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签新规6大变化,这波整顿太舒坦!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其中我最关注的是这两个新国标:
· GB28050-2025《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GB7718—2025《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咱们普通消费者特别关心的“零添加”、糖的标示、保质期等问题,都做了要求。
新标准将从2027年3月27日开始实施,食栗派整理了6大值得关注的变化,先一起来了解下吧。
1.食品不许标「0添加」了
最引人关注的变化,要数这一条了。
GB7718—2025规定:
使用“无”“不含”等词汇时,其相应配料或成分含量应为“0”
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及法规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不得使用“无”“不含”、“零添加”“无添加”等用语
我们以往的微信文章中也经常吐槽“零蔗糖”、“零脂肪”“不含XX防腐剂”的用语,所以看到国家出手整顿,内心狂鼓掌。
“不添加蔗糖”不等于完全不含糖;“0糖”、“0脂”未必等于低热量,“0糖”可能用油脂填补口感,而“0脂”或暗藏高糖陷阱。
标榜"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也未必更安全更健康,反而可能暗藏微生物污染风险,或者掩盖了重油重盐的事实。
▲相比“没有什么”,我们更应该关注“有什么”
所以,作为营养师,我会特别警惕、甚至反感这类营销套路。
“零添加”的标签营造的健康假象,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零添加=更健康”,“食品添加剂有害”、“某种成分危险”的误导,增加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还容易让人忽略食品的整体营养价值。
另外,这样做法也很容易对同行构成不公平竞争,会让消费者误以为没标“零添加”产品是不是加了什么,而不选择它。
相比“没有什么”,我们更应该了解它“有什么”。而这些基本事实,就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里,不需要商家替我们划重点。
2.糖含量要强制标示了
目前营养标签强制标示的内容是1+4,新标准版调整为1+6,新增两项强制标示内容(糖和饱和脂肪)。同时还增加了一条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很多人关心的糖含量,终于可以通过营养成分表快速了解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根据GB28050-2025,营养标签上的糖特指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之和。而我们平常说的减少“添加糖” (added sugar)的这个“糖”,是不包括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乳糖的。
▲牛奶中天然含有4.6%左右的乳糖。
牛奶当中本身含有4.6%左右的乳糖,如果以后你看到一盒纯牛奶的营养成分表上糖一栏写着“糖:4.6g”,不要紧张,这是牛奶中天然存在的乳糖,并不是额外添加的,糖尿病人是可以喝的。
【相关阅读】
乳糖的甜度只有白糖的1/5左右,升血糖速度很慢,而且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所以,如果没有乳糖不耐受的问题的话,乳制品中含有的乳糖是个好东西。
除了糖之外,饱和脂肪也需要强制标示了。
饱和脂肪可促进食品中胆固醇的吸收。
长期过多摄入饱和脂肪可使血胆固醇增高。
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应少于每日总能量的10%。
3.致敏物质需强制标示了
除了糖、饱和脂肪,今后致敏物质也要强制标示了,也大大方便了有食品过敏困扰的消费者。
如果配料表中含有以下8大类致敏物质,需要在配料表中以加粗、下划线等强调方式,或在配料表临近位置标示提示信息。
一些经过深度加工的配料,已经去除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成分,可不用标示,比如精炼花生油、大豆来源的维生素E、鱼油来源的DHA等。
4.「X个核桃」里有多少核桃不用猜啦!
