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产生和演进与“四观”的自然发展顺序 罗国正
“美”的产生和演进与“四观”的自然发展顺序
罗国正
(2024年12月于广州)
人类美感、美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两条线路的进程,一条是物质的线路,一条是精神的线路。这两条线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须要主客体的互动来推进。这些,在我以前的表述中,已涉及到很多内容,这里讲讲最基础的物质运动演进到人类产生美感的道理、或演进的基本逻辑。人们通过知道这些道理、逻辑演进,就可以更通透地理解很多美学上的基本的、重要的问题。
大家知道,宇宙间不存在绝对相同的物质。任何物质与物质之间、或一物体内部里都存在着阴阳、正负、矛盾运动,任何物体也可以无限可分。从物理电子层面去看物质的运动。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就有正负电荷的瞬间互相感应,或有正和负的电极,或有磁场有正负极等。感和应是一体的,还有无限多更小层次的物质之间的感应,有待人类去不断地探索。这就是物质运动存在阴阳、正负、矛盾的一些例子。这是为实现演进到人类具有美感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条件。在我们星球上,物质运动演进到有了单细胞的生命,单细胞生命从内到外既有微小的物质感应在相互作用,又有了微弱的感觉,要知道,人类也是由于细胞有感觉,才能发展到有美感。单细胞生命向前演进,出现多细胞的生命,多细胞的生命对外应付更多变的环境,细胞内的物质互相感应,细胞与细胞之间互相联系,生命体感觉能力增强,并多样化。这就为具有感知能力的生命打下了演进的基础。诞生了有感知能力的生命,它们就会本能地趋吉避凶、自我保存,延续后代、寻找恰当的生存环境、食物和配偶等,其中感知能力较强的一些动物已有美感的萌芽。生命再向前演进,就明显地出现了美感,具体反映在求偶过程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和美丽以吸引异性。例如有的动物在巢穴上进行装饰,以诱来异性等。这些动物已有一定的情感表达。这时它们的美感还是处于本能的、具象的、或形象的。这些美感是高度联系在生理需要上。人类最初时,也只有这方面的美感、情感,但产生了艺术的萌芽。后来,人类为更好地获取食物、更好地生存、生活,常需要集体活动,就得加强沟通、交流,逐步产生了语言、文字,以更好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分工、分类和合作,这样,人的智力、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初步形成了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语言、文字原始图画、符号加速和丰富了生产、生活、艺术初步的形成,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在人类不但有具象、或形象、或感性的美感,而且已具备了抽象的、逻辑的、随时使用概念的理性思维和美感阶段,人类的感情活动更加丰富,为艺术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艺术创作、各色各样的审美标准、美感,使人类迎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工作时期,渐行渐远地与其他生命有了更多的不同。不但有本能的,还有自觉的、本质的飞跃。单细胞的生命,其单细胞是可以独立生存的,而人体内的每个细胞是不能独立生存的,需通过细胞之间的有机合理联系,来相互依存的。不同细胞所组成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器官与器官之间互为依存的,任何器官也是不能孤立而存在的。细胞内的物质之间,和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组成了非常复杂庞大的互联网络,感应、感觉、感知能力非常大。这是不知多少年生命为适应环境而生存、发展演进的结果。正因为人内在有这样复杂、庞大、千丝万缕的网络,相辅相成,反应和感觉才能这样发达,并导致产生丰富的美感。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个人不能完全孤立地存在,尤其是处于现代化城市中生活的人更是如此。家庭、群体、周边环境、社会的精细分工,生活和各项活动的社会提供等等,一刻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的依存、互动的状态。现代社会以货币的形式,虽然省略了不少的环节,但精神、思想的交流、感情的沟通,幻起幻灭的变化等等,都处在依存互动的状态之中。这同样深深地影响着人体的细胞和细胞内的物质互动、或运动,影响着人体内器官与器官之间、经络、神经系统、血管和血液、大脑和心脏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影响人体内与表皮层的真菌的生与灭。每个人又同社会众多的人的各种交往和变换环境中的互动,自然界对每个人的不同影响(包括我们的星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或突发事件、或新闻对人的影响等等等等,都在人的身心上结下了极其庞大的影响网。人是无法置身于事外,只能减少置身于事中。人就在这庞大的有形或无形中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中历练,一路发展。从感应、弱感觉、强感觉、弱感知、强感知、存在美感萌芽的感知、有美感、较完善的美感、理性等逐级地演进,在高度复杂、纵横交错的全方位地无数联系网中存活,这既是人类适应生存和各种活动的需要,也正是对这种庞大的联系网的不断适应,也使人的本体各种功能、能力得到提升,其中包括感觉、感知、理性、感情、美感、创造等有了发展,并落实到生活、学习、工作、获取美的享受渠道等等上。