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并购王”均胜电子奔赴港交所!募资却为还债?
近日,均胜电子(600699.SH)在近期推动赴港上市的详情,引发了资本市场关注。
2024年12月6日,均胜电子董事会审议通过H股发行议案,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行使超额配售权前)。2025年1月16日,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刊发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瑞银集团。
当时就有媒体报道,A+H股即将再添一单!
然而,截止到2025年3月17日,上市申请处于港交所审核阶段,需获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最终批准,仍存在不确定性。
对于此次赴港上市,均胜电子表示,是为了构建“A+H”双资本平台,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吸引国际投资者,优化股东结构,并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1、 债务压顶
均胜电子是国内第二大独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23年营收557亿元,境外收入占比76.3%,客户覆盖全球100多个汽车品牌。
业务涵盖汽车电子(智能座舱、新能源管理)和汽车安全(安全气囊、安全带等)两大领域,2023年汽车安全业务占比超60%。
截止到2024年9月底,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68.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约55%),有息负债总额达227.2亿元,其中短期借款54.5亿元、长期借款137.1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71.3亿元,短期偿债缺口达180亿元。
在2023年利息支出占净利润的37%,2024年前三季度利息费用8.64亿元,几乎与同期净利润(9.42亿元)相当。赚的钱刚刚够还债?
而高杠杆导致再融资受限:受A股再融资新规影响,资产负债率超65%的企业定增通过率不足30%,因此港股上市成为其获取低成本资金的唯一可行渠道。
此次均胜电子赴港IPO,招股书披露募资将用于研发(40%)、生产优化(30%)及潜在并购(20%)。
募资中的40%资金用于开发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舱驾融合技术及新能源高功率无线充电产品的研发。而40%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远高于研发投入(具体比例未明确)。叠加近三年累计融资466亿元却分红率仅10%-15%,市场担忧资金优先用于偿债而非技术投入。
所以,市场质疑是否赴港上市是为了募资还债呢?
而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低于净利润,2023年该指标为净利润的103.5%,显示盈利存在“纸面富贵”风险。尽管2023年营收557亿元,但仍未恢复至2019年历史峰值(617亿元),且净利润仅为2018年峰值的80%。
2、 并购扩张的代价
自2012年借壳上市以来,均胜电子通过11起跨国并购(总金额超300亿元)快速扩张,但未能实现协同效应。
例如,2019年营收达617亿元峰值后,2023年仅恢复至557亿元,净利润仅为2018年峰值的八成。并购标的平均回报周期7-9年,远长于行业平均5年,导致内生增长乏力。
汽车安全业务占比超60%,且高度依赖海外市场,但国际巨头(如奥托立夫、采埃孚)占据70%份额,产品同质化导致毛利率承压。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较行业龙头低3-5个百分点,北美订单同比下滑19.3%。
此次,公司计划将部分募资用于“潜在并购机会”!但其历史并购(如德国PREH、美国KSS等11起交易,总金额超300亿元)平均回报周期达7-9年(行业平均5年),且未形成协同效应,反而拖累毛利率(2024年前三季度较行业龙头低3-5个百分点)。
参考A/H股35%的估值折价,若港股发行价低于A股,可能引发A股估值中枢下移。
尤其汽车安全业务(安全气囊、安全带等)占营收超60%,但全球汽车销量增速放缓(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同比仅增3%),传统业务难以支撑增长。
智能座舱成为新增长点。2023年智能座舱收入57.12亿元,同比增长20%,占汽车电子业务的33.3%,且与华为合作开发鸿蒙系统智能座舱域控产品,算力达200TOPS,支持L2-L4级应用。
但市场竞争激烈,整车厂自研趋势(如特斯拉、比亚迪)及国际巨头(博世、安波福)挤压市场份额。
此前,公司曾因违规使用募集资金被上交所通报批评(如挪用1.46亿元偿还债务、非募投用途支出),暴露出内控漏洞,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
3、 生存突围还是战略升级?
均胜电子的港股IPO本质是高杠杆模式下的生存突围,短期可缓解债务压力,但长期需解决内生增长问题。
尤其是依赖募资还债难以为继,需提升经营性现金流(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仅11.2亿元,为净利润的103.5%)。
智能汽车向“软件定义”转型,均胜电子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虽布局多年,但核心技术自主化率不足,面临沦为生态附庸的风险。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7.72亿元,但需平衡债务偿还与创新投入。
如今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作为“汽车+机器人Tier1”,向车企和机器人公司提供核心零部件,已向知名机器人厂商送样。
但机器人领域技术迭代快,需持续高研发投入,叠加汽车主业竞争加剧,公司面临双重资金压力。
均胜电子的港股IPO是其高杠杆模式下的关键突围,短期可缓解债务压力并拓展全球化资本平台,但长期需解决内生增长乏力、技术自主性不足等根本问题。
市场对其“并购驱动”模式的质疑,反映了对可持续竞争力的拷问——在智能汽车产业转型期,唯有强化核心技术掌控力和现金流造血能力,方能避免沦为生态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