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聚变新闻的等离子体和电子温度概念混乱是普遍现象……

15:19 2025-3-5追加:

谢谢观察者网云胡不喜的纠错,用秘塔AI(开DeepSeekR1模式),搜到分析测试百科网的行业资讯里提到

“法国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WEST”创下聚变反应新纪录:该设备注入了1.15吉焦的能量,将约5000万摄氏度的热聚变等离子体维持了创纪录的6分钟。……

在长达6分钟的过程中,他们测量了核心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整个实验中,电压维持在4kV,而电子温度达到了近5000万摄氏度。”

法国托卡马克装置创下聚变反应新纪录

https://www.antpedia.com/news/28/n-3165828.html

简直晕菜,这些人前面翻译成5000万摄氏度的热聚变等离子体,后面翻译成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摄氏度。这样自相矛盾的翻译不断扩散最后就变成中国科技新闻网,北京中国科技新闻网官方账号

下的: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24A03LG900

氢等离子体温度5000万摄氏度了。还是科技日报记者写的!

以后看来所谓的正规新闻媒体上的新闻都得用AI重新看了。

此外秘塔AI搜到唐驳虎的自媒体号发言是,EAST的等离子体温度比电子温度低3到4倍,估计是病句,实际是低66.66%到75%的意思。

https://news.qq.com/rain/a/20210530A019QF00

那么亿度千秒是1000万等离子体温度的说法估计也是不对。实际是2500万到3333.33万摄氏度。

好家伙,不是过分夸大就是过分贬低,看点新闻好累。

————

 又搜了搜仿星器和托卡马克的区别,Kimi AI说,仿星器是外形非常复杂,有三维磁场矩阵什么的,所以不用向等离子体注入电流产生内部磁场,稳定性大大提升,但加工、装配都非常困难,因此很多国家都没搞这个方案或者不用这个方案作为主要突破方向;

托卡马克相反,加工简单,装配简单,但需要往等离子体里注入电流产生内部磁场,所以天然就增加了不稳定性,天然就是脉冲运行的,难以持续运行,不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调节电流参数进行一些软件升级,又比仿星器做好了就要换线圈升级方便一些。

则由此看,凑合能运行的托卡马克,很可能还是会定期为了预防等离子体大撕裂,主动注入杂质来降低功率甚至关机,之后补加热的。这导致效率损失,所以,有可能像知乎有眼以对默无声找的外国论文说的那样,一个凑合能运行的托卡马克,发电成本是三代裂变电站17倍多。

能否降低成本,要看高温超导线圈缩小体积后,对偏滤器和第一壁的辐照损伤是否同比增加了?如果增加的不严重,或许可以提高效费比;如果增加严重,可能只是把建设成本转换成了维护成本。

不过仿星器也有可能从高温线圈中获得效率提升。

另外,米哈游(原神开发公司)投资两成多的洪荒70实现了等离子体初步约束和放电,那个是球形托卡马克,也是通过高温线圈降低体积的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费比的。他们还打算继续搞洪荒170放大版,以前球形托卡马克因为铌钛线圈体积太大无法装入中心柱所以不可行,现在初步可行了,这样的托卡马克的新版本似乎能改善一些稳定性?

四舍五入,原神玩家都参与了球形高温超导托卡马克的核聚变研究~~米哈游好像还入股了返回式火箭,厉害了。

————

 对于AI幻觉我的理解还是有问题,如果等离子体的随机性是有限的,建立一个足够大的知识库,用RAG检索增强,可以大大避免幻觉而不用加9倍算力;

但如果等离子体的随机性随着磁场强度增加一倍,聚变效率增加15倍时,也增加15倍这样发展,难以建立一个足够大的知识库快速检索约束方案,需要经常性的“估算”,也有可能发生提高9倍算力也不能减少10%的幻觉的情况,也就是出现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的问题。

********追加完毕。

【本文由“遼東_2022_12_20”推荐,来自《转:比2014年ITER增效49倍的核聚变电站才比火电便宜3.571%》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另外现在说一亿度1066秒,知乎死魂灵介绍,是不加氘氚燃料的电子温度!不是等离子体温度!

注意看,法国搞了个1300多秒5000万等离子体摄氏度的实验,就盖过我国1066秒的成绩,为啥?因为我们是电子温度:

【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官网18日宣布,本月12日,由其运营的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钨环境下的稳态托卡马克装置(WEST)让氢等离子体状态持续了1337秒(22分钟17秒)。这一时长刷新了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此前数周创下的1066秒时间纪录。  图片 由CEA运行的托卡马克装置WEST。图片来源:CEA官网 CEA基础研究部主任安妮·伊莎贝拉·艾蒂安芙瑞透露,WEST装置此次运行中的加热功率高达2兆瓦,氢等离子体的温度更是攀升至5000万摄氏度。】1337秒!法核聚变装置等离子体运行时间创纪录|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24A03LG900

实际上日本在2018年就实现了5亿摄氏度的电子温度!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2018年11月12日发布消息,我国“人造太阳”项目获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1亿度的温度是中国“人造太阳”工程的新纪录,但中国和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日本已经可以实现5亿度的高温,美国和欧洲也已经达到2亿度以上的水平。)科技视界 | 中国距利用“核聚变能”还有多远-驻马店纪检监察网|http://www.zmdsjw.gov.cn/2019/0507/28687.html

而三乘积计算下Q>1的氘氚经济点火温度,需要等离子1.6亿摄氏度,知乎哈尔9000介绍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0141958

也就是聚变圈这些人用点火温度概念去模糊自持点火温度,再用电子温度去模糊等离子温度,玩双重概念偷换,原因就是缺乏每次扩大34倍的经费造更大的反应堆。这个和超导对撞机每次都要更多的经费造更长的线圈有啥区别?

另外,1972年日本就有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原型机了(百科词条里有,不过要2027年运行),1978年才有低温超导聚变堆苏联HT-7,1979年才有低温超导对撞机,很可能不是大科学设备催生超导,法国AI LeChat说是超导成熟才有相应大科学设备。

但超导线圈也就磁共振设备在用,很难像电脑、手机一样人人买,所以虽然光刻机研发设备也是每4年就翻倍,则CPU摩尔定律还能多坚持若干年才减缓,超导线圈做不到每3年性能翻倍价格减半,导致聚变摩尔定律压根不成立(知乎死魂灵介绍的)。

无独有偶,美国新闻报道的麻省理工那个AI预测等离子体撕裂时间并干预的新闻,其实是针对DIII堆,比ITER小的堆能做到0.025秒预测,某些实验下能做到0.2秒预测干预,查自然原文才知道,不是次次0.3秒预测干预: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024-9

现在聚变圈就陷入不夸大成绩不能弄来经费,但每次夸大成绩都更容易被看破,导致后续越来越难弄经费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是量子理论和数学理论上难以取得突破,所以只能不断扩大规模,指数级增加投资,希望能像AI一样规模大了出现奇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