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海龟间谍论":企业用人自主权与群体污名化的边界之辩
事件背景
2025年格力股东大会上,董明珠以"防范商业间谍风险"为由,公开宣称"格力绝不录用海归",并将海归群体与间谍风险直接挂钩。这一言论迅速引发舆论震荡,官媒批评其"污名化海归",胡锡进等公众人物更要求董明珠道歉。
争议核心:企业用人权与群体标签的冲突
1. 企业自主权的合理性格力作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核心技术涉及军民两用领域,对安全保密确有高要求。董明珠基于过往海归员工泄密案例(如2023年核心研发人员跳槽泄密事件),制定内部用人政策具有一定现实考量。企业根据自身经验选择人才本属市场行为,如支持者所言:"格力不代表全行业,自主决策无可厚非"。
2. 群体污名化的危险性董明珠将个别案例上升为群体标签,以"间谍风险"否定海归整体价值,本质是"因噎废食"。官媒《青年报》指出,此举既忽视海归在技术引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贡献,又违背中国"聚天下英才"的开放战略。更严重的是,该言论加剧了海归在国内的就业困境,部分求职者坦言因此遭遇"二次歧视"。
为何董明珠需道歉?
1. 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失衡董明珠作为知名企业家,言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其将"防范间谍"的合理诉求简化为"拒用海归",易激化民粹情绪,甚至被解读为"逆全球化"信号。相较之下,任正非等企业家虽强调技术安全,却从未否定国际化人才的价值。
2. 逻辑漏洞与事实偏差
安全风险无国界:间谍行为与教育背景无必然联系,本土人才亦有泄密可能;
海归贡献不可替代:华为5G、腾讯AI等突破均依赖海内外人才协作;
人才筛选机制缺失:以"不用"替代"甄别",暴露企业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3. 企业形象与人才战略的双重损失格力正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排斥海归可能削弱其国际化竞争力。而"一刀切"政策亦被质疑为管理惰性——与其拒用,不如完善保密协议、竞业限制等风控体系。
结语:安全与开放的平衡之道
董明珠的初衷或是保护企业利益,但公开将海归污名化为"潜在间谍",已逾越企业自主权与公共言论的边界。道歉并非否定其用人策略,而是对群体歧视的纠偏:
- 企业层面:可内部执行人才筛选政策,无需公开制造对立;
- 社会层面:需警惕以"安全"为名的封闭倾向,中国崛起离不开本土与海归人才的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