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压垮利润表:上海艾录的光伏输在“重资产死穴”?

2025 年 4
月的上海春寒料峭,上海艾录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的年报却让投资者心头一紧:这家以工业包装起家的企业,2024 年营收突破 11.91
亿元,净利润却暴跌
29.16%,恰似一场热闹的狂欢后突然断电的舞台,徒留尴尬的剪影。当聚光灯转向光伏新业务,人们看到的不是期待中的增长奇迹,而是一个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典型困境样本。

增收不增利:光伏「吞金」与老业务「失血」的双重绞杀

翻开财报,最刺眼的是光伏业务的巨额亏损:两家控股子公司南通艾录新能源、南通艾纳新能源合计亏损
5993.69 万元,几乎吃掉了全年净利润的 112%。这些亏损并非来自市场竞争,而是源于「研发验证阶段」的硬性投入 ——
数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折旧压力,如同一副沉重的枷锁,压得利润表喘不过气来。

500

传统业务的颓势同样触目惊心。占营收
76% 的工业用纸包装毛利率仅 26.32%,增速趋近于零;消费类包装收入下滑 5.1%,存货同比激增
25%,显示下游需求持续疲软。更危险的是,高达 18.18% 的固定资产依赖德国 W&H
设备,一旦供应链波动,整个生产体系可能瞬间停摆。这种「旧业难守,新业难攻」的局面,让上海艾录陷入「前有狼后有虎」的战略夹层。

光伏跨界:风口上的刀尖舞蹈

上海艾录的光伏梦始于对「第二曲线」的渴望。其研发的复合材料边框通过 VDE 认证,规划产能 1.5GW,但残酷的现实是:2024 年该业务零订单。在隆基、通威等巨头主导的光伏战场,新玩家面临三重致命伤:

技术代差:当头部企业已迭代至 N 型 TOPCon 电池技术,上海艾录的复合材料边框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技术差距达 2.3 个迭代周期;

成本陷阱:光伏行业正经历史上最激烈的价格战,多晶硅价格跌破 8 万元 / 吨,而上海艾录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高达每 GW 1.2 亿元,规模未起已先输成本;

生态壁垒:光伏巨头早已构建「硅料 - 硅片 - 电池 - 组件」垂直一体化生态,上海艾录作为外围供应商,难以突破客户认证与供应链绑定的双重壁垒。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光伏龙头开始收缩产能时,上海艾录却反其道而行之,这种「逆周期投资」看似勇敢,实则暴露了转型战略的盲目性。财报显示,其光伏业务研发投入中,60%
用于设备采购,仅有 15% 用于核心技术攻关,这种「重资产轻研发」的模式,注定难以突破技术天花板。

传统突围:环保包装的希望与隐忧

在光伏的喧嚣之外,上海艾录的环保包装业务悄悄露出曙光。无塑膜纸基包装
Espeed 系列获得技术大奖,契合「以竹代塑」政策导向,2024 年下半年已小批量试产。这类产品毛利率比传统包装高 8-10
个百分点,且可回收属性直击消费升级痛点,理论上具备成为增长引擎的潜力。

但希望背后是挑战:环保包装需要重构从原料到终端的全产业链,上海艾录在竹纤维
sourcing、生产成本控制、渠道教育等方面均无优势。更关键的是,管理层似乎仍将重心放在光伏赛道,环保包装的研发投入仅为光伏业务的
1/3,资源分配的失衡可能让真正的机会窗口悄然关闭。

转型迷途:制造业的「中年危机」何解?

上海艾录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典型焦虑:当传统业务遭遇增长天花板,是押注热门赛道实现「惊险一跃」,还是深耕细分领域完成「渐进式创新」?

激进派如跨界光伏,可能抓住风口一飞冲天,也可能像上海艾录一样陷入「烧钱陷阱」;保守派如坚守环保包装,虽稳扎稳打,但在资本市场的短视逻辑下,可能面临估值压制。

现实是残酷的:资本市场给转型企业的耐心窗口期正在缩短。上海艾录虽通过现金流管控争取到 18 个月缓冲期,但光伏业务每延迟半年落地,固定资产减值风险就增加 20%。更深远的问题在于,当制造业的转型变成「追热点」竞赛,行业的技术积累与工匠精神将无处安放。

在这个光伏巨头纷纷「断腕求生」的时代,上海艾录的故事提醒我们:转型不是豪赌,而是一场需要精密计算的战役。或许正如清扬君所言,「保持定力比盲目追逐更重要」——

只是在市值压力与增长焦虑面前,又有多少企业能守住这份清醒?当财报上的数字褪去浮华,留下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迷途,更是整个制造业在时代浪潮中的集体思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