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 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
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 刘京辉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同仁:
大家好!虽然这次会议时间短,但会议紧凑、务实、高效,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辽宁省教育
厅、东北大学对这次会议给予的大力支持。其次要感谢秘书处对此次会议做了很充分的准
备工作,在开会之前秘书长们讨论召开会议,对包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关于“学在中国”的倡议在内的内容做了充分的沟通。

 这次会议对我们如何办好学会起到了一个定调、定向的作用,刚才听了五个小组召集人
的汇报,句句务实;各小组提出的建议也都说到了点子上。下面我讲几点看法。

 第一,关于学会工作,一是要强调讲规矩。 

今年五月,高教学会召开的理事长会议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讲规矩。那么我们怎么
讲规矩?首先就是会风,既然加入学会,那就一定要遵守我们的规矩。比如,各常务理事都
要按时参加召开的常务理事会议,不能出席的要请假。 

二是要讲贡献。入会就要贡献思想、贡献智慧、贡献成果。
三是退出机制。入会需要缴纳会费,今后只通知一次,依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费管
理办法》要求,连续两年无故不缴纳会费或不参加学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我们举办活
动,也是基于会费,基于赞助。既然大家入了会,就要分享成果,分享我们交流的平台,这一
切也需要有经费的支持。
所以我们要讲好规矩,形成很好的风气。 

关于学会工作的第二个想法,就是我们今后的工作。
学术委员会刚才也分享了他们的想法,这也是我们学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学术立会。要
把来华留学战线同志们一些好的思想、好的经验通过我们的研究、调查反映出来。要基于调
查研究、基于数据分析来反映学会的工作,研究来华留学的问题,给大家提供学术交流的
平台。
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要把真正愿意和能够带领大家开展留学研究
工作的力量发动起来,把专家、学者吸收进来。我们要齐心协力,把学会的学术平台打造好。

如何做好我们的课题?刚才讲了,一是加强调查研究,第二点我要强调的是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搞研究、做调查才有价值、有意义,基于问题导向产出的文章和研究结果才能
作为指导我们工作或者对上谏言的好成果。

 关于学会工作的第三点考虑,就是要打造一个共同的交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面,我们要像类似今天的这种会议上,把成果发布给大家,或者形成会议
决议。在此,我建议大家多通过分片区、分专业,搞些学术交流和师资培训。
学会要以问题为导向多举办交流和培训活动,这是我们来华留学工作的立命之本、生命
线,也是学会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学会应该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我今后也会指导我
们的秘书处,牵头组织一些这样的交流会、学术会和培训活动,也希望大家要多提意见和建
议。以上是关于学会工作的一些想法。 

关于来华留学工作本身,就是提质增效。

 各位同仁一定要因地、因校,结合自己的地情、校情开展来华留学工作,时刻保持清醒冷
静的头脑。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或者叫处理好几个矛盾:
一是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提质增效并不意味着只谈质量,这属于头脑发热,脑子里还是要有数量。党的十九大报
告已经确定了教育发展的目标;我们的党建工作也一直在谈“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
做。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地执行国家已经确定下来的发展目标和基调,在确保完成来华留
学数量目标的前提下提质增效。
数量和质量还是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如果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那就必然优
先考虑质量问题,对待“质量”和“数量”也不能一刀切,在这个方面大家一定不能头脑发热,
要有定力,根据自己情况扎实推进工作。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出谋划策,提供好的经验。

 第二个关系就是标准和无序的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制定来华留学的有关标准时也要因地、因校制宜。大家可以借鉴他人经
验,但不追求同一个标准,不搞一刀切,不一哄而上。
每个学校或专业发展是不平衡,比如进入“双一流”,特别是“双一流”学科、专业的标准
应该就比其他的学科要高些。从这个层面上讲,大家头脑一定要清醒,做到有序规划、发展,
处理好标准与无序的矛盾,我们的工作要做到提质增效就一定要有序。
在招生方面,其实国外也会面临诸多问题,每一个国家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无序状况时,
也一定会设置新的门槛和新的标准。来华留学工作难于出国留学工作,它与我们国家的政
策、外交、就业都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推动这项工作的有
序发展。
第三个关系就是宣传与宣传适度的关系。
宣传一定要有度,特别是对于学会来讲,我们一定要打造一个持续的、有序的宣传平台。

我非常赞成大家提出的建议:要“抱团”发声、“抱团”宣传,这个也体现在我们“学在中国”
的倡议内容里,在宣传方面我们要用好来华留学这把双刃剑。我们对留学生的教育,要润物
细无声。
对于来华留学工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对于来华留学工作的特殊性也并非所有
人都完全知晓,所以我们需要未雨绸缪,主动发声,拿出我们的应对办法,否则我们就会陷入
被动,也就会被另一种舆论所压制;发声、宣传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今年首先就是要用好高教展这个平台,做好宣传。我们要办一个展览,宣传改革开放
40年来来华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各省都应自己策划展览内容,制作好宣传片。近期我
们也要成立一个组委会推动这件事情。
我们要利用高教展办一场留学生博士论坛,大家回去之后要充分发动优秀博士生参与
到此次论坛。论坛怎么办,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请大家群策群力。另外,我们也举办一场
留学生比赛,我建议办一个类似朗诵或者辩论赛。

 总之,对于来华留学的宣传一定要有度。宣传“奖学金”时,各学校一定要说明奖学金
包括的内容,一定要说清楚。在做招生宣传的时候,也一定要适度。关于留学生在华就业的
问题,我们也不能大肆宣传,不能拿数量、数字在媒体上大肆宣传。哪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范
围宣传呢?比如,外国留学生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从这个角度宣传就非常好。宣传有度和
保密这个关系也一定要处理好。
最后,我再谈谈关于举办“学在中国”系列学术活动的倡议。

 大家在下午的讨论中都认为这个倡议非常好。我认为所有可以促进来华留学工作的内
容都可以打包在“学在中国”的倡议内容里,这是一个促进我们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最好
的一个平台。我非常赞同大家说的多举办一些论坛,举办不同的研讨会。在“学在中国”这
个倡议之下,比如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举办相应的活动。

 在“学在中国”倡议下,也多搞一些师资培训,举办一些表彰活动。今后搞这些活动可
“三三两两”、省内、邻近省、跨省都可以。另外,“学在中国”倡议下,我们也要做好宣传。一
是利用地方媒体,二是借助公众号发声。除此之外,利用我们的杂志宣传,提高投稿积极性。
总之,“学在中国”是一个倡议,是提质增效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这幅画我们怎么把
它画好、画美,要靠大家,这是一个大包,把它包好,里面的内容要靠大家去填写。
目前来华留学工作虽然面临一些压力,但是我们有学会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有这么好的
一支队伍,有大家这么高的热情,我坚信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变压力为动
力,通过大家共同打造的平台,推动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
最后,谢谢大家的支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