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波下的跨境电商: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

凤凰周刊

2025年04月19日 10:42:33 来自北京

500

“铁子们,能走的船不多了,没得挑了,有什么船就用什么船吧。”

4月中旬,在义乌做海运货代的李青在朋友圈发信息,催促他的客户尽快发货。

自4月起,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关税已从基准关税20%一步步推高至145%,其中对美出口的部分中国商品面临的最高关税甚至可达到245%。

据李青介绍,目前,他们公司美国关税和海运费用单价之间的关系大致为,关税每上涨10%,货物海运成本即上涨0.5元/公斤,部分货物为0.6元/公斤。4月3日至今,发往美国的货物海运价格每公斤已经涨了6.9元。

一位也是从事海运的货代则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月初,刚得知美国确定大幅上涨关税那个上午,他最后一个美线收货人通知停止收货了,他赶紧通知驳船公司停止安排驳船、通知海运公司取消订舱,通知同事停止报关,并尽快安排拖车将货物拉出海关。

近期,陆续有体量较小的货代也宣布暂停收货。

在一个关税微信讨论群中,《凤凰WEEKLY财经》获悉,不少客户都在找新货代,“我们的货代通知暂停收货一周,美国业务部直接原地放假。”

“现在关税太高,有些货代要垫付资金,垫不动了,所以暂停了收货。”据李青介绍,他所在的公司虽没有停运,但船次也从原先每周三条,调整为一条了。

由于“有船”,近期李青陆续接到几个新单,能安排上船的都上船了,过程还算平稳。

据他介绍,美森的船(快船),在海上大概是11天左右,到港后要卸船,提柜,交给快递进行派送,总计时效大概是在20天内。如果是OA普船类的,在海上大概半个月,到港后排除卸船,提柜,交给快递进行派送,总计时效大概是27-35天不等。

船即将起航,属于李青们的考验仍在继续。5月2日起,美国还将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商品的免税豁免政策以及T86清关模式,这是对美区跨境电商的“大考”。

在极限施压的严峻态势下,跨境电商产业生态中的各方 —— 从物流环节、商家,再到工厂源头,无一不在主动求变,探寻突破困境的有效路径。

500

在关税中走钢丝

这个4月,对从事横跨中美的跨境电商工作相关人士而言,是难挨的。心一直悬着,眼一睁,先拿起手机,确定关税又调整了没有。

面对反复无常、一日一变的关税政策,海外物流的最终价格,也是一日一价。在靴子落地前,李青接到的调整通知是散货增加2.2元/公斤,整柜增加4100美元/柜。

《凤凰WEEKLY财经》注意到,李青所在公司文件中还特别备注:此规则适用于所有预计4月9日及以后开船的货物,故我司会对当前预计开船时间在4月9日及以后的按照上述规则加收,若实际开船时间有波动将按照实际情况收取。

计划赶不上变化,往往刚定好价格,关税的数字又跳动了。

李青称,短短一周内,物流价格跟着上涨了6.9元/公斤,这已是他们先“自砍一刀”后的报价。

同时,《凤凰WEEKLY财经》获悉,货代在收取海运费用时,以往关税一般是按照开船时间来计算,但现在波动过大,不得不以清关时的具体情况来收取。

500

海运价格节节攀升, 空运亦是如此。

郑乔2021年开始接触跨境电商物流行业,主做空运小包,其中欧美国家单量居多,一年CA(海外仓)订单量超10亿元。

空运物流成本涨价三成后,他的客户比他急躁得多:美国这个站点还能不能做、涨这么多利润怎么办、如果提高售价单量会减少吗?

“我们手头有一些单价上100美元的客户,对其影响有限。”郑乔介绍,主要是个别做低价服装的客户在担忧,“这是个很卷的行业,有些利润率只在四五个点左右,关税涨到这么高,估计有些店会开不下去。”

一边安抚这些客户不要着急,郑乔一边为客户提供策略:通过报低货值来降低关税,“把申报价格填低一些,顺利的话也就只涨几美元左右,大多数的人都还能接受。”

这是行业内的“潜规则”。只是,低货值报价属于游走在合规边缘,尤其是如今遭遇查验的可能性急剧增大。

以海运为例,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海关的查柜频率已经大幅提升,过去100个柜子只查1个,现在100个要查30个。

还有货代建议去其他国家转口,即使他们再三表示“安全”,还是有商家在意风险,回复道,“越南在加大力度打击转口,美国也在准备打击第三国转口法案,别包运不包到,我们普通卖家可承担不起高风险。”

如果不想冒风险,则只能靠涨价覆盖成本。

从事物流行业多年,郑乔并不将未来看得那么灰暗,“在特朗普第一次任职期间,也曾来势汹汹,即使在当时对部分商家产生了影响,后续还是回归正常了,中国出口的很多产品是美国的刚需产品,如果高税率一直这么维持下去,买单的还是美国民众。”

500

不能跟单一市场死磕了

接连几次的大幅度关税上调,也让商家们被迫调整经营策略。

在亚马逊做成人类目产品的李峰算了一笔账,以前发100美元的货还能赚点,特朗普“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执行后,仅关税就吃掉他三成利润,再加上物流费暴涨,更是雪上加霜。

