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古代武士

   我对历史有一种奇怪的直觉,而且往往是对的。      

   今天在观察者网读到一篇讲中国古代头盔的文章,中间有这么一幅没有注明出处的插图,像是古墓的壁画: 

  

500

   但这些头戴铁盔,持盾披甲,扛着长矛的步兵,和我所见的我国任何一个朝代的军人形象都不完全吻合。

   我猜测是唐以前的,大概是南北朝时期的。  

   有网友说是东汉士兵,出土于辽阳。 

   我问他出处,又不回答。 

   我认为这不像东汉士兵,东汉士兵根据画像砖,大概是这样的:   

   

500

   在不作战时,东汉士兵往往头戴皮冠,脚穿麻履或短靴,而且宽袍大袖。——秦汉时,可能因为锻造技术的问题,金属头盔颇为沉重,平时戴在头上颇不方便。  

  尤其是那些步兵脚上的长筒靴,很像唐朝的“乌皮六合靴”,明显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影响的产物——这种影响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   

  以下是长乐公主墓壁画中,穿着铁质甲胄和黑色长靴的唐代武士像。

   

500

  文首壁画中的士兵甲衣较短,没有腿裙和两裆甲,显然比这些唐代武士要早。  

  更重要的是,汉朝戎服尚赤,而文首壁画中的步兵铠甲下的衣服是白色的。 

  这时,我心中一闪念: 

  白色,其实倒像是某一民族的服色。难道.....  

  无巧不成书,我翻阅自己买的《中国历代军戎服饰一书》,发现了这样一幅考古队线描的古墓壁画:    

 

500

     看看左上角和左下角的步兵形象,和篇首的壁画对比一下:     

  500

  岂不正是高度吻合吗?这其实就是同一幅画。  而《中国历代军戎服饰》告诉我们:  这是魏晋时期的冬寿墓壁画,1949年发现于朝鲜黄海北道安岳郡,平壤的西南方向,墓葬的年代是4世纪,具体来说,是公元357年,即东晋的永和十三年,因为墓中有这么一道墨书:

 

500

  

  这个“冬寿”,又名佟寿, 一位做朝鲜史研究的网友撰文指出:  

 《晋书》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冬寿原是辽东人,在前燕慕容皝手下任职司马,后来在333年末被派遣去平定慕容仁的叛乱,结果被杀的大败,干脆就投降了慕容仁。可是两年多后,公元336年年初,慕容皝亲率大军将慕容仁擒杀,冬寿这个朝秦暮楚的两面派走投无路之下便流亡去了高句丽(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后七世纪存在于中国东北和朝鲜的一个政权) 。 

   至此,我开始的两个猜测都得到了证实:  

   1.这些武士是唐以前的南北朝时期(我说的南北朝就是包括东晋十六国这样的南北分裂时期的)的,服饰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冬寿是前燕将领,前燕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2.此墓与朝鲜有关(冬寿后来入仕并卒于高句丽)。 

   更有意思的是,该网友指出:

 

      冬寿死亡时根据墓志中的纪年“永和十三年”是357年,证明他在高句丽已经待了超过20年。“永和”是东晋晋穆帝的年号。

     一个在高句丽住了20年的前燕司马,死时墓志里用的居然是东晋年号???他的旧主人“燕王”慕容家在353年都已经宣布称帝,否认东晋正朔了。冬寿他却在357年的朝鲜半岛还在用东晋年号。

    再看冬寿墓志中开列的官职“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抚夷校尉,乐浪、玄菟、带方太守”,既不是高句丽国内的官职,貌似也和他在燕国的官职没啥关系,反而的确是晋朝的风格。

    另外冬寿墓的壁画中还有“记室”这些属官的人像,证明冬寿的确领导着一整套的官僚班子,且权势显赫。

     除了冬寿之外,北朝鲜也发掘出了其他几座情况类似的墓葬:

    

500

    说到这里,总结一下具体信息:

   第一,乐浪、带方两郡失守于高句丽的313年之后,接近一百年的时间内,在高句丽已经有自建年号的情况下,乐浪带方故地仍然存在集中的奉东晋正朔之现象。

   第二,乐浪带方故地出现了奉东晋正朔,且有正式官称及下属属官的汉人官僚。

   第三,高句丽与之后兴起的百济国均非常重视取得东晋授予的统治乐浪带方故地的名号。   他的结论是:

      乐浪郡和带方郡,很可能在郡城为高句丽攻陷后,当地的晋朝遗民以今天朝鲜平壤西南的黄海道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依旧奉晋室为正朔的,半独立于高句丽势力范围的聚居区,并且不断的吸收从辽东迁入高句丽境内的汉人。

    更厉害的是这个汉人聚居区和南迁江表的东晋王朝一直保持着联系(不然哪能知晓东晋年号的更替,接连不断的使用呢?)

    而佟寿,他投奔高句丽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家眷甚至军队的。这股势力使得佟寿一行人在到达带方故地的汉人聚居区之后,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核心人物。之后佟寿和东晋方面取得联络,东晋任命势力较大的佟寿为乐浪带方太守,作为这个汉人聚居区的领袖。  

        让我们再看一眼这位冬寿:

500

   和他的夫人:  

    

500

  他所率领的这些中国北方风格的步兵和重铠骑兵,似乎就是是像敦煌张议潮的军队一样,守卫着自身都已经局促于江左的中原王朝被异域包围着的一块“飞地”。

  500

  今天的中朝关系已经和往日完全不同,无论冬寿和他的将士,还是那个时代流入朝鲜的中国移民,他们的后裔,想必都已经是今天朝鲜民族的一部分了,正如今天的中国的朝鲜族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一样。但冬寿的曲折离奇的经历,他的墓中的汉文墨书和东晋的官名、年号,他们夫妇的生活方式,无不是再一次向我们证明:  

  哪怕在中国陷入分裂和战乱的年代里,中国的中原王朝和朝鲜之间仍然存在着非同寻常的密切联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