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也塌房了?100 元就能买 “必吃榜” 铜牌?餐饮界造假产业链
在上海某商场负一层,一家挂着 “2024 大众点评必吃榜” 铜牌的川菜馆里,食客对着菜单上的毛血旺皱起眉头:“这味道还不如楼下小吃摊。” 然而当她打开点评 APP 搜索,却发现这家店根本不在必吃榜名单中。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上演 —— 一块售价 100-200 元的伪造奖牌,正在餐饮行业织就一张巨大的诚信罗网。
警方调查揭露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某电商平台网店两年内售出超
10 万块假冒必吃榜牌匾,买家涵盖火锅、茶饮、快餐等多个品类。更猖獗的是 “全链路造假服务”:商家支付 500 元即可获得定制化 LOGO
模板,在美团、饿了么页面打上 “地域美食推荐” 标签,甚至能生成虚假用户评价截图。有店主直言:“PS 一张榜单图,比真上榜便宜 99%。”
流量焦虑下的饮鸩止渴:中小商家的生存困境
为何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一组残酷的数据揭示行业真相:2024
年餐饮闭店率高达 61.2%,平均每 3 家店就有 2 家撑不过一年。对中小商户而言,平台榜单早已不是 “加分项”,而是生死攸关的
“入场券”—— 必吃榜商户日均点击量是普通四星店的 11 倍,外地客群占比年增 10%,这些数字意味着真金白银的客流。
在杭州经营面馆的李老板算了笔账:“真要冲击必吃榜,得花
3 万元请代运营公司做数据优化,还要每月补贴 5000 元给好评用户,成本比造假高 30 倍。” 这种畸形的成本对比,让 “100 元买铜牌”
成为 “性价比之选”。更讽刺的是,平台流量分配机制形成恶性循环:越依赖造假的商家越能获得曝光,真正用心做餐的小店反而淹没在信息流中。
信任坍塌:当 “榜单经济” 变成 “谎言经济”
消费者正在为这场骗局买单。美团数据显示,2024
年标注 “必吃榜” 的到店订单中,差评率同比上升 27%,“货不对板” 成为投诉高频词。社交平台上,“反必吃榜” 小组聚集了 20
万用户,他们专门曝光造假店铺,甚至总结出 “避坑指南”:“真榜单餐厅不会把奖牌摆在门口,真好吃的店不需要 PSLOGO。”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信任体系的崩塌。成都一家经营
15 年的老茶馆,因拒绝购买假榜单,线上评分被新开店用刷评手段压制,客流量下降
40%。老板无奈感慨:“以前靠街坊口碑就能生存,现在必须学会说谎。” 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 的生态,正在摧毁餐饮业的根基 ——
当食客不再相信评分、不再依赖推荐,整个行业的获客成本将指数级上升。
破局之路:从流量迷信到价值回归
在西安城墙根下,一家没有任何榜单标识的肉夹馍店门前排起长队。店主老陈的手机里存着
2000 多条顾客微信,每周都会收到老客 “带朋友来尝” 的消息。这种最原始的口碑传播,反而在造假横行的时代展现出生命力。数据显示,2024 年
“非榜单餐厅” 中,靠社区复购生存的店铺存活率比榜单店高 18%。
餐饮的本质不该是一场 P 图大赛
当某餐饮代运营公司打出
“10 天伪造必吃榜,无效退款”
的广告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行业何时变得如此魔幻?一块假奖牌或许能带来短期流量,但失去的却是消费者最宝贵的信任。正如一位餐饮从业者在行业论坛的留言:“餐饮人手里的擀面杖,应该用来擀面皮,而不是
P 图。”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或许真正的
“必吃榜” 从来不在平台算法里,而在食客的味蕾记忆中。当造假成本高于诚信成本,当品质成为最硬的流量密码,餐饮业才能告别这场 “皇帝的新衣”
式骗局,回归 “做好一顿饭” 的朴素本质。毕竟,能让人吃完还想再来的店,永远不需要伪造的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