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刊10年,我们怀念的不只是一本杂志
作者 / DLS_MWZZ
编辑 / Pel
排版 / Eis
“在如今这种‘过分去人格化环境’成长的读者,甚至是(自)媒体、UP号的老板层,已经意识不到读编平等这一层的意义和价值,也许这才是让人担心的地方”
中国销量最高的二次元综合资讯杂志《动感新势力》(以下简称《动心》)停刊,已经不知不觉的过去了10年。
同时,笔者以“DLS_MWZZ”为笔名,从《动心》开始成为兼职撰稿人,为《动心》剪辑动画MV,到如今活跃于各大媒体供稿,见证所谓“动漫二次元媒体”从杂志转向网络,也不知不觉一晃过去了20年。
作为仍在“一线作战”的撰稿人,在冥冥之中,总觉得有什么“天道之音”提醒我,此时此刻,我应该为《动心》写点什么。不止于怀旧,更是希望能留下一些有用的记录,以及我对于内容生产和媒体环境的思考。
从纸媒到网媒一晃20年
01
什么是动感新势力,面向年轻人的“战力”科普
很多没有了解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难免会纳闷一件事——《动心》究竟是个啥,为什么有些“老二次元”一提起这个,就双眼炯烁,仿佛天降神光。
《动心》杂志的内容,主要包含新番介绍、作品分析、读编互动、动画鉴赏特辑以及随光盘附带的CD、MV等,本文不多加赘述。(参考阅读:敬动画,敬纸媒,敬与《动感新势力》共渡了美好青春的你!)
先找些比较好“兑换”的战斗力参数来举例。在很短的早期发育周期之后,《动心》的全国销量就突破了每月10万套,且长期稳定在该线以上直到停刊。
以服务周期为角度的话,《动心》在2003年10元的定价换算到今天,大概在30-50元左右,类似手游月卡,可以把《动心》视为一个运营十二年、月卡用户稳定在十万以上的二次元游戏或APP。
我的“同花顺”
尽管硬比现在的“二游”对《动心》有些不公平,毕竟杂志基本没有“氪金点”,20年前用户群兜里的钱也远远不能和如今相比,但考虑都是年轻人为体验二次元内容进行的月度级消费产品,实际还是有些相似之处。而目前,暂时没有任何国产二游超过这个“旺盛赚钱”的运营时间,甚至如果按二游的亏了本才考虑停服的逻辑,那团队运作成本很低的《动心》恐怕还能苟很久很久。
而以用户质量为角度的话,在B站主播的“舰长”,被视为是付费用户或质量用户数据的体现,我们经常会看到大主播“百舰”或“千舰”的神话,并且偶尔有“冲万舰”的活动——可见是现在业内的某个上限了,而早在二次元用户数量可能远不及今天十分之一,绝对小众的00年代,《动心》拥有的质量用户的月常底线就已经十倍于此。
实际上,在00年代的整个“动漫”资讯杂志市场(《漫友》《二十四格》等属于创作内容杂志不在此列),尤其是到2006年业务有部分交集的同台前辈《动漫时代》停刊让出了最后一块地盘之后,《动心》大约覆盖了70%的市场总量,作为“宿敌”的《动画基地》则占据了另外的20%(市面上二者全买的用户也有不少),剩下的“等等”瓜分最后的10%。
如果我有墓室那么后人肯定会从中发掘出这些的(喂
此外,动心选择的经销商比较过硬,虽然量不一定大,却非常“下沉”。在那个互联网还经常掉线的日子,能够把《动心》送到县一级甚至村一级的报刊亭。也许不经意间,这个选择给中国洒下了二次元文化的种子吧。
另一个参考系是《动心》的吉祥物角色“雪拉”。基本每次遇到《动心》读者知晓我是曾经去过编辑部的撰稿人后,几乎都会问同一个问题“雪拉是不是存在的”,可能本文评论区也会出现。一个杂志的代言形象能获得这样深远的认可,经过数年还能让众多用户惦记,自然是内容运营的一种典范。
如今想来,这何尝不是一种VTB概念
概括来说,虽然今天说起确实有点“科幻”,但在00年代一个用户是不是二次元,几乎真就可以看ta买不买《动心》。
