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瑞士的“继承者们”究竟在过怎样的生活?

最近刷到一篇小红书笔记,浓浓的“纸醉金迷”感:

500

瑞士国际学校,成了现实版的《Gossip Girl》——奢侈品从头到脚,度假胜地如后花园。

这种调调其实并不新鲜,关于“继承者们”的想象,一直是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

但问题来了:这就是瑞士国际学校生活的全部吗?或者说,这样的生活,是常态吗?

富有,确实是真的;但奢靡,并不是日常。

500

先说最直白的:是的,这些学校的学生家境确实非比寻常。你身边可能就会有同学姓de Rothschild、von Habsburg……亚洲的学生多来自政商背景,家族企业遍布全球。

这样的出身背景,是事实。

但问题是:有钱≠生活浮夸。

学生在学校都是你我相称,老师学生之间都是直呼其名,甚至学校给学生们物品的标注姓氏只有首字母,读了几年下来你可能都不知道同班同学到底姓什么,更不可能有人在学校被称为王子公主。

500

背爱马仕戴卡地亚的学生有没有?当然有,但并不是标配。

十只手指八个戴戒指的,反正我是没见过。

我们很多学生生活其实非常朴素,你在学校里看到穿基础款T恤、背普通双肩包、不戴任何首饰的同学,大有人在。

奢侈品牌并不是“标配”,还有的家长跟我“吐槽“她女儿每次回国都会囤好多手机壳因为在瑞士买太贵了。

更别提什么每周exeat,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每周都可以外出的规定,有exeat的学校比如博索雷也顶多是每个half term一次,还必须要求父母或者在瑞士的代理家长陪同。

至于滑雪,在瑞士真的就是“体育课”的一种,萝实确实也有冬季校区,冬季全体师生会整体搬到Gstaad滑雪。但这是文化融入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天天打卡名媛生活”。

他们的课余生活其实很接地气。课外活动多、文化旅行多、公益项目多、环保行动多……比你想象中更努力,也比你想象中更朴实。

500

至于传说中的“Maid service”?并不等于侍女团伺候。

是的,有专人打扫,这是制度的一部分,但这不等于“皇宫生活”。

宿舍多数是典型瑞士风格的木屋或者老式石砌建筑,确实风景很美、装修很讲究,但那种“水晶灯+大理石+私人SPA”的想象,太drama了。

大部分学校有洗衣服务,但学生平时要自己整理物品。宿舍管理非常严格,绝不是“酒店式自由享受”。

500

真正奢侈的,不是金堆银砌,而是他们脚下成长的土壤。

说到底,这些学校真正“贵”的不是物质层面,而是他们提供的教育资源、国际视野、多语种环境、顶级人脉圈,以及那种自信的氛围和自由成长的空间。

但这些孩子也不是生活在童话里。他们也会有课业压力,也会为IB考试熬夜、为申请大学焦虑。他们不光在瑞士滑雪,也会去非洲做支教项目、参与模拟联合国、自己做创业计划书去pitch投资人。

500

而且,大多数孩子其实非常低调,带着一种因为从小见多识广而来的同理心和包容度。他们并不热衷展示,也并不高高在上。我接触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彬彬有礼。

瑞士国际学校的学生们,确实拥有令人艳羡的资源和平台,但他们的世界,并不是一块“镶满Cartier”的金砖。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丰富,也更加人性化。

可以对他们的生活保持好奇,也可以感到距离,但别急着下定义。

毕竟,真正的“精致”,从来不是blingbling的名牌,

而是有底气也有温度的人格底色。

500

原创不易,希望大家可以关注:生活在瑞士

生活在瑞士的职场妈妈,分享瑞士生活、工作、旅行、育儿趣事。

作者:博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