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漕村是雕鸮理想的家,直到拍鸟人拿出弹弓

01

密云小漕村的雕鸮

2019年的春天,大好带我去北京密云小漕村附近的一个雕鸮巢区

这地方就在河边,当时还是玉米地,随后的几年也搭起棚子种了些别的作物,再后来就完全归于荒地了,据说是为了保证密云水库的水质,周边的农田都停止种农作物了。

雕鸮就蹲在田边小山包上。这是一座很低矮的小山包,面对着农田是相对陡峭的山坡,一些岩石裸露在外,上面长了一些灌草丛和稀稀拉拉的油松——但是树还挺大。这是雕鸮非常钟爱的营巢环境:前面有大片的干扰度很低的平坦环境可供捕猎,崖壁上有凹陷的石头缝隙可供遮风避雨,适合下蛋繁殖,且不易受到其他食肉动物的侵扰。

500

2019年2月初见小漕村雕鸮,你能找到它在哪里吗? ©大猫

当时是下午,那只雕鸮站在崖壁上一棵松树下面,眯着眼睛,显然在睡觉。我们离着大约100多米用望远镜看它,看了会儿便离开去别的地方看鸟了。大好说,这地方基本没人知道,这要让大爷们知道了肯定完蛋。

后来的几年里,我每次去密云的时候,只要有空都会去这个地方转转。我经常是凑着傍晚时分过去,这时候雕鸮可能即将醒来,我会看到它的一些行为。

通常我都站在离山边100多米的地方,这个距离上它并不在意我的存在,天黑下来后它会更加自在。我比较在乎这一点,因为我想看到它最自然的行为,这种互不干扰的相处是一种很美妙的感受。如果它老盯着我,那显然我就是一个干扰了,它不自在我也就做不到那么放松地享受观察了。

500

这棵松树下是小漕村的雕鸮喜欢的一个休息地点 ©大猫

我并不是每次都能看到雕鸮,因为它的体色能够完美地融入周边环境,就算在我也未必能找到,同时它们也未必就一直在这里。如果到了地方它(或它们)在,那我就看一会儿,如果不在,那我就去河边转转看看别的。

我在这里曾经看到过它们求偶呼唤,也见过浑身白毛绒绒的小雕鸮在窝里摇摇晃晃地站起来

曾经有一次我在这里没有见到雕鸮,于是去附近的农田边转转。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天空的颜色从暗淡的灰蓝色逐渐转为美丽的蓝紫色,空气清冷。正当我在车边上摆弄自热米饭的时候,一抬头,忽然看到身边一棵大树上一只雕鸮不知什么时候飞过来站在一根横枝上。它不时低头看看我,但更多地是看着面前的农田

500

我吃饭时,雕鸮飞过来落在我身边的大树上 ©大猫

我一边吃饭一边看着它。就在天完全黑下来什么都看不见之前的一刹那,它无声地飞下来了。我看到它扇着宽大的翅膀,向着地面滑行而去,然后消失在黑暗中。我猜测它也获得了今天的晚餐。

这种状况持续到了2024年,我听说已经有不少人知道这个地方了(也不知道都是怎么知道的),便一直没有去。一是心里觉得有点惋惜,之前总觉得这是个无人知晓之地,我也好,雕鸮也好,大家都能很自在,但人如果去得多了,雕鸮不知道怎样,我却肯定是有点担忧的,毕竟很多人并不喜欢远远看,而是追求拍高清数毛照片,于是就会靠得很近;二是也怕一旦已经有了干扰,那我再去无疑是加大了干扰程度。

500

夏季,它白天也会站在松树上休息 ©大猫

2025年的春天,我听说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雕鸮巢下面的空地上现在挤满了车,很多人都在那里拍那对雕鸮,甚至还有人用弹弓打,意图让其睁眼或有所动作。后来听说雕鸮已经不在了。

大好当年的话一语成谶。

02

现场的聊天

上周末,大好找我去密云看鸟,到了小漕村附近,说我们去那里看看吧。

到了现场,只有一辆白色的车停在那里,但满地车辙印能显示出前些天的热闹。我们依然停在过去距离100米的老地方,看了一下,之前雕鸮喜欢蹲的几个地点都没有它的影子。

我们走上前去,一个当地农民大哥正在与白色车里一位女士聊天,我们听了一会儿,大致知道了之前发生的事情:有人把弹弓打鸟的照片发在了小红书上,引发了舆情,密云区的一些政府主管部门来到了现场开展管理,村民压力也很大。

500

“真不想理你。” 大猫在六盘山路边拍到的一只雕鸮 ©大猫

“你说你拍就拍吧,你发什么小红书啊!这弄得谁都没法拍了!”那位女士声音很大地说道。

“要是让我知道是谁拍的发的,一定发动圈里人抵制这个人!北京拍鸟圈就这么大!”她的声音更大了。

“用弹弓打鸟这么干本来就不对啊,不应该抵制这种行为么?人家拍下来发出来了也没什么错啊。”我说。

“其实他根本打不着鸟,”那个本地大哥说,“鸟也不怕,之前我看我们开着三蹦子在下面来来回回,那猫头鹰也不怕。”

500

大眼溜睛的北领角鸮 ©大猫

我们得知原来当时是有一个拍鸟人不停撺掇,让那个本地村民用弹弓打鸟,让鸟有所动作然后大家就可以拍。然而现场没人阻止他吗?

