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代 风 尚。

500

500

懂美学的人,连颜值都会变高  

在《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开头有这样一段对话

“What’s the heaven’sname in this place?”

“This is the Tang Empire.”

人间烟火,大唐气象,尽在长安

500

小印继续为大家安利《长安十二时辰》

在这部剧中

可谓高度还原了唐代历史人物的服饰妆容

上至庙堂官员下至布衣百姓

上至国色贵妃下至青楼歌姬

一衣一带,一颦一笑,尽是盛唐气象

500

生在盛唐,无论男女,都对于美有了相当高的追求

那么今天小印就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

教你在唐朝,如何做一名潮流前沿的时尚icon

500

石竹绣罗衣——盛唐穿搭指南

在剧中,出镜率最高的当属圆领袍

500

圆领袍是百姓的便服和官员的常服,唐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唐士人遂以圆领襕衫为上服。

500

襕衫,即在圆领袍的衣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

唐代圆领袍有两类,一类是开骻,即两侧开叉。一类是闭骻,在下摆处横加一条,以显示追寻祖制。

500

张小敬为武人,所着为开骻,便于骑马行军

一套标准的圆领袍全套包括圆领袍、腰部穿上蹀躞带(革带)、头上带上幞头、下穿中裤、以及靴子、内穿圆领中衣。

领部系扣还可以解开穿,类似现代大衣的大翻领。

500

腰束革带

500

头戴幞头

唐朝官员是以服饰定等级,因此在颜色选择方面,也有诸多讲究。

紫、绯、绿、青四色为尊卑,天子着黄色。

500

上元元年,敕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500

官员服饰色卡

而主角李必的造型则是道士打扮,秉承了古代上衣下裳的制度,大致分为:上褐、下裙、外罩帔。

500

唐代道士共分为七个等级,在张万福的《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有如下记载:“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绛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纱三十六尺,长短如洞玄法……七者三洞讲法师,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而剧中的李必在玄宗朝,属于少年时期,着浅青色也符合他的人物身份。 

500

道冠是道士区别于其他人群最明显的表征之一。道门三冠分别是为太清鱼尾冠、玉清莲花冠、上清芙蓉冠。

500

剧中李必所戴的玉质道冠为上清芙蓉冠,木质的为莲花冠。玉质飘逸,木质沉稳,都是人物形象的极好展示。

仔细观察,李必的簪子也与其他古装影视剧里道士的插法不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中国古代簪子束发,主要分横式和竖式,横式即卯酉簪,竖式即子午簪。

唐朝,道士的道冠还是以子午簪式为主——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从后往前簪的方式,明清时期才开始有卯酉朝向簪法,且当为从左往右簪。

而唐朝妇女的总体的服饰特征,以小袖短襦、长裙为主,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腰间系长带,肩披长巾。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500


最初女性唐装领口并没有开得很低,后来受波斯的影响,服装变成坦胸无领的,才有了我们今天欣赏到的“粉胸半掩疑暗雪”,这也是唐朝国风开放的一大表现。不过,小印要着重解释一下,所谓“慢束罗裙半露胸”是唐代贵族及歌女的特权,并非是平民女子都可以做的。

500

当时唐朝女子喜穿胡服,以红色为主,颜色艳丽,光彩照人。

其用料多为织锦,领口或袖口镶有花边,金色丝织为主,颜色搭配鲜明,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美感。

500

除此之外,唐朝女子间也盛行“中性风”——女着男装。

这种服饰特点展现了服饰审美的中性化特点,这与其开放、开明、宽容、平等的服饰文化氛围关系密切。

500

500

翻领也带有典型胡服特征。

500

“画眉深浅入时无”——盛唐美妆指南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菩萨蛮》就是唐代女子上妆过程的典型写照。

在发型上,唐代妇女发式可谓丰富多彩,主要分为髻、鬓、鬟。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

500

剧中比较典型的有飞仙髻、高髻、双丫髻、堕马髻以及云朵髻、双螺髻等等。

500

飞仙髻

500

高髻

500

双髻

除了发型琳琅缤纷,唐代精致的妆容也久负盛名。

如果想要做一名唐代美妆博主,就需要了解完整的上妆“七步走”。


其一敷铅粉

中国从古至今就以白皙为美,在唐朝,为了凸显自己的貌美肤白,女子们会用铅粉敷脸,经醋化的白铅变得和米粉一样细腻,达到“肤若凝脂”的效果。

唐人也喜欢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比如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

500

香妃:叫我吗?