从用户群体来说,由于10元几乎是最低门槛线,说的自负点,《动心》等于涵盖了“当时整个中国会给二次元付钱的大部分用户”,这批读者也是后来中国二次元发展能够厚积薄发的付费用户和关键人才基本盘(在那个特定的二次元环境和经济环境都艰辛的时代背景里,是否付钱并不必苛求,也不与用户的“战斗力”划等号)。考虑本文字数所限,互联网时代也有一些历史文章对此有详述,就不多赘述了。
机核的鹰角访谈提到制作组从《动心》了解的同人文化
02
从杂志到网络,我们的媒体“抛弃”了什么
不过,笔者列举《动心》的辉煌,并不只是怀旧。
作为一个顺利从纸媒转换到网络时代,途经十数家媒体机构的撰稿人,我很清楚平媒载体有诸多旧时代难免的弊病,有充分的理由被新时代淘汰。
但是长时间与大量ACG媒体打交道的经历,也让我对媒体生态的变迁有了更多思考。接触《动心》的经历告诉我:平媒时代也有很多好东西,似乎并不该急着丢掉——也是当今许多ACG泛二次元领域媒体可能丢失的特质。
比如,《动心》教给我最重要的一份专业素养,就是“回函制”概念。
《动心》每期都会附带一份简单的读者回函,接受全国读者的意见和监督。得益于时代所限,这份回函需要读者额外花时间与成本来投递,例如要用远比键盘输入慢速的手写,要去邮局与工作人员打交道、贴上邮票将其寄出等等——这些门槛之下还会寄来的回函,肯定是真的有话想说,所以编辑部所有的人分担着也要把每个月的回函必须亲眼看过,从而对客户群有直观的了解。
这何尝不是一种“万民伞”,我要塑封将来盖在自己骨灰盒的上面(
回函制除了表面上体现着“高效率的信息交互”的功能,让我很早就学会怎么筛选和理解正确的用户声音,还体现出编辑部存在这类守则的内核——将每个读者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有情绪、喜好、诉求、愿望的独立的人,和媒体方的工作人员在人格上平等的人。
不是现在网络时代的数据化、去人格化的处理,不是一个两个十个几千个的“赞”,甚至是在“转化率”数据下映出的“长着腿的钱包”。
这种人格上的平等对话,在看起来交流更便利的互联网时代,反而失去了一些真诚。大部分时候,现在的媒体作者是不需要和读者互动的,对读者群体的理解也经常是看似互联网专业化的标签逻辑,比如什么“动漫婆罗门”“XX孝子”“steam老哥群体”之类。
在这样机构与用户群彼此几番循环下,如今读者常常默认现在的媒体撰稿人不过是拿钱写稿的码字机器,体现之一就是完全不会、不想、不需要注意写文稿的是谁。
而撰稿人,则自负于信息资源的上游,也往往将读者作为单纯的信息填鸭载体,从而难免缺乏一些起码的责任感、专业底线、客观性等等。常见操作便是一味盲目地鼓吹或贬低某个时下作品的水准,而无视任何历史前辈的存在与创作脉络的演进,导致整个评价体系都失去了参考性,动不动“神作”,也莫怪读者们对现在的媒体内容毫无信服感,毕竟只要是个人,能被骗第二次总归是少数。
比如,《莉可丽丝》这部非常典型的“特工/杀手双女主百合枪战片”一度非常红火,连“佳作参考人”小岛秀夫都很喜欢,难免被吹上了天。但结局又显得不够理想,舆论又反过来开始恶评——如果稍微知道点真下耕一的“枪姬三部曲”,应该就不至于这样盲吹,或者考虑到年代太久可能撰稿人因为年轻真的不知道老作品,那再退一步,同样美少女相爱相杀砰砰砰的《迦南》(2009年),不,再退一步,《军火女王》(2012)也行……
“作者明显不专业啊美少女枪械题材你怎么都不提《神枪少女》”
由于我仍然秉承着“看回函”的《动心》标准,经常潜入评论区观察甚至互动,也闹过不少哭笑不得的小插曲。比如有的读者锐评互动了几个回合后才发觉我是作者,可能因为他默认撰稿人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吧。