平常咱买吃的的时候,特别容易被包装上的图或者食品名字给忽悠了。
比如看到一款叫“山药薏米脆”的饼干,肯定会觉得这饼干是拿山药、薏米做的;但一看配料表,主要原料还是小麦粉,山药、薏米都没有糖多。
▲产品是否名副其实,还是要看配料表
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实施后,我们就可以消费得更加明明白白了。
GB7718—2025规定:
仅使用食品用香精、香料调配出某种配料或食物风味的,仅可使用相关配料或食物真实照片以外的图案,且应在图案临近位置醒目标示“图案仅供口味参考”等字样。
食品中的配料或成分若在食品名称中提及,应标示其相关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
也就是说
1.如果产品是用香精、香料调出来的味道(比如草莓味但没加真草莓),包装上就不能放实物照片,只能用其他图案,且必须在图案旁边醒目标示“图案仅供口味参考”。
2.如果产品名字里提到了某种成分,比如山药、核桃、阿胶,那么就必须在包装上标明食材的添加量或者含量。
▲配料在食品名称中提及,需要标明添加量或成品中的含量。
5.胆固醇的NRV,删除了
营养成分表通常有3栏,最后一栏营养素参考值%NRV%(nutrient reference values)
某种成分的NRV=每天需要吃多少这种营养素
NRV%=每单位食品中所含能量和营养素占全天应摄入量的百分比
比如,饱和脂肪NRV是20g。
某款零食,一份含6g饱和脂肪,那么这一列会标注30%(6÷20X100%)也就说,吃一份,相当于把一天饱和脂肪份额的30%吃掉了。
新标准调整7种营养素的NRV,并删除了胆固醇的NRV。
这并不是说胆固醇不用限制,而是因为目前并不清楚到底把膳食胆固醇上限划在多少是合适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其实,2013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就删除了对胆固醇的上限值;2024年更新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在回顾了一系列科学证据之后,仍然维持对于一般健康人群不设定膳食胆固醇的上限值。
所以,这次国标对NRV的修改其实是基于科学证据的更新,延续了不设定膳食胆固醇上限的结论。
▲图:《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删除NVR,并非否定膳食胆固醇摄入管理的必要性。
不论是膳食指南,还是202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都只是取消了膳食胆固醇上限数值,并未否定过量胆固醇的危害,血液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是确凿的。
人体胆固醇来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其中外源性(即食物摄入)仅占 20%-30%,其影响并非决定性的[5]。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至少 768mg/天的胆固醇摄入并不增加已知疾病风险[6]。
更需要注意另外两种脂肪——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过量摄入这两种脂肪更容易升高“坏”胆固醇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虽然不再提限制胆固醇,但是大家可能留意到了,新版膳食指南对肉类的种类数量限制比较严格,这些食物往往饱和脂肪含量高,同时也富含胆固醇。
所以,还是那句话,看整体结构。膳食结构要考虑到多种食物的交互影响,而不是只注意食物中独立的某个方面。
6.保质期大变样
根据新国标,保质期的标示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到期日期不用自己算了
现在看到的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通常是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具体到哪一天需要自己算。这确实不太友好,我就经常遇到帮父母计算保质期的情况。
新标准明确要求两个日期同时标。数学不好的有福了。并且,明确规定要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进行标准。
▲图一些进口食品的日期,习惯用 日-月-年的顺序标准
这条修改同样也适用于进口食品。
中国人习惯于“年月日”的标注方式,有些国家则习惯 “日月年”的方式。根据新标准,进口食品以后要尊重中国消费者的习惯,以免引起消费者误读误解。
2.长保食品可不标生产日期
新标准规定,保质期6个月及以上的,可仅标示保质期和保质期到期日。
常见的长保质期食品有:罐头食品、速冻食品、常温饮品(常温奶、灭菌果汁)、干燥食品(面条、干果等)、方便食品(泡面、饼干等)、速溶咖啡等。
▲ 图 Tung Lam from Pixabay
另外,单表面不足20平方厘米的小包装产品,也可以不标生产日期。
3.多了一个日期:消费保存期
为了合理减少食物浪费,这次新标准还增加了一个日期——“消费保存期”。
它的含义是:在食品标签标明的贮存条件下的最后食用日期。
翻译成人话就是:超过这个日期,建议你别吃了。
不过,这个日期并非强制标注,而是企业自主决定要不要标。
虽然过了消费保存期,大概率还是没问题的,但毕竟没有100%把握;而且,如果没有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保存,很可能会提前变质。
所以,如果以后看到包装上有这个日期,千万记得跟家里长辈科普一下。
参考资料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
[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
[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
[5].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正确认识胆固醇科学声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11):936-937.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6.11.003
[6]TRUMBO PR,SHIMAKAWA T.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for trans fat,saturated fat,andcholesterol [J].Nutrition Reviews,2011,69(5):27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