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这个时代,还有必要吗?
423世界阅读日。老话题:
这个时代,还要不要读书呢?
我想谨慎地说:不提各类口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啦,腹有诗书气自华啦——大概:
在人类可以直接脑后插管传输信息之前,书依然是人类相对最有效率且可靠的交流途径。
这里所说的书,不局限于纸书。
书,包括但不限于纸书、竹简、电子书,总归是文字和图像(也可以是音频,比如朗读电子书)的符号集合,用符号来传达信息。
写作这件事,是以文字或其他语言为砖,慢慢砌起一座建筑。短到一句话,长到一本书。是对语言交流的模仿与凝缩。
当然了,今时今日,人类获取知识/精神娱乐的方式,又不只读书。人也可以靠观摩日常生活、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归纳总结知识;也可以从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等无数方式中,进入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获得精神娱乐。
如果从感官角度讲,音画字并存的纪录片,比配图的书籍更直观。甚至,配图文字都比单纯的文字更具有指导意义。从长远来看,单纯的文字书,会慢慢被图文形式的书,继而被图文音合一的各色便携阅读器(也许还能被冠以书的称呼)所取代。
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精神产物的发展趋势,本也是日益大众、日益多媒体、日益多感官的:
口头文学,纸面文学,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终端屏幕。
但书还是有优势:
书,或者其他文字符号语言类集合,好处之一便是是轻便、易携带;比起视频,则书可以相对自如地调节阅读速度。
书是图文符号的集合,而符号本就是高度浓缩化的高效率。现阶段影像世界的脚本,比如电影剧本、游戏脚本、纪录片素材,各类口头表演,多还是要归之文字与脚本。
当然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其实也没那么玄乎。不读书的人,如果每天看科教纪录片,也可能获得足够卓越的知识;读书的人,如果每天只看幼儿连环画,那他的知识也高不到哪里去。
但在人类可以脑后插管、脑内装芯片之前,人还是很难找出比读书(图文符号集合)更高效轻便的,汲取知识、传递信息的方式。
毕竟,人总还得靠写或述说,来交流与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