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政策调整引起负面舆论的深思:女性婚姻观念教育的缺失
先前关于结婚登记拟取消户口簿的消息,以及最近下调法定适婚年龄的建议,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舆论反响,网上众多女性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些举措可能会对她们造成伤害。然而,这些政策的初衷仅仅是为有结婚意愿的人提供便利,并不会对那些暂无结婚打算的人产生负面影响。
在当下社会,婚姻为何会让许多 “独立女性” 心生抵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可否认,如今培养后代面临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但在婚前,这种压力主要集中在男性身上。许多女性在择偶时,往往将对方的条件优劣作为重要标准之一,她们试图通过婚前筛选,将养育后代的压力前置化解;而男性则不得不深思熟虑,自己的条件在未来是否足以支撑起养育子女的重任。按道理应该是男性更抵触婚姻不是吗?
在网络上,我们常常看到女性频繁地提出 “结婚有什么好处” 之类的疑问,而男性相对较少发出此类质疑(尽管也有部分男博主为引流创作相关内容,但评论区往往是女性对疑问产生认同)。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当今社会在对女性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男性自幼便被潜移默化地灌输 “能找到女朋友是有本事、能娶到老婆是有能耐,结婚生子才是人生完整” 的观念,“打光棍” 被视为一种耻辱。作为两性关系中相对主动的一方,男性在外界的惯性思维中,若 “主动” 却未能收获结果,便会被视为丢脸且值得嘲笑的事情,“你怎么还没有女朋友?”“你女朋友在哪呢?” 之类的话语已然成为常用的嘲讽手段。 由于社会对男性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暂且不论婚后的实际履行情况),男性普遍认同并接受了需要为女性、为家庭更多付出这一观念,他们也普遍认可了男性必须背负巨大压力才能步入婚姻殿堂这一事实。再加上充满责任心的中国父母的存在,即便如今结婚的代价早已远远超出了许多底层男性的自身条件,但中式父母的倾囊相助,使得中国男性在面对婚姻的重重压力时,依然能够保持一种 “血性”。
然而,对于女性在这方面的培养却几乎是缺失的。女孩们从小就被教导如何挑选优质男性,如何寻找条件优越的对象,而不要被一些小恩小惠所打动。这种婚姻家庭责任感教育的匮乏,导致她们在看待婚姻时,更多地关注利益得失而非责任担当,甚至认为生育是为了男性而非自身(至少在作为谈资时,她们常常如此表述)。因此,她们开始质疑并抵制婚姻,抵制这种在她们看来利益未达预期、还需承受巨大痛苦为异性生育、束缚自己人生的两性关系。
从男性的角度来思考,婚姻除了带来更大的压力之外,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他们身强体壮、独立自主,在择偶时,通常也不太可能去寻找比自己条件更好的对象,那么他们在婚姻中究竟在寻求什么呢? 女性婚姻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催生了利益化的婚姻观念,长此以往,未来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质疑结婚,最终使得整个社会的生育率下降,这无疑对国家层面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一方面要想方设法逐步降低社会婚姻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强女性的婚姻责任感教育,这两者都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