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风暴”曝光,射速10000发/秒!澳大利亚研究20年,被中国反超了?

目前,无人机拦截是全球公认的难题,特别是无人机的蜂群攻击战术,几乎可以从不同方向对目标发起无死角的攻击。

如何防范这类武器装备的攻击,全世界各国没有说不头疼的,而就在前几天刚出版的《现代兵器》杂志第四期封面上,一台酷似“金属风暴”的中国新型弹幕武器系统赫然亮相。

500

说起“金属风暴”,在网友口中非常的火,每当遇到火力不足时,就有网友说“用金属风暴啊”。

500

▲第一次知道“金属风暴”还是在《蓝猫淘气三千问》里

但实际上,“金属风暴”这个传说武器诞生几十年,至今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正式装备,它的威力和实用型言过其实,连最初设计它的武器公司现在都已经破产托管了。

500

那么今天这个看起来像是中国版“金属风暴”的水平如何呢?

500

所谓金属风暴,就是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武器发明家迈克·奥德怀尔提出的超高速射火炮技术概念,我们知道,传统枪炮是采用机械结构实现自动射击的,由于受到机械运动限制,其射速已经达到极限。

500

▲机枪射速受到机械运动限制

而金属风暴则抛弃了传统枪械上的运动部件,既没有弹匣和供弹机构,也没有抽壳机构和抛壳机构,只使用适当的辅助系统诸如后坐控制系统、目标获取系统、架座等,唯一的运动件就是弹丸。

500

500

▲金属风暴发射原理

它的核心技术就是叠装弹药设计,具体的工作原理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弹丸装在发射管中,弹丸与弹丸之间用发射药隔开,弹丸在前,发射药在后,依次在发射管中串联排列。

发射管中对应每节发射药,都设置有电子脉冲点火节点,电子控制处理器用来控制各个枪管的发射顺序及每节发射药的点火间隔。

500

发射时,通过电子控制处理器控制设置在发射管中的电子脉冲点火节点,点燃最前面一发弹的发射药,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火药燃气压力推动弹丸加速运动飞出发射口。

弹丸底部有一个小空腔,在高压、高温的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下,下一发弹丸的空腔区会微微膨胀变形,和膛线咬合,堵住枪管,以立即承受作用于弹丸前部的高压燃气,防止连锁反应一次击发多枚。

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发射可控,而且能使膛内压力迅速降到合适的水平,不致影响后续弹丸的发射。

500

其技术原理跟我们过年玩的加特林烟花相当接近,都是把发射药和弹(药)丸封装在发射管之中,然后点火依次发射出去,由于该系统利用电子技术控制火药发射弹丸,取消了机械运动部件,省去了装弹、发射、抛壳等运程,所以彻底解锁了发射速度,而且极大地简化了武器结构,也使武器更加紧凑。

500

▲这一瞬间其实打出去上万发子弹

其36管的原理样机曾经创下180发/0.01秒射速,换算下来就是一分钟发射108万,而且可靠性非常高,平均故障发射次数超过10万发。

500

▲澳大利亚金属风暴系统原理样机之一

而且这种系统特别适合模块化设计,管数和口径完全不受限制,能灵活组合起各种口径和管数,最大管数超过1000管,齐射还是依次发射悉随尊便。

奥德怀尔的金属风暴公司在1997年造出原型枪后,以超高射速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但之后并没有什么军队找上门来求购,澳大利亚政府对这种发明也没兴趣。

实际上,金属风暴确实存在多个问题,比如过高的射速是否有意义、昂贵的价格和成本、故障率没有保证等。

500

在2000年,奥德怀尔在电视节目中说,中国军队打电话找到了他,打算用1亿美元的报价购买“金属风暴”的设计,澳大利亚政府不够重视他的这项发明。

奥德怀尔说的这件事大概率是在撒谎,因为他的这番言论,很多受到澳大利亚国防部的关注,并于他见面讨论这款武器,还获得了美国军方的资助。

2003年,金属风暴公司与某消防公司研究是否能用来丛林灭火。2007年美国海军宣布购买金属风暴榴弹发射版。

500

500

▲在当时报道中,外媒就指出“1秒射出1万发是一个相当无意义的数据”

2005年,奥德怀尔拿着50万美元薪酬离开金属风暴公司,并打算出售所持有的股份(当时价值4500万),但没有找到买家。2012年金属风暴公司股票暂停交易,进入破产托管。

500

我国军工技术人员其实在90年代对“金属风暴”的其技术原理、发展情况,包括电子点火控制技术、装药技术以及发射方式在内的相关技术探索,早在“九五”期间就已经开始了。

据公开报道,国产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可以使用履带双35毫米高射炮的各种弹药,说明了其35毫米的口径,不但能使用35毫米AHEAD弹(可编程预制破片弹),也可以使用其独特的串并式弹药。

