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安全性,本质就是主机厂的品控问题,成本控制问题

【本文由“b卡b刷拉卡”推荐,来自《车企的“双面游戏”决定了驾驶舱内的生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实验室里用顶级电芯通过穿刺、撞击等极限测试,让消费者觉得它们的电池“安全”。但量产车却混装了其他品牌电芯,甚至二三线品牌电芯,安全性大打折扣”——这是一个混淆视听的技术分析

 

      而车企用高品质电芯封装的电池来证明全部电池安全,暗地里却使用了其他品牌电芯的这种“偷梁换柱”策略——这是一个对车企封装能力的盲目自信。车企的封装能力比起电池厂,从技术、人才、经验、材料角度差距甚远。车企对成本、封装技术的不尊重才是问题根源。

现实车企的操作, 根本不是这个。

1、直接采购,定制电池包。 定制品的技术标准由车企提供。 用何标准、用哪些材料,是由车企决定的,与电芯生产厂家的无关,

2、采购电芯,自己封装。“混装了其他品牌电芯,甚至二三线品牌电芯” 就是组装厂自己的封装技术能力和品控能力的要求。

综合:

电池的安全性,本质就是主机厂的品控问题,成本控制问题, 电池厂的电芯安全性,目前只要成本合适,技术领域足以实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