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过于单一、营收结构难言健康,溜溜梅上市之路控非坦途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零食赛道的行业格局,也悄然改变。例如,曾经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溜溜梅,就是中国青梅零食赛道的头部品牌。不过近年以来,其却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多维度挑战。
根据2025年最新行业动态,溜溜梅的核心品类青梅零食市场规模增速逐渐放缓,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综合零食巨头加速布局果干蜜饯领域,进一步挤压其增长空间。
港股闯关遭遇挑战,青梅巨头的突围与隐忧
前不久,溜溜梅母公司溜溜果园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是其继2019年A股折戟后再次冲击资本市场。
此次赴港上市,溜溜梅不仅承载着青梅零食赛道的价值重估期待,更折射出传统食品企业在消费升级与行业变革中的深层挑战。
以2024年营收16.16亿元、净利润1.48亿元的业绩为基石,溜溜梅试图通过资本化路径破解“单一品类依赖”与“增长天花板”困局,但资本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疑虑依然存在。
据分析,溜溜梅的上市诉求,本质上源于品类扩张与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双重压力。
尽管梅冻产品在2024年贡献了25.4%的营收(4.1亿元),并以45.7%的市占率稳居天然果冻行业第一,但核心品类梅干零食仍占据60.3%的收入份额,且毛利率从2022年的39.6%持续下滑至2024年的32.1%。
据分析,这种结构性风险近年尤为突出。据溜溜果园招股书披露,2020年至2024年,中国青梅价格从2400元/吨提升至2600元/吨;另一方面,溜溜果园用来制作西梅产品的进口西梅,其价格也由于恶劣天气条件、减产等因素从2020年的16200元/吨上升至2024年的20700元/吨。
由此也导致了,溜溜果园的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且在逐年提升。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溜溜果园的原材料成本分别为4.89亿元、5.76亿元、7.71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41.7%、43.5%、47.7%。
此外,行业竞争格局的颠覆性重构进一步倒逼溜溜梅,不得不寻求资本加持。
例如,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综合零食巨头加速布局果干蜜饯领域,2024年三只松鼠推出9.9元爆款梅片,直接将同类产品价格拉低30%;新兴品牌如“梅完梅了”聚焦梅子零食细分赛道,通过“小包装+场景化”策略在便利店渠道实现200%年增长。
在此背景下,溜溜梅的市场份额虽达7.0%,稳居梅类产品第一,2023年,中国果干蜜饯市场规模1462亿元。
梅类细分市场仅117-175亿元,占比不足12%,相比艾媒咨询2019年的数据,中国果干蜜饯市场规模为378亿元,其中梅类产品的市场规模不足50亿元,占比13.2%不升反降。
这也足以说明,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酸口零食的。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梅类产品的市场容量天花板,显著制约了溜溜果园的增长空间。
而从资本层面看,红杉资本等机构的回购压力成为上市的直接推手。2024年,溜溜梅因未能兑现对赌协议,向红杉资本支付2.61亿元回购款,并新增3.69亿元银行贷款,导致现金流承压。
若2025年内未能完成上市,实控人杨帆需按每年6%单利回购股权,进一步加剧财务风险。
业绩光鲜背后的结构性风险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溜溜果园实现总收入分别为11.74亿元、13.22亿元及16.16亿元;对应实现净利润分别约为0.68亿元、0.99亿元、1.48亿元,净利润增长明显,但溜溜梅的业绩增长,却暗藏多重隐忧。
一方面,其产品创新与健康化转型滞后,在拖累其发展步伐。据了解,溜溜梅的研发投入在2024年出现显著下滑,从2023年的3361.2万元降至1894.8万元,降幅达43.8%,研发费用率仅为1.2%,不足三只松鼠同类指标的一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溜溜果园三年累计9.02亿元销售费用中,4.28亿元投向营销广告,代言人时代少年团的品牌塑造,代价可谓高昂。
这种投入不足直接反映在其产品竞争力上。2025年推出的电解质冰沙梅冻,每300克仅含300mg电解质,但相关权威认证不足,也让其不被市场买账。
而三只松鼠2024年上市的益生菌坚果系列,通过临床实验数据支撑健康功效,半年销售额即达5亿元。
另一方面,在健康化趋势下,溜溜梅的产品创新仍停留在风味改良层面。例如,其“0防腐剂”梅冻虽采用日本ORIHIRO工艺,但成本高昂导致终端售价较普通果冻高出不少,市场接受度有限。
反观竞争对手,良品铺子在益生菌、膳食纤维等领域的研发占比却越来越高。例如,2024年良品铺子推出的“良品青年”IP产品复购率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溜溜梅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12.7%飙升至33.1%,最大客户依赖度达14.1%,渠道集中风险凸显。
