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如常,也非常
一座城市的“四张面孔”
总有一些城市,低调却不容忽视。
千帆竞渡的新能源产业,常州牢牢占据C位。平均每一秒就有一块新能源动力电池出厂,平均每40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占据了全国新能源动力电池五分之一的产能,全国每出口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来自常州。
当新能源赛道百舸争流时,常州的身影又出现在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星辰大海,继续探索的航程。并且将分散的能源聚合成微电网,肩负起更大的绿色责任与使命。看来在实现“万亿之城”的目标后,常州并未停下脚步,仿佛有持续不断的力量。
眼下,常州发布最新工业经济“一季报”,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列江苏全省第二、苏南第一;实现工业开票销售4871.7亿元,同比增长8.7%,列江苏全省第五、苏南第一。
在GDP“万亿之城”的序列中,常州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为何屡屡押中产业风口,迸发如此大的势能?这座如常又非常的城市,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1
速度,与未来赛跑
一座城市,可以有多快?它的制造,就是最好的回答。
翱翔于苍穹之上的国产大飞机C919,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量达到了12%,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密度低,强度高,能让飞机飞得灵巧,续航里程更有保障。位于常州的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核心团队见证了这一关键技术的整个开发到应用的全过程。
同样在常州,戚墅堰早在1936年就开始制造火车头,成为近代工业文明的见证。如今百年老厂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依然生机勃发,不仅持续深耕内燃机车领域,研制出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复兴型内燃机车,还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公司研制出的新能源机车成为老旧内燃机车更新换代的不二之选。
人们最熟悉的,可能是理想、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企业纷纷抢滩于此。常州切准了时代与技术的脉搏,与企业共同托举起新能源产业高地。
短短数年间,人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速度——平均每一秒,常州的江苏时代生产线就有一块动力电池制成;平均每40秒,理想汽车的自动化流水线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如今,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来自常州,本地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相关产业链绕不开的节点。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
产业竞发的背后,是创新的加速度。在常州科教城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天创立1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项授权专利。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在之前的2023年,常州迈入GDP万亿之城时,就发布了低空经济行动方案,提出目标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
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制造等产业的多年积累,让常州对低空经济这一新兴赛道驾轻就熟。一块电池不仅能装在汽车上,同样能装在飞机上。正是凭借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名的动力电池产业,常州迅速成为低空经济赛道的“黑马”。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生物制造”。这项技术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是21世纪颠覆性前沿技术之一。
当人们还在热议这一新概念时,常州生物领域已聚集了主要企业超70家,其中高新企业32家、规上企业31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上市公司2家,潜在独角兽2家。
从新能源到低空经济,再到合成生物,大家惊讶于常州为何总是快人一步,屡屡押中产业风口?
速度之快,恰源于耐心的慢,这是常州的辩证法。
宁德时代落子溧阳时,距离它上市还有两年;中创新航在被金坛“出手相救”之前,濒临破产。常州拥抱了它们,并坐热十年冷板凳,初步构建起“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
远见与耐心,还体现在低空经济与合成生物产业。
白鲸航线
早在2015年,常州就已经开始了低空经济的探索,规划建设了无人机产业园和特色小镇,并获批全国唯一真高500米、半径3公里无人机训练空域。而常州的合成生物产业,同样经历了十多年的蓄势。
对新兴产业,勇于提前布局,并与企业共同进退。今日之速度,源于常州的格局:不在意一时规模与盈利能力,而是从时代与技术的趋势,以及产业链全局出发,实现价值最大化。
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成长、容得失败。相信时间的力量,更相信相信的力量。眼下发展的风驰电掣,正是多年来长坡厚雪的回报。
2
广度,万里尚为邻
2023年,常州GDP破万亿之时,很少有人注意到,GDP“万亿俱乐部”中,常州是人口最少的城市。
在江苏“十三太保”中,常州市域面积倒数第二。却以全省4%的面积,贡献8%的经济总量。
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通过连接成网、扩大交流,拓展城市广度,以“小身板”撬动“大发展”,以“小资源”迸发“大能量”。
