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美关税战比作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关系,说供应商以后进不了采购商名单,有些偏颇
把中美关税战,比作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关系,说供应商以后进不了采购商名单云云,有些偏颇。
理由有以下几个:
1、中国不是纯供应商,也是一个消费大国。虽然目前可能还比不上美国,但是整体消费能力也很强,属于全球top行列,大概紧随美国其后。
虽然我们的人均消费能力,还算不上很强,但是架不住人多。
在14亿人口中,哪怕只有2亿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产,这个数据已经基本跟美国持平,并且吊打其他任何国家。
不能简单的把美国理解为纯采购商,把中国理解为纯供应商。
中国也是一个超级大的采购商。
虽然站在国内的角度,我们内部还有很多人的收入,不算高,收入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但是站在外部的角度,中国也是一个超级大的采购商。
大家看看哪吒2的票房,便知道了,只要产品做得好,仅凭国内的消费能力,便可以把这部电影抬到全球电影票房榜的前列。这个消费能力,除了美国以外,全球其他国家可能很难再出其右。
这么大的消费市场,美国的资本企业集团不要了?
2、如果中国不反制,会出现一个后果,即在中国生产的企业,其产品卖到美国时,会被征收高额关税,导致在美国的市场竞争力减弱,但在美国生产的企业,其产品卖到中国时,没有同等关税,市场竞争力不受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企业集团可能会产生搬到美国的利益冲动。
因为在搬到美国后,他们可以在中美两个市场同时“双吃”,但是如果在中国的话,他只能吃到中国市场,没法顺利吃到美国市场。
而在中美同等关税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只能在中美同时设厂,如果他们不愿舍弃中国市场的话。
在零关税或低关税的情况下,企业最得利。
它们可以任由选择全球范围内生产成本最低、劳工最好使、性价比最高的地方,设厂生产,并且把生产的产品卖到全世界,赚取最多利润。
但在各自存在高关税的情况下,企业没了这个“福利待遇”,只能选择在它们认为比较大的消费市场所在国,挨个儿设厂生产,并且在本地销售,以避免异国生产后所产生的高额关税。
中国在设置对等关税后,至少可以留住一部分觊觎中国市场的企业,让它们断了彻底搬到美国去的内心利益冲动。
3、中国在对美施加对等关税后,大多数在中美以外的第三方小国,在看到这个态度后,估计内心将不会再敢于对中国施加关税。
如上所述,中国的消费市场也很大,很多国家靠着跟中国做生意赚钱。
如果这些第三方国家因为美国逼迫,或者为了跟美国谈条件,转而对中国施加关税,协助美国共同制裁中国商品出口的话,则中国估计会毫不犹豫的对这些国家施加同等关税。
小国的腾挪空间很小。
美国制裁它们,它们可能会死,但如果中国制裁它们,它们同样可能也会死。
只要它们预料到了这个结局,它们在做决策时,会首鼠两端。如果你不给它们传递这个信号,有些国家可能会傻不愣登跟着美国一起制裁中国,搞到最后大家很尴尬。
…………
中国不是纯供应商。
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二大的采购商。
中国生产的很多产品,从性价比角度来讲,几乎可以说秒杀全世界。当你的供应端强到一定程度时,本身便是一部分的优势。强势的供应端,加很强的采购端,决定了中国不太可能对川普的高关税,进行妥协。
像越南这些小国,可以妥协,但中国不太可能妥协。
因为小国本来就接近于光脚,妥协后不会失去什么。我之前跟着一起协助做过越南、印尼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出海业务,它们跟中国比起来,几乎啥也不是。员工懒,工资低(月薪三千属于高工资),国内市场小,消费能力弱。
但中国不是光脚,在美国眼里甚至是满身肥膘,妥协后真的会失去很多。不妥协,也许会失去一些,但妥协后,一定会失去更多。
套用三体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