此外,数字化营销的低效加剧了渠道成本压力。相比之下,洽洽食品通过“洽洽实验室”系列短视频将产品与职场解压场景结合,2024年抖音渠道GMV也大幅增长。
在溜溜梅的现有营收结构之下,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存疑。
据了解,2024年,溜溜梅的销售费用达3.1亿元,占营收比重19.2%,其中明星代言和传统广告投放占比相对较高,但梅冻系列销售额增速却在明显放缓,显示出其营销投入与增长动能脱节。
更关键的是,其净利润增长依赖政府补助和非经常性损益,2024年收到的0.34亿元政府补助同比增长超70%,占净利润的比重超过20%、可持续性存疑。
从估值层面看,溜溜梅2024年市盈率不及三只松鼠与良品铺子等竞品品牌,由此也折射出,投资者对其“单一品类+高营销依赖”模式的担忧。
红杉资本在陪跑9年后清仓退出,虽以10%年化收益套现过亿,但创投机构的提前离场可能向市场传递谨慎信号。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品牌升级面临考验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口碑问题同样给溜溜梅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溜溜梅的投诉多达数百条,内容涉及食品变质、包装胀气、吃出虫子、梅子发霉、异物混入 ,甚至还有消费者买到疑似被人咬过、带有牙印的产品。
图源:黑猫投诉
质量问题背后,溜溜梅也频吃罚单。例如,早在2017年,溜溜果园就曾因生产经营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被繁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处罚,罚款1.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33.6元及非法财物;而2021年9月,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抽查发现,溜溜果园生产的尼嗒芒果(果脯类)中的霉菌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严重损害了溜溜梅的品牌形象,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可以预见,一旦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产生质疑,便很可能迅速转向其他品牌,这对于溜溜梅的市场份额和长远发展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
消费者口碑的恶化也使得溜溜梅在市场竞争中愈发艰难。负面评价在社交媒体和消费平台上的传播,会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导致新客户的获取难度增加。
而且,老客户的流失意味着重复购买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
当消费者在选择果干蜜饯类零食时,面对诸多品牌,负面口碑会让溜溜梅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被消费者排除在购买选择之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而在品牌升级方面,溜溜梅也需要做出更多努力。虽然其通过明星代言和广告投放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品牌形象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青梅零食领域。
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打造更具个性和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是溜溜梅面临的重要课题。
溜溜梅此前的营销方式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需要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传递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面对重重挑战,溜溜梅需要在产品创新、品牌升级、渠道优化、质量管控等多个方面发力,实现生态化转型,提升品牌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作为休闲零食赛道的玩家之一,溜溜梅曾经靠一颗“青梅”打下了一片江山,并在行业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不过,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零食赛道的市场格局已经悄然变化。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品质、服务体验的新消费时代,相对传统的零食品牌溜溜梅的竞争优势,也逐渐丧失。与此同时,溜溜梅产品拘泥于梅类产品的结构性问题,也随之暴露。
期待这个不断求变的品牌,能够在食品安全、品牌升级等方面不断迭代,能够在资本市场成功闯关,并给零食市场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