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影响下,我国国内宏观政策应如何进行调整?

  中美关税战已经全面打响,毋庸置疑,双方都将为此付出代价。据笔者粗略估算,这一轮关税战,对中美双方GDP增长率的冲击大致在2个百分点左右。面对这样的损失,从各方面因素考量,中国的承受能力应该比美国更强一些。

  近日,众多网友在网上向笔者留言,询问中国针对特朗普政府还有哪些反制举措,以促使特朗普与我们展开谈判。据个别自媒体从消息人士处获取的信息,中方已筹备了至少六项反制措施 。

  其一,大幅加征美国大豆、高粱等农产品的关税;其二,禁止美国禽肉输华;其三,暂停中美芬太尼合作;其四,在服务贸易领域采取反制措施;其五,禁止进口美国电影;其六,调查美企在华知识产权获益情况。

500

  大豆是当前中国对美关税报复下最令美国农民担忧的行业之一。(图源:路透)

  笔者对这些反制措施持支持态度。在这六项反制措施中,笔者认为在服务贸易领域采取行动堪称一个“杀招”。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态势。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23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265.7亿美元,约占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总额的9.5%。我们可依据形势的变化,限制美公司参与采购、限制其开展法律咨询等业务合作。笔者也留意到,不少人提议中国抛售美债,以此给予美国沉重一击。

  相比之下,笔者更为关注我国国内宏观政策应如何进行调整。此次中美关税战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冲击,从影响程度来看,堪比2008年华尔街经济危机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近几日,大家从新闻媒体中不难看到,上海洋山岛外的堆场,已堆积了大量集装箱。4月11日,宁波航运交易所发布的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中国至美国西岸航线运价相较于4月第一周下降了18% 。诸多出口企业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冲击较为严重。

500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图源:视觉中国)

  从国内政策层面来看,笔者建议,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力度应不低于前两次危机时的力度。投研机构和国内外券商机构普遍认为,如果现有的宏观政策的基础上(“两会”版本)增量2至3万亿,可以对冲掉中美关税战带来的损失。那么,这些政策重点应投向哪些领域呢?众多经济学家对此各抒己见。中国社科院余永定教授建议,重点应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其他专家则认为,应投向社会保障和消费领域。笔者并非经济学专业人士,难以对此作出判断,在此仅为大家分享一则消息以供参考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办主任何立峰于8日在京会见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时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始终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释放消费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

500

  何立峰会见桑顿。(图源:央视新闻)

  何立峰副总理的表态中,涵盖了释放消费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等重要信息。由此推断,这应该就是我们今后宏观政策重点发力的方向。如果我们应对得当,成功化危为机,那么今年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所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有可能的 。

  从常理而言,中美在这一轮关税战中均遭受严重损失。在这场博弈中,谁先让步,谁便会在政治层面处于劣势。综合多方面情况分析,美国的耐性相较于中国更差。因此,笔者认为,美方难以支撑的可能性比中方更大。随着美国债务、通胀等问题逐渐显现,特朗普向中方作出让步的可能性比较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