新和劳动生产是关键。
由于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科技创新和经济周期在其源头上都是人类不能控制的。因此,劳动生产在财富生产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乏力,经济进入增速下滑周期后的重要性,就被异常凸显出来。
这些情况说明,经济周期的变化,宏观利润的起伏,是科技创新起伏变化的结果。
这个结果证明,财富的主要生产者也发生了变化。
财富的主要生产者发生了变化,这在经济层面表现为经济周期的变化,在政治层面表现为要求分配依据、分配规则和分配制度也跟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人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重要内容:
1、利润不是永远充足,永远加速上升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永恒逐利”模式必然在经济增速下滑期导致强行逐利,非理性逐利,继而引起零和博弈的大爆发,造成激烈冲突,破坏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最后引起历史的大动荡和大悲剧。
2、财富的主要生产者不是只有“劳动者”,还有“创新者”。
前者不容易带来财富的新增,而后者是财富新增,即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财富分配的依据不应该只以“劳动依据”为主,而是应该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在“创新依据”和“劳动依据”之间进行调整。
经济增速快,不断上升的时期,应以“创新”为主要分配依据。
反之,经济增速见顶回落,宏观利润逐渐难以获得时,应变为以“劳动”为主要分配依据,去托住劳动者的消费和生育。这样才能维护好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使经济在利润下滑的时期,也能平稳运行,健康发展。毕竟,增速下滑只是“利润”减少,财富的“增量”减少,不是财富“总量”减少。这完全有条件把人们的生产生活保持在历史最好水平上,不发生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的变化既说明宏观利润的起伏变化,更说明财富的主要生产者发生了变化。此时经济模式必须变化,因为经济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分配制度”。经济模式不变,分配制度也不会变。分配制度不变,财富的主要生产者就被伤害,使经济运行无法适配经济周期的变化,最后导致经济走向危机。
美国的失败,苏联的失败,都与经济模式、分配制度的永恒不变有关。
前者主要是坚持“资本依据”永恒不变,伤害了劳动者。后者主要是坚持“劳动依据”永恒不变,伤害了创新者、知识分子。
因此,美苏都不可能躲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它们都会在经济周期变化后,因为分配制度的错误而导致经济危机。差别只是危机的形式不同而已。一个是产能过剩型危机,一个是产能不足型危机。
这些危机的源头都是分配制度和经济模式的“永恒不变”。
这些“永恒不变”显然与财富主要生产者发生了变化的经济规律不符。
3、主要分配依据应该在创新和劳动之间变化,不应该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永恒不变。
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依据创新和劳动分割财富,而后者主要依据资本所有权分割财富。
资本家有时也创新或劳动,但是他们的收入明显与其创新效果、劳动成果不符。因此,资本家的不当得利在经济增速上升期会被掩盖,但是在经济增速下滑期就会暴露。
暴露的典型表现就是,市场经济进入增速下滑期后,会出现贫富分化,消费低迷,生育下滑,产销失衡,经济循环坏死等现象。这些都是财富分配错误的结果。
经济主要是“生产”和“分配”两部分。如果生产力水平没问题,而经济每况愈下,则大概率说明分配出错了。需求、消费等都是分配决定的。它们出问题多与分配错误有关。
若市场经济在生产力水平没下滑的情况下出现经济恶化趋势,则说明资本主导的财富分配出错了,资产阶级不当得利了。
由此人们也能理解,企业家为什么容易变为资本家。
一旦创新放缓,经济增速见顶回落,那么企业家分割财富的依据就容易从“创新和劳动”变为“资本”。然后,他们对经济、社会、历史的作用就容易从“正面”变为“负面”。
而那些变换分配规则的企业,比如胖东来超市给职工分掉了大部分利润,或者华为的“工会持股”等做法,就因为符合经济周期的变化规律而得到公众的称赞。其企业管理者仍被视为企业家而不是资本家。这就是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对企业管理者身份的影响。
4、美国由于失去制造业,失去活跃的创新灵感,正在失去繁荣与强盛。坚持“资本”的核心地位正让美国不断“服毒自杀”。
这就是“资本”成为主要分配依据这个错误的巨大“反噬”作用。
当前的美国一边想维持繁荣强盛的局面,一边又不愿改正错误,不愿放弃“资本”的核心地位,即资产阶级不愿交出权利。那么,美国继续吸食“资本之毒”,它就只能自欺欺人,靠欺骗来害人害己。
具体做法就是给资本贴上意识形态标签,比如民主和自由,靠它们来迷惑人类,好维持美国的领导地位,维持旧的世界秩序。
但实际上,当“资本”成为主要分配依据后,不公平的分配就使得民主自由与美国,与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与私有制经济没有关系了。它主导下的历史不会有好结局,只会反复重演悲剧。
打击美国(主要是大资产阶级),挽救经济,拯救人类,必须彻底批判西方经济理论,驳斥西方意识形态,扫荡思想的迷雾,把人类历史拉回正轨。
以上就是美国走向衰落的经济逻辑和社会过程。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关于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问题,更详细的阐述可阅读文末的参考文章。
参考文章
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