500

其中,AHEAD弹由于发射后会炸开弹体,释放出大量钨合金子弹丸,由于子弹丸数量多,覆盖面积大,非常适合拦截自杀式FPV无人机、巡飞弹这些中小型以及微型无人机。

500

串并式弹药则主要用来对付速度更快、弹体结构更为结实的导弹,从图上看,串并式弹药应该是跟发射管的布局一样,以4层4管的方式为一个发射模块单元。

500

从公布的图片来看,串并式弹药与发射管采用的是分离设计,应该也是以4层4管排列的方式,组成一个发射模块单元,由专门的供弹机构将其插入发射管弹膛内进行发射。

其发射管采用的是4层4管平行排列方式,跟咱们常见的“密集阵”这类圆形布局发射管不同,这种布局设计更为紧凑,而且它不但可以平行设计,还能倾斜设计,让发射管之间形成一定倾斜夹角。

500

这样一来,如果采用外倾角设计时,就可以增大散布面积,而采用内倾角设计时,可以产生弹丸聚焦效果。

500

在串并式弹药技术的加持下,这套系统的射速能达到惊人的每分钟45万发,这要远超目前所有的近防炮射速,要知道,美国“密集阵”近防炮系统最高射速为每分钟4500发,俄罗斯AK630射速估计在每分钟4000-5000发,即便是享有“万发炮”美誉的中国1130近防炮,最快射速也只有每分钟1.1万发,所以说这套系统叫金属风暴确实是实至名归。

500

▲电影《红海行动》中的1130近防炮

除了火力部分,该武器系统还配备了雷达、光电跟踪系统,并且全部集成在一辆6×6军用卡车底盘上,技术成熟度应该还是可以的,而且这套系统还可以装备在不同的平台上,比如8×8轮式装甲底盘、履带式底盘,甚至还能装在舰艇上,当作防空系统。

500

500

 有人看到这儿可能会有疑问,看上去这么好的武器,为啥会墙内开花墙外香,不见发明它的娘家澳大利亚和美国用呢?

金属风暴公司成立后,奥德怀尔作为执行总裁,积极向本国以及西方各国推销金属风暴,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军方一开始也确实对这个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后续也有一系列不同口径、布局设计的演示样机问世。

500

▲伯莎原型枪

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下文,原因就是这款武器的缺陷跟它的优点一样突出,首先就是相对变态的射速,这种武器的弹药储备量实在是不够看的。

当储存较长的瓶形弹时,头碰尾的弹管空间利用率并不如平行排列的传统弹匣,在极高的射速下,会很快射完所有弹药,而要想加大备弹量,就必须扩充枪管数量,这样的话死重的会大幅增加,对于重量和体积有限的场景就不适合了。

500

如果是装载在无人机和地面无人载具这类平台上时,就需要自动的装填机构,而装填机构成熟发展结果就是常规的自动武器,这就跟发展这个武器的初衷相违背了。

500

再就是这种武器的弹丸初速度偏低,虽说整个武器的射速高,但是由于弹头和发射药筒口径一致,要想增加发射药量,就只能拉长发射药筒,这对于寸筒寸金的发射筒来说,显然是收到很大限制的,所以就不能装太多发射药。

而射击移动速度快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武器的持续射击能力,这对于初速度低、备弹量不多的金属风暴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金属风暴系统发射管的结构,由于前一发弹和后一发弹通过的枪管长度必然不同,这导致其初速变化区间很大,对精度极为不利。

金属风暴虽然没有复杂的机械结构,但单管的低储弹量又需要频繁的换弹,可无论是为所有枪管一发发装填弹药,还是跟换全部的枪管,都是极其耗时耗力的工程。

而且,尽管没有机械活动件,但它那上面一堆电子控制件以及电源,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可靠性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好,后勤压力非常大。

金属风暴还有个缺陷,就是难以从发射管中排除哑弹,手动排除哑弹也是个难活,只能抛弃该管弹药,或是一发发地从枪管中排出弹药,后者的危险不言而喻。

500

此外,金属风暴的价格也限制了其应用,超高的射速使得该系统每分钟弹药消耗预估可达35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分钟打出去一架“彩虹”9无人机的价格,属于典型的买得起但用不起。

500

▲澳大利亚搞了那么多年,也只是这两台原型枪

所以说,这款武器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更像是一个技术验证平台,离真正地列装部队还有段距离,其意义也更多的在于展示我国在超高射速武器领域的技术突破,也为未来武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500

▲当中国率先把真家伙拿出来时,外国人都惊呆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