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得扛住苹果这波压力
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柯基
立讯精密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这家“果链”巨头,在紧锣密鼓筹备赴港二次上市的关键时刻,猝不及防地遭遇了特朗普政府加税政策的“空袭”。
4月3日,立讯精密股价单日暴跌近10%,市值蒸发超200亿元。作为苹果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立讯精密正面临“果链诅咒”的终极考验——当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品牌遭遇贸易壁垒,那么深度绑定的供应商该如何自处?
立讯精密并非没有准备。这家公司对外传递的信息是,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分散产能,以此来降低单一市场风险。这种“全球化布局”的回应,听起来四平八稳,但细究之下,却显得有些隔靴搔痒。
产能分散,固然能部分缓解加税带来的成本压力,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冲击。因为问题的核心,并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增加,而是终端需求的潜在萎缩。
如果加税导致iPhone等产品的价格上涨,销量由此下滑,那么与苹果深度绑定的立讯精密,订单量自然会受到直接影响。这才是“果链”企业们最不愿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01
果链承压
产能分散,看似是立讯精密应对加税风险的“妙招”。在全球设立多个生产基地,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缘政治风险,提升供应链的韧性。
但这更像是一种“防御性”策略,而非“进攻性”解法。产能的转移,只能缓解关税带来的直接成本压力,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苹果订单量下降的危机。
特朗普的“加税”大棒,最终指向的是消费终端。为了维持其高品牌溢价和盈利能力,苹果大概率会将一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根据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测算,对华加征关税将使苹果公司每年增加约85亿美元的成本。路透社则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如果苹果公司将关税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iPhone 16Pro Max的在美零售价格将从现在的1599美元,上涨到2300美元。
在智能手机市场高度饱和的今天,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早已今非昔比。加税导致的价格上涨,无疑会进一步削弱苹果产品的性价比优势,直接影响其销量。
更何况,iPhone的光环,正在褪色。
iPhone 16Pro的宣传图
曾经,苹果是创新的风向标,每一次新品发布都能引领行业潮流。但近年来,苹果在创新上的步伐明显放缓,“挤牙膏式”的升级换代,让消费者感到审美疲劳。
反观安卓阵营,华米Ov等品牌强势崛起,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营销手段也更加灵活,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此消彼长之下,苹果的市场统治力,已不再稳固如山。
苹果销量的下滑,对于“果链”企业来说,打击非常直接。立讯精密对苹果的“依赖症”,由来已久且深入骨髓。一旦苹果订单缩水,立讯的营收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抱大腿”式的合作模式,使得立讯精密在产业链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受限。过于依赖单一客户,也限制了立讯精密业务拓展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02
成败皆苹果
“成也苹果,败也苹果”,这句话用来形容立讯精密与苹果的深度绑定关系,再贴切不过。
根据立讯精密的相关财报,其来自苹果的营收占比仍高达70%。这种深度绑定在太平岁月是增长引擎,在贸易战背景下却成了"阿喀琉斯之踵"。
借助苹果的强势崛起,立讯精密搭上了高速增长的列车,迅速成长为行业巨头。财报显示,立讯精密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771.77亿元,同比增长13.67%;净利润90.75亿元,同比上升23.06%。公司预计,2024全年净利润将达131亿至137亿元,维持20%-25%的增速。
但过度依赖苹果,也让立讯精密将自身命运,与苹果的兴衰紧紧捆绑在一起。
4月7日,专注苹果的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发文预测,苹果公司会与其供应链进行谈判,让这些供应链公司给予苹果更低的定价。
这也意味着,一旦苹果想将新增关税成本转移至上游,立讯精密等供应商,将面临此前沃尔玛中国供应商类似的困局。
上月中旬,在美国白宫决定将对华加征关税从10%提升至20%后,沃尔玛被曝出要求部分中国供应商在每轮关税调整中降价10%。这就相当于将全部新增关税成本转嫁至中国供应商。
想要摆脱这种“苹果依赖症”,多元化发展,是立讯精密必须迈出的一步。
“米链”“华链”,或是立讯精密眼中新机遇。近年来,小米、华为等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发展势头迅猛,对供应链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如果立讯精密能够成功打入这些品牌的供应链体系,无疑能有效分散风险,减轻对苹果的过度依赖。
但“米链”“华链”的大门,并非轻易叩开。
首先,不同品牌对供应商的要求各有侧重。苹果以严苛的标准和精细化管理著称,而小米、华为等品牌,可能更看重性价比、快速响应能力和本土化服务。立讯精密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品牌的特点和需求,调整自身的产品策略和服务模式,才能获得认可。
其次,供应链的竞争格局已经相对固化。每个品牌都有自己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体系,新进入者想要分一杯羹,必须具备过硬的实力和独特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米链”“华链”的利润空间,可能不如“果链”丰厚。国产手机品牌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对供应链成本的控制也更加严格。这意味着,即使成功进入“米链”“华链”,立讯精密也可能面临利润率下滑的挑战。
Xiaomi 15 Ultra的宣传图
目前,除了拓展新的客户,立讯精密也在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如AI、AR、汽车电子等。这些领域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果立讯精密能在新兴领域建立优势地位,将有望开辟出新的增长曲线,弥补“果链”动荡带来的业绩缺口。
但这同样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豪赌”。新兴领域技术迭代快,市场格局瞬息万变,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不确定性。
03
再造曲线
面对“苹果式风险”日益凸显的现实,立讯精密能否成功自救,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整个“果链”的未来走向。
作为“果链”头部企业,立讯精密一直有着充足的硬实力。资金方面,立讯通过IPO和多次再融资,积累了相对雄厚的资本,这为其技术研发和多元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技术方面,立讯在精密制造领域经过多年深耕,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尤其是在AirPods等产品的精密组装上,已经展现出比肩国际一流厂商的实力。
不过,立讯精密的商业模式依然离不开“代工”这一关键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规模化生产,在消费电子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种模式帮助立讯迅速崛起。然而,代工模式的瓶颈也显而易见:缺乏核心技术,议价能力弱,利润空间始终有限。长期来看,这种模式的天花板清晰可见。
从经营状况来看,立讯精密的业绩在过去几年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市值也一度突破数千亿。但这份光鲜的成绩单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隐忧。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苹果的依赖度过高。一旦苹果的需求发生波动,立讯的业绩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立讯的毛利率水平在制造业领域并不算高,也反映出其盈利能力提升的瓶颈。
2024年前三季度,立讯精密毛利率为11.72%,较去年同期的11.80%小幅下滑。单季度来看,立讯精密第三季度的毛利率为11.75%,相较于上年同期的13.76%下滑2.01个百分点。
这些潜在的风险,均使得立讯精密的抗风险能力显得较为脆弱。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剧变,或者苹果等大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改变,其业绩将面临一定程度的的挑战。
在产能多元化布局之外,立讯精密一直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汽车板块和通讯板块则被其视为新的增长曲线。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来自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的收入占比为7.21%,相比2023年上半年营收占比提升0.95个百分点。此外,来自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的收入占比为4.59%,相比2023年上半年营收占比提升1.32个百分点。
有机构指出,立讯精密在汽车电子及企业通讯领域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其中通讯业务海外收入占比已达25%,北美数据中心项目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不过,在苹果仍在订单列表当中扮演主导角色的情况下,立讯精密可能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市场对其估值和订单稳定性的担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