“其实这猫头鹰早就在这里,好多年了,早些年就看到有人在这里拍呢。”他又补充。

“您不认识我吗?”我问道,对他我记得很清楚,几年前我就在这里遇到过他,还攀谈过几句,那时候他并没对雕鸮表示出任何兴趣。

他看着我茫然地摇摇头。

500

长耳鸮:你们人类真莫名其妙。 ©大猫

“就是,至少五六年了!有时候一只,有时候两只。XX老师说早就在,他们一直监测着呢!有时候人多了雕鸮就飞走了,过个十天半月还回来。”那位女士还在很大声地告诉我们这些“内幕信息”。我抬头望望山崖,心想它要真在,您这么大声说话它估计也不想继续呆着了

再待着也没什么意思,我俩便离开去别的地方看鸟了。

晚上我们再次回来,大好用热成像仪细细地搜索崖壁,没有任何发现。

“现在可能可以确定,雕鸮是真的不在这里了。”大好说。

03

雕鸮这种鸟

在我这些年所经历过的地方里,印象中雕鸮不是一个特别难以遇到的东西。我们在张掖的荒漠里遇到过一只独眼雕鸮;在内蒙古的草原上遇到一只巨大的雕鸮从面前飞过,边飞边转头用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红眼睛望着我们;在盐池湾遇到过两只雕鸮像泥菩萨一般蹲在路边土崖壁上的土洞里;也在六盘山长满苍翠树木的悬崖峭壁上看到有雕鸮像高山兀鹫一般藏身于石缝边上。

500

大猫在六盘山的公路上偶遇的雕鸮 ©大猫

作为一种广布的大型猫头鹰,雕鸮对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即便在北京,它也是一种随处都有可能遇到的猫头鹰。比如在北京通州的绿心公园,每年10-11月往往能遇到雕鸮光临,它们可能是冬季从北方的山区迁徙到平原,一些农田和荒地是它们越冬的好场所。

像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周边,原本是雕鸮非常理想的栖息地。虽然常能看到雕鸮在大树上蹲着,但它们并不是偏爱林地的物种。鼠类、雉类充足的大片荒地对它们而言更加友好,过去这两个大水库周边有大量的适宜栖息地。

500

在北京通州的绿心公园,秋季也会看到雕鸮光临 ©大猫

然而近年来随着库区荒草地和农田被大规模种树、且水库水位有了大幅度上升,淹没了过去的大片草地,使得在这两个大水库周边的雕鸮适宜栖息地大为减少。实际上不光是雕鸮,在冬季,其他一些荒地型的猛禽数量也少了许多。因此,这个雕鸮巢区被拍鸟人影响是一个尤为令人惋惜的事件。因为这个巢区的位置非常理想,理论上讲在不受到强烈干扰的情况下,会一直被雕鸮使用,即便是现有个体消失后,也会被别的个体继续使用。

如果只是为了看到雕鸮,你只要多花点时间,冬季在一些大型湿地、流域附近,寻找有足够面积荒草地、农田,且附近有树林子、小山包的环境,然后细细寻找雕鸮的踪迹,找到雕鸮并非一个低概率事件。这种找寻的过程在我看来远比跟一大堆人蹲在一起拍摄所有人都完全雷同重复的照片有趣得多。就算找不到,一定也能看到许多别的鸟。

500

青海门源的雕鸮,“聪明毛”随风摇摆 ©大猫

04

拍鸟这点事

我观鸟大概是从2007、08年开始的,但多年过去,我对于观鸟却始终没什么太大执念,除了猫头鹰、部分林鸟和猛禽,我对于大多数鸟类的兴趣仅限于看到过、认识了、看到了一些挺有趣的行为,无论其分类、习性都没有太多去了解和记忆的欲望。

倒是观鸟过程本身让我感到治愈和放松。最早的时候我就是每天上下班路上在北京的台湖、亦庄看鸟,这些地方当时有不少莲藕田和待建设的荒地,我便每天流连于此,也积累了不少鸟种。那时候最快乐的就是每天都去看看那几个活动范围很固定的红隼和普通鵟,并给它们编号,记录一下它们每天都在干啥。后来也开始去密云、沙河等地看鸟,可以说正是观鸟让我学会去观察自然,最后走上动物保护之路