从常州新能源“发储送用网”的产业闭环,不难发现这座城市的聚合思维。常州没将目光局限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等成品上,近年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积极推进微电网示范城市建设。
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形象地说,微电网就像“充电宝”,可储存绿电、谷时电等,在需要时“放电”。通过能量管理优化调度,降低用能成本、提高效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但微电网是多学科集成合作形成,包含光伏、储能、可再生能源制氢、人工智能等。不能指望某项技术单点突破,而需重构能源要素的连接方式。
为此常州推出“我要建设微电网”服务平台——企业无需自行破解技术耦合难题,平台提供从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到智能管控的一站式服务。在该服务平台的推动下,全市目前已建成微电网项目39个,今年还将建设100个。
过去常州能源体系属于典型的“孤岛效应”:工业用电依赖集中式电网,社区、商业体能源自给能力弱。通过微电网,常州将分散的光伏、储能、充电桩等设施整合为互联互通的能源生态,突破单一供电功能,向“能源-产业-民生”多维延伸。
星星充电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常州新能源的产业优势,以及城市对微电网的探索,让本地企业不断积累技术。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星星充电,充电桩十年累计销量全球第一,通过对各类场景综合能源管理的深度实践,创新了场景微电网。
在世界屋脊,星星充电根据高原地区日照充足、空气稀薄、电网稳定性差等特点,在拉萨乃朗寺高原微电网系统项目中通过光伏系统、储能柜、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以及能源管理控制器等硬件设备的部署,接入能源管理云平台实现“云-边-端”一体化管理协同,实现了海拔5000米极端环境下的满容量稳定运行。
在广袤雨林,高耸的铁塔上一条条银白色的输电导线架空穿梭,这是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该项目以±800千伏的直流输电电压将亚马逊河的丰沛电力输送至2000多公里外的里约和圣保罗,是全美洲电压等级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级骨干输电项目。
项目二期由中国企业独立中标,其核心装备特高压换流阀,技术与产品均来自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博瑞电力专注于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交直流输电、新能源与绿色装备等领域智能电力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其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能有效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实现全国范围内清洁电力的优化配置,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出海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就是博瑞电力代表中国特高压技术首次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在巴西乃至拉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实践。
西太湖核心区
星星充电、博瑞电力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在常州茁壮成长,开枝散叶,将常州技术复制到更广阔的地方。
此外,常州还探索出一条“走出去、请进来、建平台、引人才”的要素汇集之路。牵手以色列、德国等创新强国。中以常州创新园是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中德、中瑞等国际合作园区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勇于奔赴星辰大海,也乐于海纳百川。一座城市的视野与胸怀,决定了它的广度。
3
精度,大国工匠的初心
见微知著。细节之中,往往蕴藏着磅礴之力。
走进中简科技车间,一束束白色原丝经氧化、高温碳化,最终收绕成一轴轴高性能黑色碳纤维。
中简科技
碳纤维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黑色黄金”,它细如发丝,质地轻如鸿毛,强度又堪比钢铁。备受瞩目的C919就首次采用了T8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较T300提高50%左右。
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国内首条千吨级T700级碳纤维氧化碳化生产线项目,中简科技实现全线98%以上设备的自主设计和国产化成果应用,并在国内率先突破T800级碳纤维的国产工程化稳定制备。
中简科技所在的新北,聚集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企业6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7家。从一根碳纤维到一家公司、再到一个产业集群,是城市厚积薄发的又一力证。
碳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纺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光伏、风电、医疗、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这些产业门类,在常州都能找到。
国家工业41个大类,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6个,是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全能选手”。而且国内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也均领跑同类城市。
齐全的产业门类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是碳纤维的试验场,也成为具身智能改造流水线的舞台。
