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特今晚留下来」,不明觉厉的洋文动画标题咋那么多?

“虽然并不醒目,但在不少日本ACG作品中,都在日文标题之下添加不受人注目的英文副题”
文/ 文文
继今年一月《Fate / Stay Night ——天之杯》第一部上映半年之后,在粉丝们的万众期待下,第二部《迷失之蝶》也终于在今年 7 月 12 日登陆中国院线了。
从04年发售PC游戏《Fate/ Stay Night》,到今天“Fate”系列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五周年。作为横跨ACG三个领域、炙手可热的大IP,“Fate”系列在日本的拥趸众多,甚至在中国乃至欧美的二次元用户中都深入人心,堪称是二次元国民级大IP了。
国内对《Fate/ Stay Night》的官方译名是“命运之夜”,不过相信很多人在最初接触到这部作品时,都曾经被标题的奇怪英文语法困扰过:《Fate/ Stay Night》究竟是什么意思?
蘑菇为什么取了“Stay Night”这样一个副标题的真实原因已经无法考证,网上流传着多个版本的猜测:一说是应该将词拆开来解,“stay”表示期望Saber等Servants留下来的愿望,“night”则因为战斗发生的时间多数处于夜晚;另一说是源自英文中的“过夜”(stay the night),由于原作是黄油所以用了这样一个暗含性隐喻的词——至于为什么少了the,或许是日本人的普遍英文水平吧,甚至蘑菇可能只是觉得“stay”、“night”放在一起比较酷也说不定呢!
而说到标题里加入莫名其妙的外文,动画配乐、作曲家泽野弘之可以算得上集大成者。他在给歌曲起标题时总是会用到大量生僻的外文单词,著名的《罪恶王冠》“拔剑神曲”《βίος》甚至出自古希腊语的“生命”,也难怪被人吐槽为“脸滚键盘的作曲家”,让绝大多数人都根本无法读出歌曲的名字,更难以翻译。
多年以前,笔者在为Rejet社出品的乙女向游戏《魔鬼恋人》(Diabolik lovers)翻译其原声带中的《Bloody★Mayim★Mayim》这首歌时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Bloody★Mayim★Mayim》是一首贯穿着游戏设定中吸血鬼要素,并偏向黑暗风、由游戏角色声优全员合唱的一首歌曲。且不说其中的一些缩略语,这首歌的标题也让人觉得摸不到头脑。
在查阅资料后,笔者发现其标题中的“Mayim”原来源于希伯来语的“מים”,其字面含义是“水,溪流”;而“Mayim-Mayim” Mayim-Mayim: 则意为“水舞”,是一首以色列传统舞蹈。“水舞一曲是以色列人庆祝寻获水源,获得身体及心灵上的能量补充。”因此想必作词者也是受此启发,将吸血鬼要素与水舞相联系,而将这首歌的曲名译为《血之祭》似乎亦是合情合理。
如开头所举例的那样,利用外文文本元素的符号性操作在日本ACG作品中非常常见。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热衷于起西文标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日本作品里的西文标题呢?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有时我们中国受众会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会去深究其标题所有的含义——如对于笔者来说,“Amnesia”单词的含义“失忆症”还是通过一款女性向恋爱游戏《Amnesia》而学习到。
有时我们又会去忽略其原文本身,仅仅以翻译后的名字相称而将其原意搁置,如经久不衰的JRPG系列《女神异闻录》的原题为“ペルソナ”(Persona)——尽管其原意“伪装、假象、人格面具”亦是对作品内涵的点题,但“女神异闻录”这一本土化的翻译不但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点明“体裁”的奥妙,同时也起到了高度概括的功能性。
女神异闻录5
因此,对于这一文化现象来说,一方面这样的标题操作方式能够起到其揭示主旨、提示文本、升华阅读快感的效果;另一方面,ACG标题中的外来语要素的玄机并不仅限于对于“概括意义”的完全凝练,而更有着内在所深藏的玄机。
今天就让我们以日系ACG中的西文标题为例,一同来探讨在“可读与不可读”之间标题运用的奥妙所在。
— 天生而来:不可翻译的文化标出性 —
作家与文艺评论家大桥崇行在专著《由轻小说所见的少年/少女小说史》中以《我的朋友很少》轻小说为例,说明了这样一种现象:其通过将《我的朋友很少》中的一部分文本进行英文翻译后,展示在读者面前的英文译文顿时失去了日文原文所营造的“轻小说”感。
对此,大桥崇行认为这是一种轻小说文本对于轻小说媒介所具有的动漫式想象力的“言文一致”现象。
《由轻小说所见的少年/少女小说史》封面
与之相对的是,在我国轻小说翻译乃至动漫文化圈的交流中广而流传着一些“轻小说语用”,让人能够联想到“动漫文化”、营造出动漫式的“空气”。
因此,由文本本身的表征与结构所带来的文化指向性,显然是ACG标题中外文元素的首要功用。
型月作品《Fate》系列从2004年第一部文字AVG《Fate/Stay Night》初见端倪至10年后所发布的手游《Fate/Grand Order》的大热,已经成为ACG爱好者心中不可磨灭的丰碑。诚然,“Fate”这个双音节单词并不只是由于易于记忆的简洁——我们也可注意到在《Fate》走向多线并取得相当商业成就的今天,型月也从未放弃过《Fate/英文副题》的标题形式。
如果站在2004年的节点上看,奈须蘑菇等的这个决定显然是明智的—— 英文“Fate”显然比日文“運命”更适合金发碧眼呆毛的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所存在的、孕育于古不列颠亚瑟王传说的魔法与从者的奇幻空间下的世界观。
因此,Fate本身所具有的幻想特征并非来源于其基于语言含义的所指基础,而是来自于其能指所具有的、天生而来的“语言环境”本身,以及由此延伸出、能够被直观体验到的符号神话。
《Fate》系列登场人物Saber(帅气盔甲与剑之下的吾王却有着154cm和42kg的“现实”人设。显然尽管以成年女性的标准来说都是显得袖珍了,何况是西方女性。)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