500

北京官厅水库周边是雕鸮理想的栖息地 ©大猫

其实出去观鸟,也不光是看鸟,别的都可以顺带看看,无论是蛇虫蛙类还是植物或者风景。这个过程总是让人感到愉悦,心情好了同时走得也浑身舒畅疲惫,晚上定能睡个好觉。因此“看到鸟”就不再那么重要,“看”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个人需求了。

早先我也追求过拍好看的鸟片,但后来便逐渐丧失了兴趣,一方面自己给自己的艺术审美天赋打了较低的分数,另一方面也觉得想拍得清楚多半要付出打扰鸟或者躲在一个地方花时间死等的代价。毕竟中国大多数地方的动物都太怕人,不容许你光明正大的靠近。反正自己也不是艺术家摄影师,拍得再“好”,其实也没啥艺术价值,实在没这个必要。

500

十分圆的纵纹腹小鸮 ©大猫

于是慢慢演变成拍照片满足自己就好。只要不追求高清数毛,每次出去便能留下一些颇能记录当时场景的照片,不管是水鸟林鸟高山鸟草地鸟荒漠鸟,每种鸟都有着独特的姿态行为,配以所属的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画面。回家后挑出自己满意的照片,用PS调好后按照日期存储,日后不时翻出来看看,于是便能回想起那次观鸟时的种种心情,着实是件非常提供情绪价值的事情。

因此我一直觉得观鸟是一个小众、崇尚个人自由、享受独处的活动,因而确实无法理解把一个风景优美、山高水长的幽静之地变成一个满地车辙烟头、众人熙攘喧闹的社交场所究竟能否让人感到快乐。

500

圆月与短耳鸮的脸盘交相辉映 ©大猫

然而北京的拍鸟氛围对于猫头鹰、猛禽等鸟类并不友好。归根结底,北京拍鸟群体太大,而有些鸟的拍摄机会“太少”。大家通常都遵循“听说一个鸟讯——去拍”的规律,这就导致一旦出现一个“好”鸟,便会有几十乃至上百人的拍鸟大军持续数日围拍的现象,直至把鸟拍死拍跑了才算完

像白尾海雕、金雕这样能够依靠大面积水面、悬崖峭壁保持与拍鸟人距离的鸟类,在几十上百人围观的压力环境下尚能保持镇定,而长耳鸮、雕鸮等善于躲藏、但一旦被发现便可能被近距离围拍的鸟儿,则往往落得个不堪骚扰放弃原有栖息环境的结局。更有甚者,北京还传说发生过雕鸮被不断追逐后累死的案例。若是遇到了繁殖鸟,则更有可能因夜间持续打灯拍摄、大声骚扰、拍树等行为而受到严重干扰,甚至有可能弃巢,如红角鸮、北领角鸮等均有过类似案例,可能包括本次的雕鸮。

500

在山西和顺,山区的沟壑里有时候能看到雕鸮站在大树上,夜间它们会飞出去到外面的农田里捕猎 ©大猫

一些鸟的行为可能会给人错觉:很多人说其实鸟根本不在乎,那么多人围着拍它也不跑。现实中确实存在不怎么怕人的个体,但大多数鸟还是怕人。鸟类繁殖不易,很多鸟在下蛋后不愿意轻易放弃,因此在野外常能看到一些孵蛋的鸟,当你近在咫尺的时候它也不愿意离开。这就给人造成了错觉:你看那红角鸮,这么多人照着拍,它还回来给小鸟喂食呢。

500

在豹乡田,红角鸮在猫盟安的巢箱里繁殖 ©大猫

子非鸮,焉知鸮之苦?不信明年你再看看,它还回来那个巢吗?

北京副中心爱鸟汇有个规矩,鸟调志愿者中任何人都不公开散播关于猫头鹰的信息。相比于我,从通州守护大鸨到温榆河守护红角鸮,他们经历了更多。

北京是个讲究礼仪的城市,如果北京的拍鸟活动中再多一些规矩,那么也会收获更多尊重。

05

尾声

我还是非常怀念那些看着雕鸮的黄昏。在空旷清冷的河边荒地上,它们那低沉悠远的“呼——呜——”鸣叫声似乎让月色都更加清澈了。暗蓝色的天空下,山和大树的黑色剪影逐渐模糊不清。耳边棕头鸦雀白日的喧闹声也平息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草丛里的悉悉索索——那是猫头鹰的猎物,鼠类正在活动。夜色里,豹猫、貉等食肉动物将和雕鸮、纵纹腹小鸮、短耳鸮等猎手一起四处游荡,这是属于它们的时光。

500

过去在天黑时飞出来的小漕村雕鸮 ©大猫

小漕村的雕鸮还会回来吗

我想我以后还是会在去密云的时候到这个崖壁下去转转。

它们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下次就会回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