据李峰介绍,他的产品是不能直接在亚马逊花钱投广告的,需要运营很多的账号上链接测评提高曝光度,相当于额外增加的成本,一个店铺可能要4000元到8000元,过高的关税根本负担不起。

“现在我们这些小卖家真的是两头受气。美国客户嫌贵,国内供应链又涨钱,亚马逊还跟着凑热闹,FBA(亚马逊物流)费用也跟着上调。”

这不是李峰第一次受挫,2018年他开始在亚马逊开店,赶上了特朗普第一次任期的关税风波,“那时候他把我们接触口腔的口罩类、棉签类产品全都封掉了。”

500

亚马逊购物平台

正是有了前车之鉴,李峰反而能够很快冷静下来,“他涨多少,我就涨多少,但销量可能会对半砍。”

李峰认为,从上一轮看,关税风波结束只是时间问题,“美国内需是客观存在的,通胀拉得那么高,美国人也会有意见,他们总要买东西的。”

跨境电商平台客户成功总监Chris Yew告诉《凤凰WEEKLY财经》,对中小跨境电商卖家来说,他们的成本压力会变得非常大,关税时刻在变,也很难量化他们的成本最终会增加多少,“除了涨价,其实没有别的选择,利润已经很薄了,除非亏本卖。”提价的后果是销量下滑,所有跨境电商的商家都有心理预期。

李峰称,他涨价也不是盲目的,已提前想好了退路,如果美国持续拉高关税,他会考虑暂停发货,只留住店铺,保持运营状态,“发了也不一定卖得出去,不如到关税调整后,再重新启动。”

他也在同步考察海外市场,“东南亚应该是比较好做的,再加上TikTok比较火,在当地有影响力,可能会优先考虑。”

据李峰透露,身边一些友商已转战其他海外市场,但考虑到成本问题,他还会继续观望一段时间。

客源需要多元化,在商家间已引起共鸣。

某跨境电商从业者在小红书上分享她的经营心得,2024年就布局了欧洲市场,在她规划中,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已经被排到第二第三。她的理念是,“东家不打打西家”,欧洲、拉美、非洲也是非常好的,从点到面铺开就行。

另一位商家则写道,她熟悉的商家也有在关注墨西哥市场的,不是为了去转口,而是觉得墨西哥当地市场不错。她查阅资料后,了解到墨西哥是西英双语的国家,可以辐射南北美,绝大多数做美线的产品可以尝试,不是完全没机会。“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500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可做

事实上,即使美国对华关税一再增加,短期内,美国市场也很难挣脱开“Made in China”的宿命。

Chris Yew告诉《凤凰WEEKLY财经》,中国的供应链是世界上最好的供应链,比如说珠三角的电子产品,江浙沪纺织、家具都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供应链,质量好、效率高。即使绕开中国出产地,很多工厂老板也已经去了越南、泰国等地建仓建工厂,本质没有区别。

曾给希音(Shein)供过衣服、布料的赵军便是其中之一。赵军称,关税风波再起,做跨境生意的商家里,有工厂的一定是压力最大的。

2024年初,他预感美国大选后关税会有变动,在国内只保留了设计部、国内电商部门,一间布料展厅;同一时间,他联系到了越南的一家合作商,一起在当地开设工厂,将原先的产线平移了过去。

提前做准备,也是他从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时得到的经验。彼时,赵军熟识一家在华强北做数码3C产品的商家,就没熬过那轮周期,“做跨境3C就是这样,关税涨得太猛,有人尾款不付跑路了,他们就得接盘,起得快,败得也快。”

有人失意,也有企业在那些年捡了“大漏”。

在上一轮关税调整中,赵军曾实习过的一家企业受影响,所生产的部分配件不允许从中国生产进口到美国,导致美国客户把全部订单下给了日本和韩国企业。本以为错失的订单,在几天后,又到了手中,“日韩企业找他们代工,价格还高了,原先一个配件直接出口到美国能挣2块钱,给日韩代工挣了8块钱。”

服装行业也有类似情况发生。赵军介绍,那一段时间,他的几个朝鲜族客户跑到韩国,和当地人合作开设一些贸易公司,接了大量的美国订单。

“他们将办公室设立在韩国,同时保留一些质检部门,把工厂建在中国,收到布料后可以在国内自己的工厂加工,但我们的布料比较特别,比如某个花纹只有我有,他们就主动找我供货,利润也比较可观。”

500

山东滨州一家棉纺织公司的工人正在赶制面料订单

中美贸易所形成的产业链并非一朝一夕构建而成,自然也不会如此轻易就被彻底瓦解。

赵军称,美国人里有许多“中国通”,近两年许多素未谋面的客户拖着一个行李箱就来到国内找他,一句中文不会说,但好像来过中国无数次一样,“对我们的成本也一清二楚,他们和中国企业合作太多次了。”

情况一天一变,美国对越南的进口关税也加到了46%,虽暂缓执行,但变动也随时存在。

对此,赵军不是很担心,没有美国客户,也有其他客户,他的工厂在越南,就能更快适应越南市场的需求。

“越南中产也在增加,比如废土风或者朋克风的牛仔裤,中国就卖200多元,在越南500元起步。”在他看来,这都是可开拓的市场,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可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