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世界本质问题聊聊个人看法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近代科技的出现,唯物主义思想才逐渐取得了优势。但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也经历着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近代,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思,经历了机械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到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一观点,具体是如何形成并提出的,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到了斯大林时代,基本固定下来。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钱老提出了系统工程思想,并逐渐发展为系统科学理论,这为近当代专业化分工下复杂系统和工程施工和运行提供了体系化的基础。到了今天,国家多次强调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在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和推广。因此,本人觉得马哲的论述也到了需要新的表达的时候。
回到对世界认识这个问题上来,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主要有三点,一是世界是物质的,二是物质是运动的,三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就这三点而言,历史唯物主义很好的解释了世界的物质性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也很好的解释了物质是运动的特点,但当二者用于解释普遍联系观点时,给人的感受是不尽人意。这说明,有些鲜明的世界特征在史观和辩证观的叙事下处于晦暗之地,还需要把它开显出来。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叙事应该就是人在面对事物时的系统思维吧,或许应该把它称之为系统唯物主义。
近日又查了一下当下关于世界的维度认识,百度上解释说已经有了11维。如果结合物质世界的三个特点,那么这十一维的世界可以划分为三域,即1~3维的空域,第4唯的时域,5~无穷维的系统域。如此,我们的世界也就不在是11维的世界,而是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一个无限探索的世界。而哲学,也就再次成了关于世界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学说。
基于这个划分,关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可以解释为自然、社会和科学。
这个物质的世界,没有规律就没有系统,有了规律也必然可以用系统来区分。
物质世界的三大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主要说的应该是世界上的系统特征,而不是它的辩证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才主要说的是它的辩证特征,质变量变规律则形成了人的史观。
这个对于物质世界问题的重新划分,可以为当下的世界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世界性的问题,对于人来说,可以说都是普遍性的问题。
当下的经济学总是以事物的稀缺性为前提,这是因为它站在了一个片面性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这种片面性,使得管理学降格为技术。但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剩余使得私有制成为可能,换言之,几千年的私有制社会,早以不再是绝对稀缺性的社会,而是相对资源稀缺。这种把稀缺做为问题的起点,对于现代社会的解释显然是缺乏理性的。从古典自由经济到凯恩斯主义,一脉相承,都未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世界的供需平衡问题。到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解决可能,因为人家研究的是剩余价值。
如今,把这些都放到系统中去思考,在事物和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答案。系统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和谐是系统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