人类在这其中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后,世人也明显地知道,优秀的美感,可以加快了人的选择能力和发展速度,甚至可以省略或简约了很多环节,节约了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增强了趋吉避凶的本领,更顺利地奔向所需的目的,尤其是人类社会中的团队、集团、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战争,优秀的感觉、美感,显得非常重要。例如:政治斗争、军队进行的战争,间谍战、企业的竞争等等,瞬息万变。有时信息、情报还没有反映出来,就需决策者丰富的经验和感觉、准确的审美判断,很多机会瞬间即逝,甚至暴露即被歼灭,行动慢了一秒就被刺杀,或商机一去不复返等。在现实争斗的双方,常常是思维较有高度,并集中体现在审美判断的能力上占优的一方,是最后的胜利者。如此等等都是练就、演进人的感觉、感知、美感的能力。人类就是在应对无穷无尽的困难中,得到了适应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方式、方法、渠道实现趋吉避凶和获得美的享受和幸福感。人在这庞大的网络联系和无数的历练中,会更理性、正确地形成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些都是人的一种核心竞争力。有志者更可以为人类长久美好地活动于时空里的伟大事业,不懈努力、推进而奋斗!
当人类的本体作为主体的结构、机能,其演进速度未能满足人自身的所需、欲望时,人类就创造出能更好地满足自己需要、欲望的客体来辅助。因为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和人的体能、思维能力和速度、以至人的各种功能、生命的高度和存在时间的长度等等等等,都是有下、下、长、短的限值的,加上世间、宇宙的事物无限多,只凭人类自身的能力,是无法触及和应付得了,这必然导致人们需要尽其所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辅助客体。人的感觉、感知、感情、美感、审美能力在得到了各色各样的、或具有综合应对性能的客体辅助,就会如虎添翼,更好地达成所愿。这自然也导致人类的感觉、感知、感情、美感、审美能力进入了新的阶段,更上一层楼的境界,我将其称为:人机合一审美体。这种“人机合一审美体”是从物体到思维、从生理到心理、从微观、宏观到宇观、从现实到想象、从日常生活到激烈的集团斗争、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从设计到建造、从提出问题到问题的解答、解决等等都在高速地发展。在当今电子化、人工智能化的时代,“人机合一审美体”已明朗化存在和普及。例如手机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越来越先进,效果更佳。当今,已全面发展生物、基因、医疗工程、太空探索,在军事、经济、国家管理等方面,都是“人机合一审美体”在快车道上奔跑。具有较优的“人机合一审美体”者,将是赢家。这是世界面临百年大变局中的取胜的重要一环。“机”对人的作用、使用概率会越来越多越大越精,已达到随时、随处、随身的需要,使人们得到了大方便、大利益。
以上所表述的问题,归根到底的大前提是物质具有阴阳、正负、矛盾、相互感应的本性所产生的运动。如果物质没有这种感应而运动的本性,以上所讲的一切都不会发生。这也关乎美感、审美、美学的最终溯源的问题。
3297A、纵观人类发展和普遍人能形成的合理观念,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是有先后次序的。而现在普遍人只提三观,没有提及审美观。其实,审美观是形成三观的重要基础。没有正确的审美观作为基础,不懂得审美的人,是否能有正确的三观,是应该打个大问号的。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四观形成的先后次序是:首先应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积累一定数量的审美经验后,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审美判断、价值判断多了,就确立起人生观,在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得到一定的积累,就形成了世界观。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人类的审美活动既有本能的和自觉的,开始时只有形象思维的审美,后来才发展到有抽象思维的审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的。就是通过具象的、身体力行的感觉不断地积累经验,这种经验的积累是延续千百万年来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创造中形成的本能和自觉的趋吉避凶、趋利避害、选美弃丑、争取更多的愉悦,减少苦痛,追求和享受美好生活的习惯、爱好。这些习惯、爱好、反应,又在一代一代人与实际的接触、体验、交流中激活,并增加新的认识和发扬光大。这既显现出人的本能力量、自觉的力量、形象思维的力量、抽象思维的力量,即人的本质力量:自由与创造。人们从这样大量的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在这么多的审美活动的基础上,人们就知道了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什么是不需要的、要回避或须清除、没有价值的。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抽象、上升为理性认识,逐步形成、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当审美观、价值观的内容、内涵丰富多彩时,就清晰地知道人生该如何取向,对生活、学习、工作、创造、人生的道路、未来的目标、理想该如何用审美尺度、价值标准去选择了,人生观就在这过程中形成了。在有了较完善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伦理关系,社会上的明规则、潜规则的认识,学习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常看时事新闻,对万事万物的发生、形成、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等等,逐步形成对社会、世界、宇宙的根本看法,这样,人的世界观就确立了。由美感、审美活动、树立起自己的审美观,一直发展到确立世界观。这种四观的发展、形成过程,我认为是正常的依次顺序的。
