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岁“中年人”在台湾职场一个月的感受
声明:本篇全是个人经验,非常主观,跟我杠“不具代表性的”请帮我众筹,让我有钱全台跑一遍做民调。
另,本人住家里,心态上会比租房住的放松一些。现在台北的物价比北京夸张了…
有大陆朋友询问,这位三十五岁的同胞,感觉你回台湾不久后就找到工作,台湾工作好找吗?另有朋友问,能说说台湾职场环境吗?
若要简单粗暴地回答,那就是:三十五岁的女性在台湾职场,会舒服一些。
面试问女性婚育?若投诉,企业会被开罚;年龄歧视?我三十五岁,目测是公司前百分之十五年轻的;职场霸凌?现在大缺工,员工会跑光。
回台湾工作,目前心态确实轻松不少,这轻松一方面源自我不再有房租压力;但另一方面,我求职没有再被问过“要不要结婚生子”、也有种“我不用再那么努力让主管看见我、那么努力往前走,反正若真不合适,双方也不用免强,外面还有一些职缺”的放松感。
回台湾近两个月,刚进台湾职场的我一直觉得很新鲜,这种新鲜感可能也会在半年内消失殆尽。所以在消失之前,快快写下自己感受。
第一阶段:紧张观察期。
刚进台湾职场时会有一段紧张观察期,毕竟十多年没回来工作了。我朋友的公司曾发生一件事:一位男员工摸了另一位男员工的腿,结果被告性骚扰。我第一天入职时,HR就放了反职场性骚扰、反霸凌的影片给我看。
反对职场性骚扰的标语,在办公室随处可见。这可不只是女生会告男生,同性之间、或男生告女生也是有的,所以我特别注意。
根据网上,现在如果随便叫人“美女”都有可能出问题。有次我拿饼干给隔壁组的男同事,顺口说了一句“帅哥吃饼干”,回位置后紧张地问身边同事:这么说没问题吧?
“没问题啦。”同事淡定地看我一眼。
刚进入职场一周时真的特别紧张啊!各种遣词用字都怕出错、又怕哪个地方惹人不高兴,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哎呀那个北京回来的…”
紧张之外也有各种“台湾竟然是这样吗”的惊吓(或是惊喜)。
如果手边没工作,我会忙不迭地刷新闻,确保大家看见我的荧幕时,不是猫咪狗狗或花花吃竹笋,但同事们怡然自得地各做各的事情,一眼望去荧幕花花绿绿五花八门;某次聚餐,年轻同事自在地往里面的主位坐,虽说这位主管随和不介意、但我仍想大喊———
你们坐到主位啦!
但毕竟是本地人,所以大概过了两周,我就逐渐进入下一阶段:半适应期。
第二阶段:半适应期。
我一刚开始回台北时,最不适应的就是步调。
太…慢…了…就算在人挤人的东区,也会有人慢悠悠地一边走路一边滑手机。
而且有一些人会走一走,突然停下来滑手机!我刚回来时老跟朋友嚎叫,“啊啊啊干嘛停在路中间啦!”
直到某次,我走着走着,不自觉慢下脚步回信息,回完之后猛然惊觉:欸?我怎么也挡道了?
职场也是,在某一刻,会惊觉自己慢慢融入。某天,我手边的事情忙完后,怡然自得地点开YouTube,开始对着猫咪短片傻笑,过了十分钟后才惊觉“等等,这是在办公室啊!”
然后紧张地左右张望,发现无人理我。
第三阶段,全融入期。
现在我入职一个多月,已经处于这个阶段了。
这个阶段的特性:
才入职一个月,但总感觉自己已经在公司待了十年。连公司楼下的餐厅都吃腻了。
开始对同事放飞,逼同事看iPad上的纸片人老公,跟同事分享美女图片。
当主管勉励你奋发上进、做好长久规划,不小心会吐露心声“我觉得现在这样舒舒服服就挺好啊哈哈哈”~
上班会不住想,感觉我工作了八百年了怎么都没轮到我退休呢…
宁静、小确幸、人生也大概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动或发展。这是目前在台湾的感受。
也因为劳动力不足,年轻且适合公司的人不好找,许多职缺薪资普通、流动率高,因此若真有需要,主管会默默地自己加班,上一代主管会感叹时代变了,“哎呀现在哪敢随便叫年轻人加班啊”…
我姊姊十多年前考公职时,该职缺的录取率是个位数;如今那份基层公职的录取率是百分之二十,且离职率高。
十几年前我刚大学毕业时,真不是这样啊。
写这篇文章时,问了几位同龄和更年长的朋友,记不记得自己刚出社会时是什么样子?
同龄的朋友表示,“记得十年前刚出社会那时,某位领导给我涨了一千台币,还补上一句:外面像你这样的大学生多得是,要好好珍惜公司!那时主管对我们,普遍是压制的,而且默认加班无加班费。”
(十多年前我在台湾当实习生时,也有不少次加班到晚上快九点的经验。隔天准时上班。)
“我记得五、六年前吧,男同事还会开黄腔,你如果生气,他们会笑你开不起玩笑,现在哪敢啊!”
一位四十多岁的朋友仔细回想,“我记得以前还有雇主会用‘如果一定要帮你保劳健保的话,就不录用了’这种话威胁员工。现在小朋友听到可能很不可思议吧?那时就业市场就很竞争啊。”
我记得小时候,也曾看到“限男性”“限女性”的工作。
一方面,是供需市场,缺工的大环境下,给予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比十年前更宽松的职场环境。
另一方面,台湾很早就展开抗争与辩论。比如:体力劳动的工作,能不能限制性别;女性因婚育造成的歧视,又如何解决;加班为什么默认是责任?
观念变化、促使法规改变,缺工又增添了一把火。
写这篇文章的困难之处在于,“缺人”与“人太多”,是否是一切不同的最根源?
台湾性别平等法规定,女性每个月能有一天生理假(一年生理假休超过三天以病假计算)。一位女性朋友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感叹,“如果今天人太多、供需失衡,是否女性也会因为先天条件不同于男性,而更找不到工作?”
周围多数台湾朋友认为,台湾妇女团体已经为职场环境改善、性别平等争取好多好多年了,如今的结果是多年来的积累。
我固然认同,但在跟几位台湾朋友讨论时,仍老会以“因为现在人少吧”“因为现在缺工吧”为结尾。
回台湾工作一个月,我常在“时代正在变好”“啊啊啊我们要完蛋了”之间反复横跳。
相比十年前,现在的台湾观念明显改变,尤其体现在劳工权利层面。
但对不同政治意见的包容性、蓝绿的尖锐对立,也远胜当年。
若不问政治,单纯就工作与生活而言,安逸舒适。
论职场与生活,我能兴高采烈地与大陆朋友们介绍,或可让大陆朋友们讶异“原来现在台湾是这样!”
但若论政治,大概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