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在南京的一场留学生的冲突事件
①
最近发生的几起关于留学生的事件,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事件,一下是1989年《南京年鉴》上的描述,即使就这700余字,我们也足以看到当时的混乱,中国学生的义愤填庸,中国法律的圣神而不可侵犯。1988年12月24日晚9时许,南京河海大学2名非洲留学生带着2名中国女青年进校时,拒绝执行会客登记制度,与该校职工发生纠纷。在场的一些非洲留学生强行打开校门,用棍棒、啤酒瓶和砖石袭击维持秩序的校方工作人员及过路的中国师生,致使中国学生与非洲留学生发生冲突。有11名校方工作人员受伤,其中1人重伤送往医院抢救;2名非洲留学生轻伤。
之后的数天内,河海大学及一些高等院校的部分学生曾陆续上街游行示威,要求惩办肇事者。该校留学生也聚结到南京火车站要强行登车去京。市政府于12月27日发布《通告》,强调中外人员都必须遵守中国法律,重申严格执行市公安局《关于游行示威的管理办法》,禁止煽动闹事,制造事端,扰乱社会秩序。
公安机关在这次校园治安事件处置中,始终坚持疏导方针,先后出动警力万余人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隔离冲突、劝阻游行、调查取证等工作。事发时,近百名公安干警接令后,迅速集结进校,冲进砖块横飞的现场维持秩序,采取隔离措施,制止了双方冲突。
25日中午,当中国学生汇集涌向留学生宿舍,双方互掷石块时,经干警耐心宣传劝阻,防止了流血事件。
26日晚,万余名学生和群众涌向南京火车站欲包围留学生时,千余名干警沿途宣传劝阻,即使遭到围攻辱骂,甚至被打致伤,仍奋力劝阻疏导;同时,对141名滞留在车站的外国留学生采取了强制转移措施,有效地控制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
12月31日,公安机关依法对致人重伤的加纳籍留学生阿拉斯·加巴库·德苏实施刑事拘留;并依法传唤了在事件中寻衅滋事的河海大学贝宁籍留学生乌苏姆·洛多维克、冈比亚籍留学生阿尔法·鲁滨逊、加纳籍留学生汉森·艾·艾克奥;对其中洛多维克、鲁滨逊两名肇事者裁决治安拘留的处罚。维护了我国司法主权,申张了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平息了这起治安事件。
——《南京年鉴》1989卷
②
敬“己”者,人恒敬之。对于《山大回应“学伴”项目:不存在一个留学生跟3名女生配比》这一事件,我可能并没有这个激愤,毕竟他们说是自愿报名。我问我们学校的留学生,他说他就认识一个年级群和我们团队的中国人,本科的时候有过生活导师,有联谊活动但没做到山大这般“细心”,可能因为是孔孟之乡,待客之道更加热情吧。网上说的《山东大学“学伴项目”管理暂行规定》这份规定我也没找到,细节也没法评论,最大的疑问就是报道说“《规定》中表明,如与学伴外出活动,须报相关负责人同意。超过一天的外出活动,须书面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不知道是怎么监督的。
《关于山大所谓的学伴事件,我所知道的一些内幕》,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会员制以及杨佩昌先生和别人的聊天截图,很多学生是抱着练好口语,结交外国好友,了解风情去的,学校也体察到了这一点,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都将留学生当成了“资源”,但是也希望他们不要忘了任何资源都是标好价格的。定期举办联谊会我觉得最能让人理解,也最能让人接受,我甚至能理解许多高校为快速达到国际化,因学校大部分地点有没有英文标识,招到不会中国话不认识中国字的留学生,而选定“对接生”帮助留学生,虽说“留学来华前未学过汉语或汉语水平达不到专业学习要求者,来华后需要学习一至二年基础汉语”,但是接触过留学生的人应该知道他们大部分人的汉话水平。但是我无法理解本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做任务?为什么要“陪读”?
③
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几十年,我觉得高校和学生之间有了两个明显的差距:
一是许多高校的硬件设施和学生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产生了明显的差距;
二是许多高校僵硬的管理方式和学生逐渐成熟的自尊意识具有明显的差距;
正如风闻的这边文章《网曝山东财经大学为留学生腾宿舍强制学生搬离,网友都怒了》,在现在司空见惯的空调,许多学校因电路老化或财力不足等原因,仍无法配备。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喜欢拿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更何况这些远道而来的国外求学者,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生活优待可以理解。若是外国人直接入住条件好的房间也就罢了,其他学生顶多抱怨几句,吃个哑巴亏,但是你要强行赶别人走,手法如此糙,试问谁愿意配合,而且因学校要求的搬宿舍,不统一配车协助,也是罕见。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现在还在上学的学生,自我意识更强一些,他们并不认为“洋大人”高高在上。这也让我想起读研究生的时候,组里有个老外,学术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当然人不错很有礼貌),有时候为了迁就他,一堆中国人要说英语交流,有的人因为自己英语不好,开口就先sorry,哎!因为导师要求他跟我对接,我刚开始和他交流也是英语,后来听说他来中国很多年了,而且他母语法语,我就只用中文交流了(当然任务我会再中文发他微信,叫他去翻译软件翻译),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你选择了在这里学习求学,听懂语言是最基本的要求,搞得他最后挺怕我,见面就喊我teacher。。。
说到底,还是我们仍需努力,因为我们仍需要采取提供更多的优惠,才能吸引来更多留学生,但愿能早一天,让来华留学生像我们在外留学一样,享受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注:图源均来自网络,侵删
热门评论 3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6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
樓主,這是你的想法,不是別的中國人的想法,請不要“代表”其他中國人。
現代社會強調人人平等,怎能因為他們是遠道而來的外國人,就可以淩駕於中國人之上享有特權——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生活优待?
那麽,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德國、日本等等外國去留學,享有特殊優待了嗎?
中国人在国外犯事别人给优待了吗?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瑞典,也见了不少中国人被粗暴执法的吧。
凭什么要中国人优待外国人。
警察和司法要硬起来。
搞外交的不想惹事乱来,你们就完全听他们的?难道没有自己的主张吗?
————————————————
好東西就應該留給自家人享用,而不是給外人,我們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勞動付出。
我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中國電影,一家三口,夫妻和孩子,家塗四壁窮的叮當響,有一天家裏來了一個老外,妻子就把家裏唯一下蛋的老母雞宰了款待客人,以前孩子生病她都舍不得宰了給孩子補身子啊。
中國人真的應該學會尊重自己,以犧牲自身利益作為代價的“熱情好客”,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