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不同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差异,才能避免被总量数据误导,真正理解中国消费的潜力
【本文由“一杯酒999”推荐,来自《原来,最恨中国的,竟然是个别华裔美国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装甲战神
其实他说的很多是事实,只是他的立场我们很难接受。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只有美国的80%。如果我们国内市场就能消化大部分生产力和商品,又何必害怕美欧搞脱钩,加关税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消费能力很不行,所以才必须把生产的商品出口海外。
滴滴,美团这类社会就业蓄水池也是早就满了,各地交管委不是都发布报告说谨慎加入网约车行业了吗?年轻人找工作难,中年人被淘汰下岗。只能做外卖开滴滴。一边让大家65退休,一边35岁就找不到工作了。其实大家也挺难的。
将人均GDP 1.34万美元的中国与人均GDP8.7万美元的美国进行总量对比,本质是跨越工业化中期与后工业化社会的非对称比较。美国经济高度依赖服务业(占GDP 82%),消费集中于高溢价服务(如医疗、保险),这种跨发展阶段的不对称比较必然凸显差距。但若选取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俄罗斯1.48万、墨西哥1.4万、土耳其1.55万美元),则会发现中国消费能力呈现系统性优势。
下面我们以汽车销量衡量来各国真实消费水平,看看中国的消费是不是真的不足。为何选择汽车销量作为考量消费水平的指标?这是因为汽车作为单价高、消费门槛高的耐用消费品(购车及养车成本占居民收入比重大),更能揭示一个国家的真实消费水平。
中国当前人均GDP为1.34万美元,与同档次的俄罗斯(1.48万美元)、墨西哥(1.4万美元)、土耳其(1.55万美元)等国相比。2024年,中国人均汽车销量达228辆/万人,远超俄罗斯(112辆)、墨西哥(121辆)、土耳其(145辆)等国家,且消费档次(中高端车型占比)更高。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在同等经济水平下的消费能力显著领先。
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总量的1/3,是排名其后的美国、印度、日本、德国、巴西的总和。类似地,家电、手机、农产品等实物消费量也占全球1/3左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西欧国家的平均水平,超过日韩等发达国家,而中国人口和GDP总量仅占全球18%。中国凭借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27%以上,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13%-20%)。这种产业纵深(消费品自产率高,价格优势显著)使中国在实现了远超世界(人均GDP1.4万美元)平均水平的人均实物消费,达到初等发达国家(如东南欧国家)的水平。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是服务类消费,但中国实际服务供给能力并不低于发达国家低。相比发达国家,中国拥有更为快捷、便利、高效、廉价的交通、通信、医疗、快递等服务(高铁占全球70%,地铁占50%、5G基站占60%、快递重点城市24小时送达率超90%、移动支付渗透率超87%、三甲医院就诊等待时间不超过半天),服务消费占比较低主要是是因为服务消费价格较低所致。比如美国人均医疗支出1.3万美元,是中国人均消费总支出的3倍,换言之,一个美国人花在医疗上的钱,足以养活三个中国人,但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反而高于美国,中国以更低服务支出实现更高社会效益。
结论:中国消费能力已经遥遥领先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医疗、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独特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源于后工业化社会的高溢价服务统计权重,而非真实消费能力不足。只有正视不同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差异,才能避免被总量数据误导,真正理解中国消费市场的纵深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