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性別爭議對香港的啟示

作者:黃麗君,香港資深政治經濟政策研究者。

500

「LGBTQ」这种真实存在的事情恰当导向处理还是意识形态的度过扩张,结果截然不同。

500

最近英、美兩國分別有兩宗訴訟涉及近年越來越熾烈的性別爭議,對於大力推動「LGBTQ」運動的倡議者,即關乎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運動的相關組織或人士,兩宗訴訟的裁決都有負面影響,但對於社會整體,這些裁決又有甚麼意義?

先講英國的訴訟,在上周四英國最高法院裁定,法律上「女性」的定義應以生理性別為依據。

法官表示跨性別者仍依法享有反歧視的保護,但強調「性別的概念是二元的」。

這項法院的裁決是終審的決定,就裁決的實質影響現時仍未清晰,但跨性別的倡議團體則認為裁決令跨性別女性無法進入女性專屬空間,就等於他們被排除在社會之外。

至於發生於美國的訴訟,關乎美國馬里蘭州一間學校涉及「LGBTQ」角色的5本兒童故事書,這5本書由學校提供予幼稚園至小學5年級學生閱讀,內容涉及同性戀、跨性別者,以及多元性別身份等角色的故事。

500

訴訟中的校方原本容許家長選擇讓子女退出使用這些書籍的課堂,但後來取消了這項安排,原因是這種做法會導致教學混亂和行政困難。然而,退出機制取消後,學生家長強烈反彈,認為書籍內容與他們的宗教信仰相違背,並不適合年幼學生。

家長與校方的爭議不斷升級,結果家長提出訴訟,美國最高法院在本周二審結案件,裁定家長勝訴,這亦是一個就事件的終極裁決。

兩宗案件的裁決,在英美兩國的倡議和反對「LGBTQ」陣營中引發不少迴響,兩宗訴訟其實反映了今天在「LGBTQ」運動中湧現而又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究竟運動的核心是要排除歧視?還是要推動相關的意識形態?

這兩種目標有根本的分別,如果是前者,相信有很多人都會支持反歧視的保護政策和措施。但若果是後者,是涉及鼓吹、倡議的意圖的話,則會是極具爭議的課題。

以美國的訴訟為例,家長的擔憂是書籍內容違背他們的宗教信仰,但學校的解說是這些故事書與《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等童話故事無異,旨在呈現冒險、情感與表達自我的歷程,是為了更全面地代表社區中不同家庭的面貌。

上述這種說法有幾大說服力?因人而異。但事件中更根本的問題是幼稚園和小學生從這些讀物中,可以領略的是甚麼?是不應有歧視概念?還是其他呢?

500

近年西方社會在性別議題上有不少出人意表的主張。

在美國,性別的選項可以多達90幾種,鼓吹者如何訂下界線,真的令人看也看不明。

可能如此,特朗普今年1月再就任美國總統後,便簽署了行政命令,宣布美國官方僅承認兩種性別:男性與女性,並指出性別不可更改。然而行政命令和法院裁決一樣,落實了不等於爭議便告一段落。

性別議題經歷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和運動倡議者的鼓吹,已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對未來世代的影響不能忽視。

今天在西方社會出現了種種現象,但包括香港在內的多數華人社會內,相關的運動並未如歐美國家般熾烈。

不過,在互聯網世界內,意識形態的傳送並無界限,這些議題其實也存在於香港社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對此,我們可以如何應對?英美國家已見的爭議可以帶來啟示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