微亿智造率先将具身智能理论应用到工业场景,研制的质检机器人“工小匠”,50秒可稳定取像218张,成像精度0.03毫米,检测精度0.1毫米……不到1分钟便检测完毕,质量数据报告同步生成。
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只能重复单一动作,微亿智造通过自研图像感知技术与可组合光学成像系统,让机器人有了感知能力。加上AI大模型,犹如人有了“手、眼、脑”的配合,能胜任更繁杂的生产任务。
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反过来也提升了传统产业和企业的精度。
新兴产业日新月异的常州,亦有服装等传统产业的坚守。不过走进华利达车间,一场精密的数字化之旅,足以颠覆人们对服装厂的固有印象——
“自动化模板机+吊挂线”解决了技能工人短缺的问题,提高了产品品质,产品从裁剪、缝制到检验全程都自动化完成,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自主研发的工位机和工业互联网标识码,记录着布料从剪裁到出库的全流程;缝制在洗标上的射频识别芯片,记载了成衣从进店到销售的全周期数据,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
这一切,源于华利达2012年的“智改数转”,让这家成立于1989年的服装企业,焕发了第二次青春。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也让华利达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创造,以设计与品质,赢得国内外众多顶级服装品牌的认可。
未来的制造业,对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制造业重镇常州,也思考着制造的“元问题”——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它为其他设备提供基础零部件或模具,从而影响各种制造行业。
中国科协发布的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其中位列第一的就是“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测评”,这一课题的提出者是龙城实验室。
龙城实验室是常州与大连理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实验室18000平米的机床精度保持性研究与性能测试基地已完成建设。未来,龙城实验室将在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领域持续探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此,微亿智造的公司名称即是概括,“始于微而终成亿”。城市与企业精益求精,既是初心,亦是一以贯之的方向。
4
温度,人是城市的尺度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类似森林的生态系统。大型企业犹如参天大树,中小企业像灌木和苔藓,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
这种生态增强了集聚效应,降低了供应链的响应成本,便于要素快速流转,最终形成富有创造力的产业集群。
所以各地政府不能止于“种树”,还要“种森林”。这也是各地链式招商、补链强链的底层逻辑。
与很多地方不一样的是,常州在“种森林”的同时,还不忘盯着“土壤”。如果说产业是森林,人就像土壤。城市和企业有“温度”,呵护了烟火升腾、人气聚拢,产业也才有了动力。
常州文化广场 摄影:夏仁杰
古人用“安居乐业”描述生活理想,“安居”置于“乐业”之前,本身就耐人寻味。
常州打工人的一天,始于味蕾之旅。在华利达、博瑞电力等企业,员工对公司食堂赞不绝口。这些企业将创新菜、时令菜作为食堂的KPI,食堂挖空心思荟萃各地美食,安放天南海北的乡愁。
很多城市都有的人才公寓,常州也能玩出花。
众创空间,斜杠青年在头脑风暴;共享厨房,好友各展厨艺分享丰盛晚餐;电竞室、影音房、健身房、瑜伽室,社团活动异彩纷呈;室外,篮球场、足球场,奔跑着青春的激情。楼上,还有专门的女性公寓、宠物友好公寓。——这样的景象,是常高新·漫柏未来人才社区的日常。
以“城市更新、人才引进、资产盘活”为导向,常州对政府、国企的大量存量资产进行摸底排查,对急需新鲜人才血液的中小城市和区域的项目叠加投资并进行改造。政府没有大包大揽,而是与民企合作。漫柏集团联合创始人韩富贵是一名90后,他认为“同龄人更懂同龄人”。事实证明,这座常州首家五星级人才公寓入住率常年在98%左右,平均住户年龄26.3岁。
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透过安居的“小切口”,可见常州留人留心的“大文章”。
2006年开始实施的“龙城英才计划”,技工院校毕业生能享受本硕同等待遇,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连续10年江苏第一;在江苏率先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家庭医生;建立领军人才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首用制度。持续升级的“龙城英才计划”,使得常州2019年以来,引才超过60万,平均每年引才超过10万。
青果巷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对老常州人来说,红梅公园便是常州人的集体回忆。从2002年起,包括红梅公园在内的26座公园就开始了升级改造,并“还绿于民”免费开放,领江苏风气之先。进入新时代,常州努力打造“公园城市”,持续开放“绿地共享”,举办音乐节等文化活动上百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常州的温度,便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有力回答。
在常州这座城市,呈现出多重图景:有产业与创新催生的速度,有连接与合作拓展的广度;有科技与匠心聚焦的精度;有把共建共享理念厚植于城市的幸福温度。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所以这座城市始终生机勃发,朝气向上。
城市发展,既是宏大叙事,也是细微处的坚持与努力、冷暖与悲欢。正是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500多万市民的无数如常的工作与生活,汇聚出了整座城市非常的蝶变。
纵然已迈上“万亿之城”的新台阶,依然一往无前,只为奔赴下一场山海。行者常至,行者无疆,就是这座城市的发展密码。
文字 | 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