此外,根据不同的皮肤和不同的妆容效果,还有衍生出诸如水银粉、珠粉等。

其二是抹敷脂

唐朝的面妆主要是以红妆为主流,就是将胭脂涂抹于香腮两侧,使面色红润。中国古代的胭脂是从西北焉支山地区所产植物红蓝(即红花)提炼出来的色素。相传最早由匈奴女性使用,后来由张骞传到内地。

唐人将胭脂浅涂与两腮、眼角则为“桃花妆”,厚重者如“血妆”。

500

“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可见唐女子敷面讲求重施粉黛。

其三画黛眉

“黛”是指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

500

蛾翅眉

唐中后期,又流行细长的“柳叶眉”,能把人衬得温婉又不失大气,很符合盛唐雍容的审美。

500

其四贴花钿

花钿的施妆方法分为两:一种是用金、银珠翠等材料经过加工做成薄片,然后剪成圆、花卉、鸟、蝶等各种形状贴在眉心、额头或脸庞上做妆饰。另一种是用粉脂或各种颜料在脸上,额头上等画出妆饰。尤以梅花为主。

500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了纹样繁复的花钿,几乎都是以颜料绘制的。

500

其五描面靥

是在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妆成酒窝,形状如月牙形或钱行,也有用金箔、翠羽及色纸等粘贴于面颊酒窝处。如汉繁钦《弭愁赋》:“点寰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双辅位于嘴角两侧,也即是现今的“酒窝”。

500

不过小印要为大家科普一下,最初的面靥是在古代宫廷中,天子和诸侯们的妾侍对于生理之事羞于启齿,每当有月事来到,都会以丹点注面部,以其作为醒目的标识。记录侍奉的女官们,看到这个情况,就不会把该有月事女子记录在侍奉册上呈上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演变成如今见到的唐代代表性妆容。


其六描斜红

张泌《妆楼记》中记载一个故事:“夜来(薛夜来,一宫女)初入魏宫,一夕,文帝在灯下咏,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夜来至,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俱用胭脂仿画,名晓霞妆。”

500

时间一长,形如两条月牙形伤疤的“朝霞妆”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不过在《长安》这部剧中,斜红以及额黄都并未出现。

其七点口脂

唐代唇式都是以浓艳的殷桃小口为主,小巧而且圆润,流行心形、鞍形与一般形,心形是上下唇画成正、倒爱心状,鞍形是上下唇皆画成M字形,一般形上唇依唇形描红,下唇为半圆形,无论哪形的唇脂面积都比嘴唇小。

500

500

蹙金妃子小花囊——盛唐装备指南

想成为唐代街拍达人,光了解流行的服饰妆容还不够,配饰也必不可少。

跟随小印一起来看一看《长安十二时辰》剧中几位主演有哪些配饰吧。

对于唐代女性,在高盘发髻上佩戴的插梳是吸睛单品。

500

最初,女性们在髻前单插一梳,梳上錾刻精致绝美的花朵纹样。之后所插发梳的数量逐渐增加,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到了晚唐,妇女盛装时,出现了在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情况。“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点。

500

剧中丁瞳儿即满头插梳,十分华丽

在第一集中与焦遂同时出场的是一只造型奇特的酒器,“鹦鹉杯”。

500

历史上的鹦鹉杯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的一座唐墓,高2.5厘米、口径12.5—4.7厘米。其壳青斑绿纹,壳内光莹如云母。唐刘恂《岭表录异》、《艺文类聚》卷七十三均记载说,用这种鹦鹉螺制成的酒杯,可容二升许。

500

唐骆宾王《荡子从军赋》:“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襄阳歌》诗:“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可见,鹦鹉杯在当时颇得嗜酒者的喜爱,也难怪焦遂作为与李太白齐名的“饮中八仙”之一会选择鹦鹉杯作为自己身份的代表。

而在曹破延杀焦遂这段短短的剧情中,又出现另一个关键道具——佩饰“金鱼袋”

500

曹破延被焦遂救起后,问起焦遂所佩戴之物是什么,得知是金鱼袋后,他便将焦遂勒杀。

金鱼袋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会促成焦遂丧命呢?

在唐代,唐高祖为避名讳,废止虎符,遂以李、鲤同音,改用鲤鱼形的鱼符,并把鱼符作为实用的符契,可以用作合符、出入宫廷的凭证;又沿古代佩玉、佩印的习惯,规定五品以上官必须随身佩带鱼符,为了装鱼符,又相应地颁发了鱼袋,鱼符就逐渐成为皇上赏赐的物品,凡受赏者都可以佩鱼袋。三品以上佩金鱼袋,五品到三品佩戴银鱼袋。

500

因此,曹破延得知焦遂腰挂金鱼袋,拥有入宫的权力。

因此,曹破延猜测,焦遂的身份与官府有关。

因此,曹破延勒死了焦遂。

而李必随身佩戴之物中有一样十分特别——拂尘.

500

拂尘洒脱飘逸,闪展跳跃,起源于汉朝时期,最早用于驱蚊扫灰,在汉魏时期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是道场中的一种法器,然后由道人将其又演变成兵器,属软兵器之类。佛教传入中国后,拂尘也被汉传佛教收为法器,象征扫去烦恼。而李必手执拂尘也为他的形象平添灵气潇洒。

500

剧中丁瞳儿即满头插梳,十分华丽

可见,无论是服装还是配饰,都是剧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关于盛唐的时尚风向,你了解了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