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到全球:中国人类学家国际田野调查的学术转向与时代使命
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自20世纪初发轫以来,始终以本土研究为核心,尤其聚焦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实践,诞生了费孝通、林耀华等一批学术巨擘。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科发展亟需突破地域局限,将视野拓展至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非西方社会。这一转向不仅是学术创新的需求,更是中国学者参与全球知识生产、推动文明互鉴的时代使命。
一、本土研究的成就与局限:从“乡土中国”到“世界中国”
中国人类学的本土化历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林耀华的《凉山彝家》以功能主义视角解析彝族社会,杨成志对西南民族的系统性调查奠定了国内民族志的范式。然而,长期聚焦本土可能导致两大问题:
1. 学术视角的同质化:过度依赖“他者化”的传统路径,易陷入“自我中心”的窠臼。如庄雪婵指出,中国摇滚乐与京剧票友的结构相似性揭示了本土研究的微观局限,需通过跨文化比较才能深化理论建构。
2. 全球话语权的缺失:西方学界长期主导非洲、拉美等地的研究,中国学者的缺席使国际学术对话缺乏多元声音。贺霆、张金岭在法国的实践表明,突破“社会势差”需主动参与西方主流社会的田野,而非洲等地更亟待中国学者填补空白。
二、走向世界的必要性:学科发展与文明互鉴的双重动力
1.
方法论创新:从单点民族志到多点比较研究传统田野调查强调长期沉浸于单一社区,但全球化背景下,如法国人类学家庄雪婵在中国的跨文化实践所示,多点民族志(Multi-sited
Ethnography)更能揭示文化流动性与现代性张力。非洲的部落变迁、拉美的移民网络、大洋洲的生态适应等议题,均可为中国学者提供新的理论试验场。
2.
知识生产的平等化:解构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人类学对非西方社会的描述常带有殖民遗产的烙印。中国学者若能在非洲等地开展研究,既能以“非殖民化”视角重审当地文化(如马林诺夫斯基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经典研究),又能通过“南南对话”构建新的学术范式,避免重复西方的话语霸权。
三、非洲、大洋洲与拉美:亟待开拓的学术新疆域
1. 非洲:现代化与传统的交织现场非洲国家的快速城市化、资源冲突、本土医学实践等议题,可为中国的乡村振兴、生态治理提供镜鉴。例如,杨成志早年对彝族巫师的研究,若扩展至非洲萨满教比较,可深化对“传统-现代”关系的理解。
2. 拉美:多元族群与全球化韧性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原住民运动、跨国移民网络,是研究文化杂交与认同政治的绝佳案例。中国学者可借鉴高丙中团队“从中国看世界”的路径,探索中拉在全球化中的共性与差异。
3. 大洋洲:生态智慧与岛屿社会的启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洋洲岛民的生态适应策略(如资源管理、灾害应对)对中国沿海社区具有直接参考价值。此类研究亦能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诉求。
四、挑战与路径:如何实现国际田野的可持续发展
1. 跨学科协作机制的构建需整合语言学、国际关系、生态学等多学科资源,建立如贺霆在法国诺曼底设立的田野工作站,为青年学者提供长期支持。
2.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辩证融合国内少数民族研究与海外田野并非对立。例如,林耀华的《金翼》通过汉族家族史揭示的“差序格局”,可与非洲亲属制度比较,形成理论对话。
3. 伦理反思与学术自觉避免重复早期西方学者的“学术殖民”倾向,需如庄雪婵强调的“保持独立思想,不以己度人”,尊重当地主体性,推动合作研究。
结语:迈向全球人类学的中国范式
中国人类学家的“走出去”,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学术范式的革新。通过深入非洲、大洋洲与拉美的田野,我们既能反哺本土理论,又能以平等姿态参与全球知识生产,最终实现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愿景。此一转向,恰是学科自觉与国家使命的交汇,亦是中国为世界学术共同体贡献智慧的历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