现实和历史上很多事例告诉我们,不少人的成长,四观的确立,不是按这正常的顺序发展进行的。这与家庭、学校、群体、集团、各信仰组织等的教育、或思想灌输、环节影响有关。有的让小孩、青年先形成信仰、世界观;有的则先教道德伦理、人生观;有的家长则先教自己的孩子价值判断等等。其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是人们在实际体验中,经过具象、或形象、生活和工作实践的经验为基础,通过理性抽象出来的。如果年青人没有这些实际的经验,没有这方面经过感性的认识,直接灌输抽象的认识,很多人也无法判断出正确与否,一旦接受了错误的观念,将会留下很大的后患。而美感、审美活动是高频率接触实际的,常常须先感性认识的。这就很自然形成了正确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如果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什么“观”在人的心灵上都容易使人感到不踏实、有虚幻感,这样的“观”也非常容易动摇。当人们有幸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并能正确加以运用,当然这是可以在现实中在一定程度上跳过、或简约了一些具体的程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些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就不见得经常会这么幸运了。据我所知,这些人不少还得事后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补上审美这一课。有些人因没有补好这一课,在现实中就发生了很多曲折、麻烦,有的甚至铸成不可弥补的遗憾。所以,我认为,人从青少年开始,就得有良好的“美育”,多接触一些实际很重要。如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社会活动、多接近大自然、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去旅游等。因此,我主张有条件的人,应按“四观”形成的自然顺序来确立自己的“四观”。现在不少人既不是这样形成“四观”的,还形成了错误的“四观”,常常是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判断时,加入一个或多个错误的“观”,就会出现错误,甚至完全错误。当然,“四观”都正确,是走向正确审美判断的重要基础,同时人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进行审美判断时,不认真、细致、全面地评估,也会出现错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是不自觉、或本能地进入审美状态的,以自己熟识、认可的“观”进行了审美的行为的。例如:一个人到市场买菜,他发现某种菜的色泽、形状合他的心水,又对他的口味,价钱合理,他就凭经验和自己的价值观决定购买了。又如,有的字画商,不是从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装饰价值去考虑,而是盯着是否在市场上能忽悠某些顾客,并从中获得巨利,等等。从上面所述,人们就可以知道,审美观是形成正确的其他“三观”的基础。这和我以前所说的,先形成美感、再确立真知、然后达到慈善的发展逻辑是相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四观”是可以形成相对“闭环”在精神上运转的。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又是高度开放,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知识、感悟和利用相关成果,并借此来丰富、提升“四观”的内涵和境界。
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文学,从甲骨文到今天的中文,之所以能大显神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其发展是从形象到具象、再到抽象。其他国家的文字在人工智能上就没有了中国文字的优势,反应速度,信息含量都是中文占优。现在还以开源的方式,突破了各种的屏蔽和障碍,加大了全方位吸收外来的能量。这一事实本身,也证明我前面所说审美观是发展其他三观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四观”不按自然发展去形成,很容易出现一个或多个“观”的错误。我希望读者们,都能形成四个正确的“观”。在此,我再一次提醒大家,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美感、美学境界的追求,没有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这是人生中非常遗憾的事情。
(责任编辑:詹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