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踩坑之后,厦门银行新董事长能否“大人虎变”?
导语:与东方集团的诉讼,只是风险聚集下的一次集中暴露。
4月10日,厦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601187.SH,简称厦门银行)公开宣布起诉东方集团(600811.SH)及旗下银祥油脂、银祥集团,涉及金额达4.19亿元人民币。
这一天,距离新任董事长洪枇杷获得资格批复,仅过去不到10天。
放在洪枇杷面前的,还有一份不尽人意的2024年成绩单:厦门银行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61%,为2009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内部管理与风控缺位亟需整顿,业绩扭转更要从新形势着手,而转型又并非朝夕可变。
在股东与员工期待的眼光中,洪枇杷必须同时作答不止一份答卷。
01 “相当大方”
提及厦门银行与东方集团的诉讼争端,银妹妹所接触的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这并不令人意外。
厦门银行内部管理混乱与风控缺位,长期以来被业内熟知。此次与东方集团的诉讼,不过是风险聚集下的一次集中暴露而已。
2021年,东方集团全资收购厦门银祥集团和银祥油脂后,先后通过母公司担保、子公司作为借款人的方式,取得贷款8.8亿元。
其中,厦门银行这笔涉诉的4.19亿元的贷款,就占了接近一半。授信额度可以说是“相当大方”。
但在2023年厦门银行向东方集团提供这笔贷款时,当时的东方集团,已深陷北京青龙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亏损泥潭。
青龙湖项目跨丰台、房山两区,面积达到121平方公里,是北京面积最大的棚改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的内部人士透露,青龙湖项目曾被东方集团掌舵人张宏伟寄予厚望。但该项目持续亏损十余年,累计亏损金额一度超73亿元,甚至令东方集团濒临破产退市。
青龙湖项目的影响之深之广,远不仅于此。该人士进一步推断,去年某大行退休副行长落马案件,或与此项目有关。
由于该项目二级开发成本高,土地成本和商品房售价严重倒挂,核心区C北侧地块自2021年以来先后挂牌3次,均未能成交。
仅凭此一项,已为银行项目审核把关进程,敲响了警钟。
后经根据证监会调查,2020年至2023年,东方集团虚增收入分别达到39亿、49亿、65亿和82亿元,总额高达235亿元。
可见,在厦门银行发放该笔贷款时,无论是核心项目还是东方集团自身财务状况,早该有所警惕。
此外,受菜籽油市场价格低迷影响,该笔贷款的借款主体银祥油脂的经营,也早已亮起红灯。
就在厦门银行4.19亿元巨额贷款发放的前一年,2022年银祥油脂净资产为-1.7亿元、净利润为-2.0亿元,资不抵债迹象明显。
担保人巨额财务造假、贷款人资不抵债,但厦门银行仍决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这显然是绝大多数银行不可能逾越的“雷区”。
但如果将视角放宽就会发现,此类潜在风险巨大的项目,在厦门银行过往审批的情况中,并非个案。
厦门银行先后踩雷恒大、阳光城、三盛地产等房地产开发企业。2023年其房地产业不良率高达4.7%。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厦门银行作为原告未执结的诉讼标的中,本金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诉讼与仲裁案件共计92件,涉案金额达32亿元。
特别是与宁波银行深圳分行的9.5亿元汇票纠纷,六年过去仍未妥善解决。
贷款管理、风险预判和内部治理上的系统性缺陷,最终反映出的,是银行管理层的决策问题。
02 “闽虎”围猎
决策的一个侧面映照是,厦门银行的核心管理层,近年来经历了频繁更替。
洪枇杷的前任姚志萍,在任时间不足2年半即宣告离职。业内人士分析,这往往出于股东对公司业务现状分外焦虑。
股东的焦虑不无道理。
仅从股价看,2024年4月16日,厦门银行收盘于5.90元,相较于2021年上市时的价格接近腰斩。
在姚志萍之前,原董事长吴世群曾执掌厦门银行长达13年。他在任后期,曾尝试带领厦门银行向零售端转型。
这样的方略,在新形势下是合理且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厦门银行本来颇有传统优势的台商相关服务业务,随着大量台湾企业转向东南亚等地区,逐渐走向失速。
