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野”起来有多可怕?来看看他们都写过些什么猎奇作品

我们常说音乐可以赋予给人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了那些玲琅满目的奇葩乐器和自制乐器,比如还有下面这些非常不按套路出牌的作品~

 

500

史上最受争议最荒诞钢琴曲?

 

John Cage  的钢琴曲《四分三十三秒》可以说是音乐史上争议很大的作品~

 

虽然曲名四分三十三秒看来有零有整的,感觉很有内容的样子,然而实际演奏的时候仿佛上演了一场“皇帝的新衣”,没有任何声响......

再确认了耳机没坏耳朵没聋,又搜了谱子后,才发现此曲真的是无声,更让人惊异的是居然还分乐章…

 

难道要用冥想来听休止符唱歌?

 

500      

 

说到创作的灵感,这要追溯到他曾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无声舱”体验,他发现即使在这种完全密闭的静音状态 ,还是能听到两个声音,神经系统运作的声音和血液。我们可能根本

 

所以四分三十秒秒并不是为了让听众在嘈杂中感受片刻安静,而是在安静中去聆听平时会忽略的声音:脉搏声、心跳声、呼吸声、咳嗽声、衣服摩擦,东西掉在地上等等。

 

其实四分三十秒就是我们所说的“偶然音乐”(创作中将偶然性因素引入创造过程中或演奏过程中的音乐),John Cage 这种“所有声音都可以成为音乐的一种介质”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日本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坂本龙一。

 

500

上天演奏是一种什么体验?

 

被誉为前卫音乐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有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直升机弦乐四重奏》。

 

不是模仿直升机也不是歌颂直升机,而是让四名乐手乘坐荷兰皇家空军四架“蚱蜢”直升机,在飞机内演奏~

 

连乐谱也非常的有想象力,每个乐器的音符颜色都不一样!

 

500      

 

当然了,这首乐曲可不是在飞机上随便拉拉而已,结构复杂对琴技也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在现场协调、混音、录制、播放。施托克豪森要求四位演奏家分别在四架飞翔在空中的直升飞机里演奏,他们还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只能靠耳机中的节奏信号保持同步。

 

可为什么要写如此大费周折的曲子呢?理由很梦幻~

 

这个曲子的创作灵感其实来自他做的梦!他有一次在梦中看到天上有四架透明的直升机,机内各乘载着弦乐四重奏的四个成员,仿佛在告诉我们:在梦中,音乐家可以飞!

在体现“时间”维度的同时,注重提升“空间”维度,使二者共置的音乐思维,这在当时算的上是极致创新的一种创作理念了。

 

500

“蒙在鼓里”里的现身说法

 

《定音鼓协奏曲》大家肯定不陌生了,这个拼尽全力把头往鼓里一扎的壮举震惊了我们…

500    

这脑袋得多硬啊!

 

别担心,注意看谱子上有标注Paper membrane,鼓面其实是用纸做的,所以这个鼓就是用来专门“加戏”的,之前也不参与演奏,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后这“蒙进鼓里”的操作~

 

500     

 

说到乐团里最忙活的打击乐声部,每次演出照甚至都是重影的!这《定音鼓协奏曲》也算是给了打击乐手一个“一枝独秀”的时刻!

 

但这种操作还是有点危险的,万一演出时候激动脑袋扎错了鼓怎么办?

 

据说此鼓面用一次要花费300日元,乐谱目前售价在1300欧元(折合人民币9900元左右)

 

有钱真任性…

500

52把提琴的诡异"嘶吼”

 

《广岛受难者的挽歌》是现代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潘德列夫斯基的非常代表性的名作,整首乐曲的配器只有弦乐。

 

第一次知道这个曲子的时候是在一个“不开心的时候听什么音乐”的帖子里看到有人推荐(真是个害人精)

 

单看名字以为是那种比较悲壮或者忧伤的旋律,结果听了之后,把我这个敢单曲循环lost river的死金乐手吓的虎躯一震......

根本不是想象中弦乐优美的音色,而是完全在“鬼哭狼嚎”,让你可以脑补一万部恐怖片的场景。

500

这么惊悚的曲子为什么还成了世界名曲?

潘德列夫斯基其实是为了纪念二战时期日本广岛战争中的受害者,通过弦乐器用一反常态的新奏法来营造当时的战争场面:风雨交加、哀嚎、警报汽笛声,飞机大炮的轰鸣等等。

 

       500       

作品最妙之处是对乐器极限高音的运用,完全打破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而是通过不同声部相差半音或者四分之一的音高去营造更加密集的音块。

后来很多人把此作品赋予为高度情感的“噪音音乐”。

500

100个节拍器“大合唱”?

 

节拍器是每个学音乐的人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了。

 

但你能想象同时让100个节拍器摆动是什么体验吗?

 

作曲家利盖蒂专门为100个节拍器写了首子,《Poema sinfónico para 100 metrónomos》

节拍器被设置成不同的速度后放到设计好的位置上,通过工作人员的操作,这100个各自独立缜密运行的声部按照不同的速度融合到一起,最后再逐渐停止。

 

 

此作品比较极端的诠释了他独特的“微型复调理论” 。

如他所说“微复调是把每一个单独的音响事件,潜藏在模糊的复调网中了。这个织体如此的稠密,以至于每一个单独的声部本身已不再被听得到,而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是作为高一层次的整个织体。”

 

利盖蒂的“微型复调”在后来被作曲家广泛运用在了各种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他也成为了先锋音乐很重要的代表之一。 

500

一起学猫叫的史诗级鼻祖?

 

罗西尼有个很出名的作品叫《猫之二重唱》,上演了一场真正的学猫叫,因为整首歌的歌词只有“喵~”  

 

《猫之二重唱》的英文名字叫「Cat Duet」,原名「Duetto Buffo Di Due Gatti」,翻译之后的意思大概是「两只猫的诙谐二重唱」,对于这个曲子表达的意境也挺有争议,有的说在描述两只可爱的猫早晨起床后在梳洗打扮,但也有人说这是分明就是春天里的两只猫......

 

大家一定也很好奇罗西尼为什么要写猫叫而不是其他动物?难道也是一个“铲屎官”?

500

 

曲子的由来也比较的戏剧化,有这么两种说法:

 

据说罗西尼在首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时候,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大利观众在现场喝倒彩,男主角紧张的直接弹断了吉他弦,这时候半路杀出只猫,这些凑热闹不嫌事大的观众起哄说猫都比这些歌剧演员唱得好。后来功成名就“退休”在家的罗西尼干脆就写了个《猫之二重唱》来自嘲这次经历~

 

还有个说法是《猫之二重唱》是一个已经查无此证的作者所写,目的就是来嘲讽罗西尼的歌剧《奥泰罗》,言外之意就是“你罗西尼的歌剧还不如猫叫的好听”

 

但不论是因何而创作,这在那个年代以至于现在都是一个非常大胆又有新意的作品~

  

音乐的世界是非常多元化的,万物皆可成乐器,万音皆可成音乐。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音乐史上有哪些有趣另类的作品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