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不下来”,从一季度外贸数据看我国经济韧性

500

源 | 中访网

者 | 一杭工作室

4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当前,我国出口确实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但“天塌不下来”。

随后,这句“天塌不下来”冲上热搜,不仅是对美国政府新一轮关税施压的坚定回应,更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定力。

1

压力测试下的外贸答卷

当4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后,面对美国的单边霸凌行径,中国绝不容忍,公布了一系列反制措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反制美国“对等关税”的国家。随后,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提高至125%。

这是继2018年贸易战后,美国对华关税壁垒的再度升级,全球市场屏息以待。在这关键时刻,海关总署公布的季度数据稳定了信心,显示出令人惊叹的“逆周期”特征,让全球市场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进口4.17万亿元,下降6%。其中,中国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动能强劲,锂电池、电动汽车等“新三样”的出口增长稳健,分别增长18.8%和8.2%。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效同样显著。一季度,东盟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出口1.71万亿元,增长7.1%,占我国整体外贸的比重提升至16.6%。同时,一季度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26万亿元,增长2.2%。这说明,即便面对美国关税壁垒,中国外贸仍能通过东盟等新兴市场突围。

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干扰和冲击下,中美双边贸易今年一季度仍保持增长,进出口规模1.11万亿元,增长4%。这样来看,天确实塌不下来。

在海关总署发声之前,《人民日报》也于4月7日重磅发声,发表文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文章提到:“虽然美政府滥施关税对我国造成冲击,但‘天塌不下来’,中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我们已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

2

抗压能力的制度密码

在4月14日的发言中,吕大良表示,中国内需市场广阔,是重要的大后方,当前我们应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底气,源自系统性的制度布局。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我国政府早已未雨绸缪,将全方面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将外部冲击转化为深化改革的战略支点,用稳定内需成为稳外贸的“压舱石”。

面对保护主义逆流,我国还选择用更高水平开放破解围堵,与各国开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海关总署副署长表示:将严格依法实施各项对美反制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我国经济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几乎都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剧变与内部改革的共振。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8年金融危机,从2018年贸易战到当下新一轮关税施压,我国经济总是在应对挑战中实现“升级”,在挑战中实现产业跃迁与战略升级。

在中国刚刚加入WTO时,国内市场曾发出“狼来了”的惊呼,担心对外开放会冲垮本土产业。但中国不仅没有被“狼”吞噬,反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长为更具韧性的经济体。

2018年,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形成全方位冲击,华为等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但也正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压力下,中国企业开始加速转型。

当前,面对美国新一轮关税施压,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已远非2018年可比。正如海关总署所言:“天塌不下来。”一季度进出口情况揭示的,不仅是短期的“稳”,更是长期的“进”。中国用过往的“破局能力”证明,信心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