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整个活:沂蒙学派核心思想阐释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帛书版本

正文

壹: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

贰: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

叁: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

 

原文简解:道:有物昆(同混,指自然而然)成,先天地生。绣(穿梭)呵,缪(缠绕)呵!独立而不垓(垓,此处指天下八极九州),可以为天地母。

原文翻译:有一种存在自然而成,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生成。祂穿梭,祂缠绕。祂独立于八极九州,以至于很难找到祂的身影,但我们可以把祂当成是天地(以及附属于天地的万事万物)的母亲。

注:此处可理解为用数学语言构造世界的本源构成,最接近答案的工具是数学中的“向量空间”。“可以”二字,充分表达了原作者的严谨学术态度,可理解为“假说”。

沂蒙演绎:为了好理解,我们引入高中阶段的数学思维。我们可以假定向量空间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就已经存在,而宇宙大爆炸过程中爆发出来的无穷向量,就是道的本体。向量通过在无尽混沌中的漫游诞生了空间,向量相互之间的纠缠诞生了物质,物质的变化与演进又诞生了时间。祂是世界的本源,我们无法在八极九州内找到祂的身影,因为一切都由祂组成的,却又都不是祂。

演绎释:①古人所说的八极,此处被理解为三维空间向量坐标系,代指人类可观测宇宙。九州可以理解为地球上的人类可观测事物。②此处及原文翻译中的“祂”,是用来描述神祇的第三人称指代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

 

原文简解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这里指道之名,解释为什么“强名之曰大”)曰(因为之意)筮(卜筮,意为因道之大,只能用艰深的计算才能在世界万物中捕捉到它的痕迹),筮曰远(与日常生活距离辽远),远曰反(了解道的思维,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思维在很多时候是相反的)。

原文翻译:我不知道祂的名,如果非要找一个字来描述祂的话那就是“道”,强行给祂命名的话也只有一个“大”字能配得上祂的位格。称祂为“大”,是因为只能用卜筮这种玄妙的手段来捕捉祂的踪迹;而卜筮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距离辽远(所以一般人就很难意识到祂的存在);与一般人群的日常生活距离辽远,究其原因是了解祂的途径与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是相反的。

注:①筮是远古时期的庙算手段,数学范畴,很粗陋的决策辅助手段,但对没有决策是降维打击。②远,取本意辽远之意。③“反”字,不同学派有不同理解,望和而不同。此处以解析思维取“相反”之意并结合文意进行恰当延伸。

 

沂蒙演绎:现在的人很容易了解向量的概念,这是站在两千多年以来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在春秋时期,老子想要描述它,就非常难了。他只能用“道”这个字来描述,然后用“大”来给祂一个匹配位格的名。用“道”来描述,跟“道”这个字的本意密切相关。为什用“大”做祂的名呢?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卜筮(现在是数学)这种计算手段才能捕捉到祂在人间显现的“道”。为什么只能通过卜筮呢?因为祂(虽然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与概念)距离辽远。为什么说塔距离生活辽远呢?因为了解、描述祂的思维,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思维是截然相反的。

演绎释:①“道”字的原意,是一个长满胡子的长者,在看着人类踩踏过的痕迹。引申为从痕迹中找到出路,从现象中找到本质的涵义。②在原文中“道”与“大”互文,共同解释如何发现祂的身影,实际是从“名”与“实”两个方向综合描述。③远曰反,对应生活直觉与科学思维的辩证关系。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原文:道大(同前文之大,非简单形容词,后同),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一以贯之,统领之意)焉。

原文翻译:符合“大”的特征的,我们可以捉摸的有“道”“天”“地”“王”。这四个我们人人都熟知的概念,是支撑天下的四个支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祂的特性。其中最特殊的,也最容易被我们所理解的,就是统治天下的“王”。

注:①此段的五个“大”,均为符合“筮”“远”“反”三特性的事物。②“道”,指人类可观测、掌握的事物本源规律。③“天”,更像是指时间与空间,暂无更恰当的描述。④地,类比天,应指物质。⑤王,指最高统治者,也可简单理解为周天子。⑥国,当时天下概念中所包涵的一切范畴。涵盖“道”“天”“地”“王”四个维度,可以看做一个相对完备的数学建模。

 

沂蒙演绎:符合“只能数学模拟”“远离物质生活”“与直觉相违背”三特征的概念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如前面说的“道”(人类可发现的自然规律)、“天”(时间与空间)、“地”(组成事物的物质),还有一般人群最熟知的“王”(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最高决策集团”)。这四者,都符合这三特征的概念,因而同样可以称之为“大”。 我们可以用这四个概念,作为四个维度,来描述我们所居住的天下。从社会人文的角度看,“王”在这四个维度中,应该处于核心位置,其他三个概念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描述。为什么呢?因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而“王”是人类社会能力组织调动的核心枢纽啊!

演绎释:①此段中的五个“大”,承接上文原意,不做枝杈解释。②“一”在《道德经》体系中有特殊含义,此处取体系中最常见的解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原文:人法(得法于的简写)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原文翻译: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要遵循物质规律,物质规律则要靠时间与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与空间概念的表达则是借助一切人类可发现的自然规律。人类一切可发现的自然规律,就是现象发生了,然后才被记录、总结并传承下来的。

注:①法,非一般文本中所讲简单效法,而取“得法”之意并依据整体文意延伸。②自然,根据上下文本取“道”在人类社会中被发现的过程。③短短13字,讲清了人类社会知识的源流。

 

沂蒙演绎:不管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集体的人类社会,都要遵循基本物质规律,才能生存并改造世界。这些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物质规律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很简单,通过记录物质在季节、区域等不同时空环境下的变化,总结后形成的。表述这些变化的文字是怎么写就的呢?追本溯源,是借助人类历史上发现的一系列自然规律,如日月的流转、候鸟的迁徙、花的盛放与凋落等等。这些自然规律,就是世界向我们展现的“道”,也是我们追踪祂的基本手段。是一代代人,通过观察发生过的现象,然后记录、总结并传承下来的。

演绎释:①此四句不可简单理解,实际揭示了人类知识体系框架的形成逻辑。②原文隐含维度思想,人、地、天、道,可以理解为四个不同的知识维度。③现象解析,依据春秋时代的认知圈层,现代人的认知更为复杂。


读书总结:

在帛书版《道德经》中的这段文字,似乎隐藏着深奥的数学系统。代入向量思维后,有很强的适应性,逻辑上完全可以自洽。鉴于本人对向量思维略有了解,对其他数学工具又相对陌生,当引为学术之根基也!

 

后续,可以向量为基础,试着解析中医理论。预计核心难点为中医中的维度划分混乱,同字不同义,因为在不同维度的现象比比皆是。故应选核心经典文章进行阐述,不做广泛解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