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下的中国答卷:把危机当作“跳板”

500

源 | 中访网

者 | 一杭工作室

4月7日,全球金融市场在美政府“对等关税”的冲击下迎来“黑色星期一”,我国资本市场也不例外。当日,A股、港股遭遇集体下挫,上证指数3096点的数字在交易大厅屏幕上刺目闪烁。

面对市场非理性下跌,国家队果断出手稳住了局势,中央汇金公司发布公告称,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将持续加大增持ETF规模和力度。4月8日,A股全天震荡反弹;9日,A股继续反弹,韧性尽显!在成功稳住资本市场后,我们还能主动做些什么?

1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

此次股市震荡犹如一剂清醒剂,展示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真实状态。4月8日全天,多主体参与的护盘政策相继发布。继中央汇金坚决维护资本市场信心之后,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上市企业等接连发声,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截至4月8日收盘,沪指涨1.58%,深成指涨0.64%,创业板指涨1.83%,北证50指数涨4.73%。9日收盘,A股延续昨日涨势,主要股指集体收涨。截至收盘,沪指涨1.31%,报3186.81点;深成指涨1.22%,报9539.89点;创业板指涨0.98%,报1858.36点;北证50指数涨10.27%,报1206.75点。

从上述数据来看,“稳市组合拳”作用明显。但也有声音认为:贸易战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应对这一危机。

这场由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的资本地震,不仅考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更暴露出经济体系深层次的命题——在成功稳住资本市场后,我们需要以更大魄力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将外部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2

内需引擎的再造工程

事实上,对于“对等关税”这一突发政策,国家队不仅在短时间内以雷霆手段给予了回应,筑牢了资本市场堤坝,而且早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中,就能看到国家预判复杂局面的改革智慧。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早已将将外部冲击转化为深化改革的战略支点。这份《报告》中,提振内需成为了关键词,“扩大内需”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位上升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重点任务之首。据媒体报道,在对热门词频统计中,“消费”和“内需”成为今年报告中增加次数最多的两个词语。

一方面,外需面临严峻挑战,扩内需便更加紧迫。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3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5%,但是比2023年7.2%的增速回落3.7个百分点。这种“有钱不敢花”的困局,在贸易战冲击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稳住信心很重要。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的外部压力,《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并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如: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筑起的关税壁垒,中国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智慧。正如《报告》提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国都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定对外贸易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以上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有底气地应对这一轮贸易战。事实上,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征程,我国每次经济重大跃升都伴随着外部压力的倒逼。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提供国际援助;2001年加入WTO时,面对"狼来了"的市场担忧,我国坚定地实施市场化改革,推动了产业升级;2018年中美贸易模式出现摩擦之后,科技企业遭遇“断供”危机,但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

历史已经证明:我国经济体系在危机中孕育的变革力量,往往能打开新的发展维度。可以预见的是,当前这场关税风波,正给予我们破除路径依赖、重塑经济生态的战略契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