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架就劝那个怂包

在农村,甲和乙打起架来,由丙去劝和,他会怎么做呢?最直接的办法是,劝那个怂人。为什么呢?因为再打下去,倒霉的还是怂人。

国际争端也一样,劝的也是那个怂国。比如罗斯国跟乌国争端,即使乌国再有理,因为力量太弱,劝架的米国也是逼乌国停手。倘若继续打下去,不仅彼此头破血流,还可能株连左右邻居。这是否叫博弈,我不好说,但这么一来会达到以下的效果:

一,架不打了,乌国至少不再吃大亏,代价是咽得下恶气。世界从来是丛林原则,谁叫你摊上事情?所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草民,必须要让自己没有麻烦,不给别人添麻烦。倘若乌国当家人小泽明白这个道理,明智的做法是,学习咱老祖宗越王勾践,退一步,为了进三步,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

二,乌国退让了,就是给米国面子。好处是多一个朋友或友军,难听一点说,找到一个主子,将来摊上事情,还有大哥主持公道。仅此而言,小泽的套路并没有错。

三,架劝好了,对罗斯国也不一定是坏事。所谓杀人一万,自损三千。罗斯国要懂得这个理。否则将来有事,就有人做壁上观,看笑话,甚至拱火,墙倒众人推。都在江湖上混,谁没一个难处,所以要未雨绸缪。

但劝架得有前提,就是劝的人必须力量大,有震慑作用,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果谁不听话,老子就扁谁。从这一点说,米国当家人川王当仁不让,也是没有错。

既然劝架,就得分是非。但是非也是因人因地,标准有所不同。搞不定了,使用雷霆手段,压制弱的一方,显菩萨心肠,也没有错。由是,吃亏的总是怂人乌国。政治从来是残酷无情的,所谓有理走遍天下,那得看谁来叙事,而历史从来是由强者叙述的。

劝架就得有好处,不然谁会出力不讨好?所以米国索要出场费,也不见得错。结论,最受损失的是乌国,最得利的是米国,而罗斯国介于二者之间,相对而言可退可进。

还有一层更复杂更吊诡。乌、罗之间的争端,点炮的原来就是米国,不过时过境迁,米国换了新老板川王而已。也是时过境迁,他必须出来劝架,但并不是真心帮忙,而是村里出现一个老二坐大,时时挑战他的权威,他要腾出手来制止,也是出于情势所迫。

对小泽而言,还有两个难处,一是家里有一些不肖子弟,时时谋划着彼可取而代之的事,他必须多长一只眼睛。就是架不打了,也要一个体面,人太怂了,家人也会掀桌子。二是在与米国打交道时,他也犯过惑,掺合过对方的家事,为此与劝架人结了梁子。的确难办,然而也是如此,才考验智慧。这是小泽前往米国求援的背景。

说是小泽带礼物去米国求援,其实不准确,他是被逼着去的。明知此行艰难,前途未卜,他也不得不去,因为他是当家人。

但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忘了自己是求人,忘了自己不能跟人家平起平坐,忘了自己没有一张牌可打,忘了曾跟劝架人结过梁子,更忘了别人劝架是其次,主要是抽身,要跟村里老二斗法。关键他忘了,劝架的人也是十足的恶霸、流氓,在村里横行了多少年。

他喋喋不休地说,罗斯国是恶魔,您要小心。我们没有做错什么,如果有错,你们也脱不了干系。要是他再打我,这个礼物我要收回去。他实在是太昏了。所以自取其辱,扫地出门,也是必然的事情。

然而事情也不是绝对的,或许因为家事摆不平,他必须作秀也不可知。如此一来,虽然得罪村霸,但至少确保了他在家里执政地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说得清呢?

从川王而言,他一定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既要得到乌国的礼物,又要劝住乌、罗打架,好让自己腾出手来对付老二,所以不能让人带节奏,坏了好事。但即使流氓,也要有一个装潢门面的招数,那就是他所说的,打不过人家,不如停住。战争总是血流成河,而和平最人道,是我所崇尚的。

战争中死的都是百姓,最糟糕的和平也比最公正的战争重要。这是最打动人的口号,至少它感动了草民如我。然而有人说,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呢?照此逻辑,投降好了。但这不是类比的事,反证的例子是,南北朝鲜当年在板门店也签了停战协定。

还有,如果现在不止战,还会死更多的人,遭更多的伤害,所以必须止战,而止战的唯一办法就是快刀斩乱麻,逼那个怂包退让。实在不干公理,也不需要公理。这也是我同意流氓的米国流氓的做法。

事情谈崩了,后果很严重。下一步小泽有什么办法呢?他必须回来补签。不回来也没关系,他必须辞职,由另一个人来补签。川王说的明白,但也是唯一的办法。

我看到小泽的惨相,想到当年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签订屈辱协议的事。大国无论如何惨淡,总有孤臣有“我不下苦海谁下苦海”的决心,鼎力撑起将倾的大厦,而小国人才无以为继,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

结论:一,国际争端其实跟草民打架一个道理,劝架就找那个怂人,至于公理,你歇歇吧。二,是非人惹是非事。宁做劝架人,不做打架人,否则你就等着掏腰包请客吧。三,摊上事情不要怕,要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找一条可行的路子。四,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没有人帮你,也帮不了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