厦门银行是福建省台企授信客户数最多、针对台胞发放信用卡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但2024年该行台企存款余额同比下降15%,其中美元存款余额下降比例,更是高达78%。
原有的护城河业务萎缩,厦门银行不得不寻求新的增长点。
只是,因厦门银行原有特质,使得转型周期较长、乃至转型成效不太明显。
这一方面是因为,厦门银行过于依赖公司业务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可扭转。
厦门银行的贷款规模增速一直远高于存款增速,导致存贷比长期居高不下,达到了80.93%。
存贷比高,意味着银行将大部分存款用于发放贷款。如果存款增长放缓或客户集中提款,银行大概率面临流动性紧张,甚至引发挤兑风险。
为此,厦门银行不得不依赖高成本的同业拆借来补充流动性。这进一步推高了资金成本。2024年上半年,厦门银行净息差仅为1.14%,在所有上市城商行中排名垫底。
另一方面,吴世群为厦门银行规划的转型未成,还与其面临的本地“闽虎”军团迅猛扩张有关。
近年来,兴业银行 (601166.SH)、厦门国际银行等来自福建本地的银行,大举扩张市场份额。
表征银行在零售端吸引力重要的指标之二,是个人储蓄存款占比与个人贷款占比。
在吴世群力推的转型影响下,厦门银行近几年来个人储蓄存款占比稳步提升。
不过,随着外部环境竞争烈度加剧,2023年后个人贷款占比这一关键指标下滑后,甚至低于2021年。
这些外部对手,不仅是厦门银行转型零售之路上的“拦路虎”,更威胁着厦门银行赖以生存的对公业务。
从整体看,厦门银行在存款市场排名,从2021年的第4名下滑至2024年的第6名。其中,尤以企业存款的下降幅度最大。
同时,票据贴现业务也大幅缩水,其规模从2023年的225亿元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194亿元,下降幅度达到14%。
03 大人虎变?
种种尝试难以迅速见效之时,来自股东的支持就分外重要。
厦门银行历任董事长虽由第一大股东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厦门金圆)提名,但厦门金圆没有并表厦门银行,只能说是中性的正常管控。
与厦门金圆股比不相上下的二股东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富邦金控),近年来出于自身原因,对厦门银行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富邦金控是中国台湾地区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横跨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领域。
2008年富邦金控入股厦门银行后,伴随国内金融市场加大开放力度,富邦金控又于2014年收购上海第一信和银行,并更名为富邦华一银行。
此后,富邦金控似乎有意将资源与更多期望,向“亲儿子”富邦华一银行倾斜。
2023年富邦华一银行将花旗银行中国区域的抵押贷款业务纳入麾下;近期又宣布收购UOB大华银行中国区域的零售银行业务。
富邦对厦门银行的偏爱与支持,自然有所减弱。
尽管富邦华一银行与厦门银行亦有核心管理层交集,比如富邦华一银行副行长张文华也曾担任过厦门银行副行长。但总体看,富邦这一方与厦门银行之间,人员交流与合作往来规模依然有限。
外部环境复杂,内有种种隐忧,股东自己还另有一摊“家业”分身乏术。因此,各位股东只能把期望寄托在新任董事长洪枇杷身上,希望他带领厦门银行扭转当前局面以及成功实现战略转型。
从背景来看,洪枇杷确有担此大任的能力基础。
洪枇杷曾于兴业银行深耕福建区域。他担任过该行福建管理部负责人,统筹协调省内9家一级分行的经营发展。
此外,他在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也颇有建树。例如,在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任职期间,他创新了普惠金融信贷审查审批机制,并自主研发了“兴开户”、“兴企通”等中小企业智能服务系统。
这些经验,将为厦门银行持续转型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而基金代销、保险代销、贵金属交易、衍生品、信用卡、投行等30余张几乎涵盖金融各业务的齐全牌照,也为厦门银行未来向零售和财富业务转型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刻,外有虎狼环伺,内有管理隐忧,厦门银行也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