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会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倾销池”吗?德国专家:不必担心!

500

随着前总统特朗普再度发起对中国商品的高额关税攻势,全球贸易格局再度掀起波澜。在一些观点看来,中国出口美国受阻后,为美国市场而大量生产的商品将被转向其他市场,其中欧洲被视为潜在的“倾销对象”。这似乎预示着一场新的产业轰炸正在酝酿,尤其在欧盟国家中,更有人担忧欧洲制造商将面临来自中国的低价竞争压力。然而,从德国的权威研究机构──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和科隆经济研究所(IW Köln)发布的分析来看,这种担忧被夸大了。

首先,IfW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商品高关税政策所引发的经济“侧移”并不像外界渲染得那么剧烈。事实上,被迫“回流”的中国出口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将重新流入中国国内市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而日益成熟的内需市场,也因为多种商品并不具备无差别全球转销的便利性。从制造和物流成本到国际标准和本地需求差异,中国工厂并非能够轻而易举将原本针对美国市场开发的产品“洗牌重置”,直接进军欧洲。

其次,正如IfW所强调,欧洲最重要的出口产业——如汽车、钢铁、化工——本身并不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重点领域。中国向美出口在这些领域的占比很低,仅占全球贸易总额的5%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商品即便被迫转向其他市场,也不会“大规模入侵”欧洲的核心制造产业。

500

当然,科隆经济研究所专家马特斯也提出了另一层面担忧: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不仅源于自身高效率和创新能力,在某些领域还受到了国家补贴、汇率低估等外部政策工具的辅助。这可能会在特定领域打破贸易公平竞争的平衡,长期而言值得欧盟警惕。在纺织品、日用品等领域,欧洲小型制造商可能更易受到冲击。另外,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依赖出口轻工业产品的国家,或许才是真正会被中国产品“挤压”的首要市场。

从欧洲整体利益看,德国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固然对全球贸易体系更为敏感。IfW警示,美国此轮关税政策的最大受害者或将倒是美国自己:高关税令本国产品失去国际价格优势,国内物价提升、出口锐减,而中国则通过转向内需和亚非拉市场,减缓了出口损失的冲击。这也再次表明,任何打破自由贸易原则的做法,最终可能是饮鸩止渴。

综上所述,欧洲是否会在中美贸易战中成为“无辜受害者”?答案显然不能简单用“是”或“否”一言蔽之。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其恐慌“被倾销”,不如聚焦于加强欧洲产业自身的竞争力和贸易政策的协调应对。例如,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大创新投入,推动欧盟统一贸易政策的灵活性,以及构建建设性的对华贸易对话机制,都是比过度担忧更具前瞻性和持续性的对策。

在全球价值链高度交融的今天,关税大棒的余震未必能让美国独善其身,但致力于引导、协调和调整的欧洲或许可以在动荡中稳中求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