一些更年轻的在如今这种“过分去人格化环境”成长的读者,甚至是(自)媒体、UP号的老板层,已经意识不到读编平等这一层的意义和价值,也许这才是让人担心的地方——“信息遮蔽的最大恐惧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当然,我的自我约束只是一个主观的愿望,现实的环境变化还是很难顶住的,并不能事事苛求。其实光是在我这里,就至少有三批不同的人群曾经找上门试图“复活”《动心》,而这些尝试在世界版本的变化面前是必然失败了——现在的多数亚文化媒体公司,已经不处于那个依赖用户付费维持经营的“toC时代”。
03
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二次元文化”的崛起
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13-15年各种国产动画漫画的投资热潮,2016年开始国产“二次元手游”崛起,还有21年作为如今的“二次元旗舰平台”上市的B站等等。几番折腾之下,二次元市场确实变了很多,变得更大也更杂……咳,更丰富起来,二次元开始进入主流的视野,不再是什么需要躲在阴影角落的小众爱好。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2020年代,时不时真的会在大都市的地铁里撞见处于“战斗形态”的Cosplay玩家,而不会像90年代里《动漫时代》增刊上记载的那样,会被民警同志以“奇装异服”之类的原因带走聊天,而大部分普通人更是对此稀松平常,偶尔会有认出角色的小伙伴哇一下或者好奇的小朋友请求合个影而已。
“老大,以后中国的街上也能像日本那样看到cosplay吗”“会有那么一天的”
在这其中,变现成绩最好的二次元游戏,自然也对许多媒体机构、自媒体或个人博主的存续和诞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再借上“ACG不分家”运营理念,以及受众对内容更新的追求,我们很容易发现,游戏媒体与动画媒体的界限不再明确,“二次元”内容取向也泛化起来。
比如我自己就会借着“高达也有游戏”这一条,在游戏头部媒体“触乐网”写写Sunrise的有趣故事。若按以前的习惯,这一般是动画或模型杂志的选题。
再比如新番《Ave Mujica》开播以来集集引爆话题的“疯狂星期四”,游戏媒体追逐热点撰文发布的速度就显然比动画媒体来得更快——好吧我坦白,光我自己就写了两篇。
同时,也是因为在动画游戏各方面都有了强大的本土资方,我国的二次元文化也开始从“舶来品”过渡到了“自产自销”,开始有了“独立主权”,爱好者和最靠近爱好者的媒体机构,都不再单方面受外国作品的影响。
“老大,以后我们会剪辑国产动画MV吗?”“等国产质量上来,也许会有的”
在这种媒体生态变迁、ACG产业扩张、社会代际更替等各种因素作用下,我国的二次元群体也有了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虽然规模扩大了很多,但也在非常快速地分裂“小圈子化”,甚至到了“互相避雷”乃至“开盒”、网暴的地步。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的“老二次元”本身也是一个小圈子,内部也有矛盾纠葛。只是在我看来,这一现象似乎在如今的年轻爱好者群体里尤其明显,且少了点“江湖规矩”和“人情世故”的底线。
二次元天生是一种身份认同,就像曾经的高达爱好者各自喜欢加入联邦军和吉翁军那样,而不同的资方也需要各自的“赛博领地”,所以只要稍加推动,无论是勇者、提督、指挥官、博士、旅行者、老师等等哪一个,都会对作品或世界观产生更深的羁绊。
“以后国内也有日本那些活动就好了,我们会报道吗?”“有的话,应该会吧”
只不过,也许只是因为我国厂商也是头一次参与这种事务,加上世界背景快速的风云变化,所以力度可能稍微有点过火。比如《佐贺偶像》的代理权,第一季是某网站,由于人气爆棚,第二季就被换了一家,在观众层面也因此制造了些波澜。原先走在我们前面的日本虽然也有过“主机大战”这种划分用户阵营的操作,但是并未造成过度的撕裂。甚至由于一些知名IP是跨平台的,比如日本国民动画《高达》,它反而还充当了一种润色群体关系,增进群体彼此认知的作用,无论玩PS的高达游戏还是DC的高达游戏,都是一样的人。
