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用这个词“稀释”中国影响力,英文媒体慎用
昨日审稿偶遇一处不自觉照搬西方话语的措辞——the Indo-Pacific region(印太地区)。或许是撰稿人经验尚浅,未能意识到词语背后的叙事差异和地缘政治玄机,于是简单批注提醒:
The term "Indo-Pacific" is largely seen as a geopolitical concept promo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allies. Xinhua and other Chinese state media prefer terms like "Asia-Pacific" (亚太) .
“印太(Indo-Pacific)”这个词由来已久,特朗普第一次执政后,“印太”正式取代“亚太”进入美国官方文献。“Indo-Pacific”是比“Asia-Pacific”范围更广的地缘和战略框架,从印度西岸一直延伸到美国西海岸,涵盖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
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曾发表评论文章《印太:名字里的玄机》(The Indo-Pacific: What’s in a Name?)。文章作者Rory Medcalf教授道出玄机:这一提法是为了“稀释”中国的存在感,或者说,在更广阔的海域、更大的区域框架中“稀释”中国影响力。
It’s about diluting China’s profile, or diluting China’s impact in a larger ocean, in a wider regional context.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国官方使用“Indo-Pacific”一词意在重构叙事框架,拓展区域叙事的广度,从而减少中国在该框架中的主导性和影响力,使其不再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官方从“Indo-Pacific”中看到了“遏制”与“对抗”的战略色彩,所以国内英文媒体或者官方文件一般会规避“Indo-Pacific”这个提法,常用“Asia-Pacific”代之。
据美国著名时政网站Politico 2017年报道,白宫官员并不承认这一提法的“对抗”意图,但承认:“我们之所以提‘印太’,部分原因是,这个词抓住了印度崛起的重要意义(We talk about an Indo-Pacific in part because that phrase captures the importance of India’s rise.)”。
这其实与智库的“稀释论”不谋而合,只不过官方喜欢弯弯绕,智库喜欢开门见山。
大海本无辜,词语本纯粹,可惜政治的浪花一打,语言就变得不再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