但今天对有些“二次元”来说,另一个作品或平台的爱好者“不被当人”的概率似乎略高了些,互相的不认同和“除籍”似乎有些家常便饭,以至于让我经常会想起“巴别塔”的神话典故。
“老大,以后观众应该不用这么苦逼学外语了吧”“希望如此”
可能现在的年轻一代有点难理解,在平媒时代很多读者不仅仅有《动心》和《动画基地》都看,甚至书包里可能还有当时韩国文化代表的“H.O.T.”海报,并且回家会打开电视看美国《变形金刚》IP的《超能勇士》。人应该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才健康,精神食粮亦然。
在媒体层面,以前《动感新势力》的很多“腐系”动画MV,也是由“钢铁直男”编辑负责的。在平媒时代,如果无法跨出自己喜好的舒适圈,以专业素养去客观理性的涵盖诸子百家,似乎更该被视为一种专业能力不足——当然,现在也许不必如此苛求,读者常常也默认了(自)媒体人是按纯粹的主观喜好而非客观标准去介绍内容的。
另一个现象来源于网络更新过度求快的竞争,这种思路不光先前把漫画市场玩坏了,对媒体市场读者群体的“养成”其实也有一些隐患。因为更新求快,且还卡更新节点(如日更),所以单次更新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会短浅,并且缺乏系统性。
“老大,动心这样办下去,以后喜欢看动画的人会越来越多吧”“这正是我们奋战的理由”
这种媒体内容市场,对读者来说是什么效果呢?
好处,在于让更多人接触到二次元内容,扩大市场总体的规模。小众群体可能更容易抱团取暖,也培养了更多潜在的深度爱好者,成为引路人和“敲门砖”。
坏处,则在于系统性缺失,影响理解深度。
系统性的荒废,会导致所有的事物似乎都渐渐失去了昨天和明天,忘却前事也许短暂的能获得抛弃历史包袱的轻盈,但当“现人”意识到自己在这种环境下也终成不会存在的“过去”,同样会削弱当下和后续的生产动力,并且很容易产生年代认知的断层——最近这类不会“解压缩包”的事情并不罕见,而系统性记录的重要性我们民族本身的存在就是证明。
此外,用户也容易因“仅有今天”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应激,自然也就显得“狂躁”。最终,它还可能会导致从用户中脱胎的业界人才战斗力的整体下降,就像近期一些行业内公司的朋友向我抱怨“怎么现在新人没几个懂二次元”——可能也许似乎大概问题的一部分,就出在这了吧,施什么肥,结什么果。
“老大,国产动画啥时候能崛起啊…我们等得到吗…”“虽然可能很远,但肯定有那么一天”
04
结语
作为一个撰稿人,我至今记得第一次领到《动心》稿费、看到自己的创作被刊上媒体的快乐。并且似乎这种快乐不自觉地刻入了DNA,成了我持续投稿的动力。当然,人到中年的我活的明白,这一部分原因当然是在复制和怀念《动心》在的那些日子,但它足够我这样延续20年,并继续带着《动心》标准走下去。
毕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反复地亲身体验着这个标准的正确和强大,这是某种确实能抵御时间侵蚀的存在,因为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东西永远是不可撼动的真理,我很幸运在年轻的时候就学到了它,也会尽力继续把这份我认为正确的东西延续下去。况且现在的“二次元”ACG市场,也已然是一个如此繁荣、争奇斗艳的世界了呢……
开门!《动感新势力》售后服务!献给喜欢二次元的你!
改的好累,最后随便找个踹门的图凑合一下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